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是一切文明所共同珍视、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把“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说明平等是社会主义本质性的特征,实现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从现代意义来说,平等意味着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生存权利,得到同样人格尊重,拥有同等发展机会,让所有人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当然,实现平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分析现状,然后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奋力实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平等,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平等的思想。有社会宏观层面的制度平等,有个人实际层面的人格平等,有生命自然层面的众生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讲究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古代社会,“均平”的含义与当今倡导的“平等”并不完全相同,更没有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今天我们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平等”,需结合具体的背景和条件来讨论。
■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对所有的人给予教育,不区分类别。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不担心少,而担心分配得不均衡;不担心生活贫苦,而担心社会动荡不安。
■ 能鄙不相遗,则能鄙齐功;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
——《尹文子·大道上》
有能者与无能者不相遗弃,就能齐心协力而各有其成功;贤明者与愚昧者不相抛舍,就能平等相待而各尽其思虑。
■ 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①,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荀子·非十二子》
①恢然:广大的样子。苞:通“包”。
对人无所不爱,无所不敬,不与人争斗,心胸宽阔得就像天地包容万物一样,如果这样,贤能的人就会尊重你,邪僻者也会亲近你。
■ 君子贤而能容罢①,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荀子·非相》
①罢(pí):弱,无能。
君子贤能又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又能容纳愚蠢的人,博学又能容纳浅陋的人,纯粹又能容纳驳杂的人,这就叫做兼容并包之法。
■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吕氏春秋·有始》
天地万物,如同一个人的身体,这就叫高度同一。
■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己。——《墨子·大取》
“爱人”并不排除自己,自己也属于所爱之人。所爱之人既包括自己,爱也施加于自己。
■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孔子家语·儒行解》
儒者交朋友,要志趣相合,方向一致,营求道艺,路数相同,地位相等就都高兴,地位互有上下彼此也不厌弃。
■ 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孔子家语·儒行解》
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显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劳夸大为多。
■ 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明末清初〕唐甄《潜书·大命》
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平等的,平等了万物就各得其所,一旦出现不平等,有人富裕,就会有人贫穷;有人快乐,就会有人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