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走遍了大唐大地,留下了无数壮美的纪游诗篇。其中,他追随“二谢”(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朓)足迹的打卡游,除了观览山水,更有缅怀先贤之意,尤其值得一说。
“大谢”谢灵运(385—433)被尊为山水诗派的鼻祖,他和李白有很多相似之处:仕途都不如意、性格都恣意放任、都喜游历山水、游罢都要吟诗作赋。李白因此成了谢灵运的铁杆粉丝,在旅途中有意无意地追寻着他的足迹。
746年,李白辞别鲁郡(今山东兖州)的故交,南游吴越,越地的天姥山,是他最想打卡的地方。
天姥山位于浙江新昌,留下了谢灵运很多传说。史载谢灵运为了旅行方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硬生生开辟出一条山路,被称为“谢公古道”,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打卡,成了“网红”景点。此外,谢灵运还发明了一种登山鞋“谢公屐”,“登蹑常着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他攀登天姥山时,很可能也穿过这种鞋子。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首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相信很多人都能背诵。李白还没动身南下,就已经开始神游谢灵运的天姥山了。梦中的李白,化身仙人,飞临天姥,来到谢灵运当年游览的出发地:“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计划“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正是对谢灵运日程的复制。
760年,六十岁的李白在洞庭湖、庐山一带流连,重走谢灵运的宦游之路。在洞庭湖,他写下《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向曾经到过这里的谢灵运致敬:“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这年秋天,李白来到了庐山。一路攀登,他经过九叠屏、铁船峰和天池山夹峙的石门,远望三石梁瀑布、香炉峰瀑布。在顶峰极目远望,只见浩荡长江一路向东不复还,万里黄云随风在高山之上飞舞。风物虽然壮丽,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谢公曾到访过的地方。“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这里的石镜,是庐山东面的一块圆石,平滑如镜,谢灵运游览洞庭、庐山时曾到过这里。三百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谢灵运昔日攀登石崖之处,已长满了青苔,令他唏嘘不已。
李白的诗中,提到偶像谢灵运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对谢公(因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的旅行足迹了如指掌;“我乘素舸同康乐”“且从康乐寻山水”“兴与谢公合”,又在不断说明,他的山水之乐,与谢公实在是一样一样的。
“小谢”谢朓,是谢灵运的族侄,曾于建武二年(495)担任宣城(在今安徽宣城)太守,而李白也于753年来到这里,并盘桓多年。谢朓在宣城到过的很多地方,如敬亭山、谢公亭、高斋(也就是后来的谢朓楼)等,李白都一一重访。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城北,离府城不远,风光秀丽。谢朓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诗篇,如《游敬亭山诗》《往敬亭路中》《祀敬亭山庙诗》《祀敬亭山春雨》《赛敬亭山庙喜雨诗》等。作为宣城太守,谢朓登敬亭山,大多数是为了祈雨、还愿等公事,欣赏山水的秀美只是顺便之举,正如他诗中所说:“我行虽纡组(指身居官位),兼得寻幽蹊。”
李白拜访敬亭山的次数,一点不比谢朓少,他“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李太白全集》中提到敬亭山的诗篇,至少有十七首。在敬亭山,李白穿越三个世纪,与谢朓再次相遇,他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李白吟咏敬亭山的诗中,最
有名的要数《独坐敬亭山》。李白到宣城,是受亲朋的邀请,并没有公务在身,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无事的时候,他常常登上三百多米高的敬亭山,一个人坐在山石上静静思考。时光无声流淌,寂寞中,众鸟飞尽,孤云飘远,天地间只剩下他与敬亭山,相对而不生厌。即便不去攀登,敬亭山上的白云也会陪伴他,“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让他有天人相接的感觉。可以说,在宣城,给李白提供情绪价值最多的,正是谢朓游览过的敬亭山。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同在宣城的谢公亭,据说是谢朓为好友范云送行的地方。753年,李白寻访此地时,留下了《谢公亭》诗。他遥想当年谢朓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当远客终于离去,亭中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青天上的一轮明月,与空山中淙淙流淌的碧水,陪伴着落寞的主人。“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这种忧愁,已过了几百年,但李白这个后来人,再次凭吊这里时,仍能体味到谢朓的离愁别绪。这就是诗人间的心电感应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极具浪漫主义的诗句,是李白在谢朓楼上所作。谢朓主政宣城时,曾建“高斋”,他在此办公、生活,写有《高斋视事》《高斋闲望》等诗。唐初,为了纪念谢朓,又在高斋旧址重建“谢朓楼”,也称北楼。李白曾在这里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有感而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句句都是千古绝唱,“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认为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自己的诗文也有谢朓(小谢)的风采;他们都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但如今自己闲游宣城,有才有志而不得施展,烦闷异常。“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抛却这些烦恼,“明朝散发弄扁舟”罢。
“打卡”自己崇拜的古人到过的地方,又写诗与之唱和,这就是李白和那个年代的追星方式。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