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身”

2024-12-05 00:00:00富丽
月读 2024年12期

身体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那么,“身体”的“身”字从古至今的意义发展演变是怎样的呢?

“身”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站立的人的侧面形象,突出了隆起的腹部,因为腹部是身躯的主要部分。到了金文,在继承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有的字形还在腹部增加了一点或一个短横,标示出腹部所在的位置。小篆在继承金文字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仍然看得出人体的形态。后来经隶书再到楷书,则逐渐变得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了。

一般认为,“身”最初表示人的身躯、身体,也专指躯干。许慎《说文解字》:“身,躬也。象人之身。”“躬”指整个身躯。屈原《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佩带长剑、夹着强弓征战沙场,哪怕身首异处,依然壮心不改。明代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身”进而也可以指动物的躯体。《山海经》记载了很多神秘且奇异的上古鸟兽,其中,《南山经》写道:鹊山山系十座山的山神,“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也就是说,这些山神都长着龙头鸟身的样子。

“身”进一步又指“物体的中部或主体部分”。《尔雅·释木》:“枞(cōng),松叶柏身。桧(guì),柏叶松身。”枞树的叶子像松树而树干像柏树;桧树则相反,叶子像柏树而树干像松树。《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老人被问到年龄,但他不懂纪年,只能用间接方式来回答。旁人听了以后,用“亥有二首六身”来解释这位老人的年龄。对于“二首六身”的具体意思,后世众说纷纭,归纳而言,大致都认同“亥”字当时的写法上面跟数目“二”有关,下面跟“六”有关,所以,这种说法就成了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天的隐语,即七十三岁。乃至在后世诗词当中,常用“亥字”来代指七十三岁或者老年。比如,唐代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

身体对人而言意味着生命,于是,“身”就有了“生命、性命”的意思,比如我们今天常说的“奋不顾身、舍身救人、为……

而献身”等。而早在七百多年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曾在《指南录·后序》中慷慨陈词:“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就不能再顾惜生命了。

“身”由“身体”的含义,进一步又指“自己、自身”。《论语·学而》记录了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会多次反省自己。《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的是宋国的一个农民偶然间遇到野兔撞死在树桩上,就放下农活不干,天天守在树桩旁,其结果是:“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则沦为国人的笑柄。

在“自己”的意思基础上,“身”又产生出表示第一人称“我”的用法,魏晋时常用。《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身”进一步又表示“亲身、亲自”的意思。《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农具带领百姓干活。明代高攀龙《重刊采运条议序》:“事不身历,则无真知。”事情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话,就无法获得真知灼见,大致相当于实践出真知的意思。

“身”也能表示行为动作方面的意思。《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乌克逊泽)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其中,“身”表示“穿着”。《孟子·尽心上》:“汤、武,身之也。”“身”表示“体验”。《新唐书·房琯传》:“琯身中军先锋。”“身”表示“担任”。不难看出,“身”的这些意思都是从身体的含义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诗文中,还能见到“身”表示“怀孕”的用法。《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大任是周文王之母。清代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况且因为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每天只是要酒喝,以求一醉。有人联系“身”的古代字形,认为“怀孕”是“身”最初的意思。在此聊备一说。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等文献中有“身毒”一词,比如《史记·西南夷列传》:“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身”在这里应该读成juān。“身毒”是我国古代对天竺的音译,也是印度在我国最早的译名。

“身”可以作为部首使用。属于“身”这个部首的字,在意思上大都与身体有关,比如“射、躬、躯、躲、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