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更应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作者班级管理场景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探究一线班主任做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班主任;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初中阶段,有的学生因自身情绪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和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心理不健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追求。若是社会、学校、家庭不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极易使他们形成畸形心理、性格怪癖。因此,我们班主任应该更加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多样,根据笔者观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青春期引发情绪不稳定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也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怒。笔者任教班级的李明同学(化名)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最近几个月情绪起伏极大。原本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但进入青春期后,他的情绪变得异常波动和不稳定,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沮丧低落。这种情绪的不稳定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社交,使他在学校与同学们相处时经常因一些小事就发脾气或情绪失控,导致他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困扰造成不安和自卑心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友谊,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缺乏社交经验或遭遇人际冲突而感到不安和自卑。如果初中生经常受到同伴的嘲笑或拒绝,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产生自卑感。我们班的小贵(化名)是一个体型肥胖的男生,同学们经常拿他开玩笑,称他为“胖子”,这让他感到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他的自卑感让他在学习和社交方面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3.过度的期望和竞争压力造成焦虑和抑郁
过度的期望和巨大的竞争压力是当代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当他们感到自己无法满足对方要求时,这种压力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玲玲(化名)是我校一名初一新生,她所在的班级竞争非常激烈,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拼命学习。在这个重视学历和成就的社会环境中,她的父母也受到影响,对玲玲寄予极高的期望。在这种环境下,玲玲的压力与日俱增,她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担心自己的成绩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她的情绪越来越低落,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内在主因素
学生情绪不稳定是造成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是身体快速变化的时期,伴随着激素水平的波动,他们情绪不稳定,极易情绪波动,如易怒和焦虑。此外,青春期阶段,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波动比较大,长期如此就会处于易怒、焦虑、抑郁的状态,进而易引发人际关系紧张,产生自卑心理。
2.学业竞争压力过大是引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关键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成绩被视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和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导致学校和家庭都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学业成绩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同时还要应对各种考试和评估,过度的学习压力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渐渐滋生。
3.家庭不良氛围和不当教育方式是导致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在主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如果家庭中经常充斥着争吵、冷漠,这样的不良氛围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全,甚至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家长如果平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会导致孩2U13f4sZfkiFBTgmodd6bqJxZlAecI25C1YZ2QrRtSg=子缺乏意志和勇气,面对挫折他们会选择逃避,重者还会造成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严重后果。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度呵护、关爱、干涉、批评等行为都会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可能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
4.不良社会环境是引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外在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不良的社会环境也悄然影响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社会因素,如网络信息的泛滥、社会竞争的加剧等,都在无形中给初中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1.培养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青春期的学生常会出现焦虑、忧郁、孤独、愤怒的情绪。如果一个初中生经常喜怒无常、情绪不定,而自己又不懂得如何调节,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则会引起心理疾病。班主任要善于培养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放松训练等,让学生学会在情绪激动时迅速平静下来。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情绪管理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同理心,从而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家庭是孩子情感发展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另外,家长应教会孩子识别不同的情绪,当孩子遇到情绪困扰时,家长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帮助他们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竞争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教师首先应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分数为导向,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教师需要定制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实际应用、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术成绩、德育表现、体育成绩、艺术表现等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才能。
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伴评价则能够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到自己的表现,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两种评价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对于那些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或压力过大的学生,应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在实施多元评价时,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家长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伙伴,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减轻学生学业竞争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多元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家校合力优化家庭教育,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能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首先,作为班主任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长和教师要定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情况。其次,班主任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班主任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网站等,帮助家长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避免溺爱或严厉打压,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促进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用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此外,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营造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后,班主任应该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班主任可以通过举办班级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校合力优化家庭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4.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他们面对困境时,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相反,一个压抑、消极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使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为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其次,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媒体要传播正能量,避免过度渲染负面信息。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监管,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区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总之,班主任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学习,积极总结心理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秋.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好家长,2015(12).
[2]包正仲.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