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教学存在弊端,却依然普遍存在,教学改革难以开展,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身份变化太大,思想意识没跟上,学习习惯没改变。学生应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注重课后复习变为重视课前的研究和准备。课改要取得成功,我们最应该依靠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价值观,让课堂从“功利”走向“发展”,从“高效”走向“深度”。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本教育;深度教学;核心素养
近些年,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十分活跃,各种教学模式、课堂策略层出不穷,可谓百花齐放。但普遍是“穿新鞋,走旧路”,竞相模仿“貌似而神不是”,根本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教师已普遍意识到,课堂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展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放手让学生讲,学生不讲或不会讲。学生不言,老师不说,课堂只会一片死寂,教学进度难以推进。“先要保证完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有没有听、学得如何,这就看学生自己的造化”是很多教师的无奈。
传统教学存在弊端,却依然普遍存在,原因何在?课堂轰轰烈烈,学生忙于表演,难以深入学习,有何解决办法?我们的最大问题不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是如何让课堂更有学习价值。可见,课改绝非摆几张桌子、喊几声口号而已。
一、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
教育是百年大业,是系统工程。传统教学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共识和习惯,包括社会的认同。中小学的课堂缺乏力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任何教学模式都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应想尽办法去克服和改善。“传统”肯定有存在的道理,我们应该用传承和发展的眼光对待,而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压制下,教师还是不得不赶课、应试。学生不讲,只能教师讲。慢慢就变成了学生不发言,教师满堂灌的场面。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扭转。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课前,学生缺少研究和准备,课堂也就很难有积极发言、观点交锋、智慧碰撞的场面。
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也是学生的回应推动着课堂的进程。但孩子们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专心听课和认真做笔记上。课后则侧重于复习和整理笔记,刷题也成了应付考试最简单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也就没有时间去做好课前的预习,更不会花心思去做准备。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功在课前!老师要有备而来,超前布置;学生也要有备而来,做足准备。要课堂变舞台,那就必须做好表演前的“排练”!这就需要从小学开始,改变原来的习惯。现在很多孩子是被“喂大”的,从小就习惯了“被安排”,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但要改变师生的认知和习惯谈何容易。
此外,迫于考试压力,要出成绩,这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功利”,甚至急功近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总是“以考试为目的”“用分数来衡量”。经常用考试、前途来“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反感。
课堂上,是持续开展提升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还是放手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养?这是课堂教学矛盾的两个方面。
二、办法和建议
1.转变思想,从依靠教师,到依靠家长和学生,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同样,生本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也只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同,它才可能得到发展,然后成为一种新习惯。
在新课堂改革这场“战斗”中,要获得成功,最应该依靠的不是力量单薄的教师,而是家长和学生。教师只是这场改革的推动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路人。
一节课能否上好,并不是教师认真备课,把课上完了就可以的,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反应和配合。同样的道理,课改能否成功,也并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单方面努力就可以的,如果学生不配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那课改还是要失败的。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改中,成为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在课堂外的大环境上,改变社会人才的评价标准,改变家长价值观念等,形成最广泛的共识。
例如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从低年级开始,进行长期的自主学习的引导和表演式、研讨式课堂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我们都要统一思想。
2.转变思想,从注重课后复习,到注重课前的研究和准备
课堂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就要“跳出舒适圈”,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习惯。不能只盯着课堂,还要关注课外。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作业上,而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课前的预习和研究。教师层面,应该结合“双减”政策,把作业尽可能完成在课堂上,减少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若自主的时间多了,学生不知道要干嘛、无所事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引导性前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前导学案,在时间和任务的安排上让学生从注重复习和刷题,到注重预习和研究,加强先学后教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课堂中要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共同上好一节课。于是,学生应做好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做好发言、演讲、展示的准备。学生要学会分工合作,合作共赢的道理,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项目。
案例: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新课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部分学生,上网查找关于“音阶频率”的相关内容,并在课堂上分享和展示查找的结果(见表1)。
表1 音阶与频率的对应关系
教师在“生本教学”的过程中是提供信息、技术、方法、方案,并指引和协助学生完成探究,形成认知,建立概念,得出结论。
而传统教学,更多是把上网查找资料作为课后作业,这也是生本教育和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
3.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引领,应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段
生本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学理念,是灯塔式的存在,不能动摇。课堂教学的模式、手段和方法等应该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视学生情况、教学内容的需要等进行灵活应变,做最优选择。
我们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生本教育,并不是整节课都要轰轰烈烈,更不是每节课都要探究或合作。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完成问题,再做展示交流。这时候,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材料、信息”,这种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同等重要。我们还可以提供器材,让学生去摸索、去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真实感受,以此构建知识和培养兴趣。
案例:九年级全册物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电流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如图1),进行定性的研究:
图1 演示实验图
然后,我们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小组选择“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有的小组选择“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各自“定量地”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各小组分享、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1)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学生自然地发现,自己团队得到的结论是片面的,还要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合作。甚至可以把实验进行升级:把小灯泡换成定值电阻;还需要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和电流,测量多组数据。有人负责连接电路,操作实验,有人负责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次实验和每一组数据,结果发现都满足:
(实验一) (实验一)
这样,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
在以上演示实验中,教师恰当的指引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让课堂从“高效”走向“深度”
传统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教学止步于知识处理,牺牲了课堂的教育涵养功能,学生内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未能得到关注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郭元祥教授提出的“深度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认为“发展性”是教学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基础。回归教育的本质,让“知识的力量”在学生身上得到真实的体现,引起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系统的变化,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的育人功能。
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改革必将从追求“高效”走向追求“深度”。教学需要聚焦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就要克服以前低效的听课式学习,就要克服当前课改存在的表面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的“三表”弊端,重视情景引领,重视过程经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组课堂教学结构、再造课堂教学程序、重构课堂教学文化,丰富课堂教育涵养,提升课堂的发展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6).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