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学生具备较强的地理实践力,意味着他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只有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地理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就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资源,采用科学的方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注重体验,培养地理实践力
我们可以运用体验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体验式方法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并且强调在体验中收获地理知识。我们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深刻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以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地形变化的原因》内容为例,我们可以开展流水作用模拟实验。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个实验桌上有一个尺寸较大的长方形塑料盒,无盖。盒子里用潮湿的沙土堆成斜坡状,表示有坡度的地表,如山坡;盒子中没有堆积沙土的底部表示比较平坦的地表,如平原。将塑料盒有沙土的一侧靠近水池摆放,从水管流出的水表示流水。将塑料盒的漏水孔出露到桌外,漏水孔下面放置接水的塑料盒。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流水侵蚀地貌的作用过程,能够深刻理解流水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二、基于问题解决,培养地理实践力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问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坚定意志品质,提高关键能力。
三、强调探究,培养地理实践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略教学的本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完成地理学习。我们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兴趣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探究形式。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培养地理实践力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有利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课程资源,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注:本文为桓台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编号:2024HJG0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