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人际交往课程设计与实施探索

2024-12-03 00:00:00骆思思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1期

【摘要】通过设计专门的人际交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情感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学生;人际交往;课程设计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从家庭走向学校、从熟悉走向陌生的挑战,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学校生活,是人际交往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目标。

一、研究意义及理论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Durlak认为,对社会交往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情感技能、减少不良行为、降低心理压力。早在1994年,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就提出了社会情绪学习理论,也就是SEL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是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认识和训练进行控制的,要想让儿童能够有效处理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事务,我们必须培养他们自我认知的水平,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对决策负责的意识以及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自此后,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出台了社会情绪学习的标准和相关课程,这样的举措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年美国日益严重的药物滥用、酒精依赖、武器携带等校园问题。对于校园暴力、网络成瘾、情感淡漠等问题也有正面影响。

德莱克(Durlak)等人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多达27万名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进行了SEL训练课程的参与者从情绪技能,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都有着显著提升。

这项研究对美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美国社会的铺开也非常快,但是中国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对有关问题加以重视和研究,因此我们需要迁移德莱克等人的研究经验,设计本土化的培养方案,能够根据对应的青少年儿童的情绪能力特点、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课程,收集课程实施的数据和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该方案的研究对象为两所完全中学初中部共计12个班级初一年级的学生。研究时间为一年,其中课程实施阶段为一学期。在研究前、研究后分别采用自制的人际交往问卷对社交兴趣、社交技巧、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几个方面进行测试,问卷题目如下:

(1)在人际交往中,你常常被什么问题困扰?

A.缺乏交往技巧 B.缺乏勇气

C.维护友情困难 D.不喜欢社交

(2)在与同学交往时,什么是你最担心顾虑的?

A.成绩不好 B.形象不好

C.兴趣不同 D.性格差异 E.家境不好

(3)人际矛盾问题解决后,你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A.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B.情绪更积极

C.饮食睡眠等有了改善 D.更愿意和他人交流

(4)在什么场景下容易与同学产生摩擦?

A.学习压力大 B.家庭变故

C.身体不适 D.三观不合

(5)在学校里,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最多?

A.教室里 B.宿舍里

C.食堂里 D.操场上

除问卷外,我们还对研究对象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如下:

(1)您认为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上,哪方面的能力最突出?

(2)您认为学生之间,常常会因为哪些方面的问题产生矛盾?

(3)学生有了什么行为您会觉得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你希望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5)在学校里,您认为在哪个地方最容易引发学生矛盾?

2.研究过程

对研究对象实施时间长度为一学期,间隔频率为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在每次课堂上收集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课后收集学生课堂反馈,每个单元后收集班主任老师以及学生的自评互评情况。

3.课程方案及实施

第一单元与自己对话。第一课:《我的样子》。内容及教学目标:通过自我剖析,他人评价和心理测试三个途径,了解自己的性格、品质,兴趣等。

第二课:《做最好的自己》。了解品格优势,思考锻炼品格优势的方法。

第三课:《我的思维方式》。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成长型思维方式,并且练习用成长型思维方式对事件归因。

第二单元与他人同行,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情绪的私人订制》。认识十种积极情绪,回忆积极事件并且思考如何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

第二课:《我的沟通形态》。认识讨好型、电脑型、责备型、打岔型、一致型沟通形态并且通过情境选择了解自己的沟通形态,并且分享最佳沟通形态是什么。

第三课:《友谊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第三单元学解决问题,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勇敢的心》。直观面对自己当下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困境与问题,不回避,不消极,回忆并总结自己战胜困难的成功经历。

第二课:《学会拒绝》。了解应当拒绝的交往情境,具备拒绝他人的勇气和优雅拒绝的技巧。

第三课:《求同存异》。认识并接纳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同,坚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并尊重他人的多样性。

4.研究结果

由于涉及研究伦理,该行动研究方案未设置对照组,通过自制初中生人际交往测试问卷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前后测对比,通过自制问卷前后测的数据反馈差异性比较,我们发现学生在社交兴趣、社交技巧、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四个方面自评有显著差异。

通过对老师的访谈和学生互评以及课堂表现、课后情况反馈的材料收集,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初中社会交往类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改善学生的社交兴趣;(2)初中社会交往类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交技巧;(3)初中社会交往类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4)初中社会交往类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问题解决;(5)社交类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对初中生来说是必要的;(6)该研究过程中的活动方案是具备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

三、研究结论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丰富,从学生自评,旁观学生评价以及教师等多个视角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估,不止关注当堂的教学效果,也兼顾了课堂内容的整体性、适切性、课堂所学的迁移性,能够对社会交往类心理系列课的成效给出评价。开发了自制的问卷访谈题目,并且在研究中呈现了一定的有效性,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参考。在不同学校的同一年级,不同阶段就不同主题展开观察、研究,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系列课程的内容。

本次研究的局限在于,课程研究仅限于初一年级,对其他年级的课程开发还有待思考,由于研究伦理的考量,无法设置对照组,因此无法去除所有干扰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凌艳.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19).

[2]杨丽.共情的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促进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成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QJY202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