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关键能力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024-12-03 00:00:00曾玮 杨嘉燕 李佳璐 林雅婷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1期

【摘要】关键能力是个体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以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与测量评价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凝练学生关键能力相关文献的研究趋势与热点,并对学生关键能力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学生关键能力在价值取向、理论模型建构、培育措施及测量评价方面均为后续研究热点。

【关键词】学生关键能力;研究进展;热点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工作和共同活动的能力表现。因此,学生关键能力正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一、学生关键能力的研究进展

随着学生关键能力概念与内涵的发展变化,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在发生变化。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生关键能力的研究进展,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全球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为研究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近30年的关键能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剖析。具体分为以下步骤:首先,研究团队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以“key competencies、student”为关键词,筛选获得相关文献2442篇;其次,研究团队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关键能力,学生”“关键能力,学科”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719条文献;再次,研究团队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透过时间尺度剖析关键能力研究的发展态势。研究发现:

第一,1994年至2005年,该领域研究成果呈缓慢增长态势。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领域,强调从业人员为适应职业需求及社会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提升关键能力。比如,凯茨(Catts)、唐(Down)两位学者讨论了关键能力的性质及关键能力对工作能力的影响。又如,有学者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论述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等。

第二,2005年至2016年,该领域研究成果呈现稳步增长状态,学者们的视角从职业领域扩展至教育领域。大量文献证实学生关键能力已成为国家课程、国际评价等方面的重点话题。又如,日本文部科学省编制了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关键能力”核心课程。研究者们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内容。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强调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

第三,2016年以来,该领域研究成果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我国学者尤其关注。在我国,学者们对学生关键能力的研究聚焦于三方面。一是“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关系研究。比如,李锋等人指出核心素养更强调终身发展,更宏观,关键能力强调生存生活,更具体。又如,郭玉英等人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是在某一主题下融合多个关键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科关键能力建构与培养研究。学者们在尝试建构不同学科关键能力,如物理、化学等学科。三是学生关键能力的测评、试题评价等研究,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各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效测评方式及考查路径。

二、学生关键能力的研究热点

1.学生关键能力的价值取向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建构上存在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以终身学习为核心;新加坡等国家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核心;美国强调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我国则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取向,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则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

2.学生关键能力的理论模型

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变化,学生关键能力的理论模型不断地更新换代。早期关键能力理论模型的建构基于职业的要求。梅腾斯提出关键能力应由社会交往中的基础能力、具体领域中职业拓展性要素以及时代关联性要素构成。雷茨(Reetz)则提出关键能力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等事物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合作协商等社会意义上的行动能力,以及道德观、创新精神等价值意义上的行动能力。

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对培养人才的关键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关键能力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比如,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使用工具进行沟通、在异质集体交流和自律地行动等三种能力构成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黄四林在提炼核心素养指标时提出“与文化知识有关”“与自我有关”“与社会有关”三个维度,为学生关键能力模型建构提供参考。另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认为,高考试题以能力为重,并提出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也为学生关键能力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3.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

为培养能够应对21世纪社会发展挑战的人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进一步更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超过一半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强调需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规划执行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合作组织能力等学生关键能力。这说明,大多数国家及地区认为这些是应对21世纪社会发展挑战的重要能力。

第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课程体系和科目设置存在差异,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地区,在科学、社会研究等较为宏观的学习领域分类下,通过设置系列的课程标准与技能要求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形成系统的体系。又如,我国教育分科明显,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研究遵循学科化的路径,强调学科关键能力在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和中介作用。不同学科的关注程度也存在差异,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人文科学领域,而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4.学生关键能力的测量评价

第一,测评内容设计。学生关键能力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对某一具体的学生关键能力测评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支撑。例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2025科学测评框架中提出“科学地解释现象;构建和评估科学探究的设计,批判性地解释科学数据、证据和研究;评估和使用科学信息进行决策和行动”这三大学生关键能力。然而,我国的学生关键能力的测评多以学科的视角展开。相关研究基于理论基础,将学科内的关键能力概念化,并分解概念关键要素,形成操作性定义测评框架。

第二,测评工具使用。情境测评则是国际教育测评关注的热点,通过测评被试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表现,进而更加客观地衡量被试的能力水平。比如国际早期学习和儿童幸福研究项目对儿童在游戏、听社会故事等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测评,从而评估他们的早期学习关键能力。

纸笔测验则是大规模收集量化测评数据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关键能力的主要测评工具。早期的纸笔测验大多测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现今,研究者们积极在纸笔测验中创设试题情境,通过学生解答不同情境试题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等级量表则是通过设置量表的横向指标与纵向等级,概括能力的具体要素并划分具体能力要素在不同等级上的表现。比如有学者开发自评量表对数据领导力进行评价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运用新一代计算机辅助的测评工具已成为国际测评复杂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趋势。如PISA通过计算机构建复杂、交互式的任务情境,设置学生关键能力的外显化表现的观察指标,从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认知与思维活动中测评其潜在能力。可见,信息技术发展为实现学生关键能力测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项目“高中学术发展关键能力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和测评的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20CJY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