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幼儿发展,构建家园共同体

2024-12-03 00:00邓冬丽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1期

【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园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对此,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家园共育需要我们构建家园共同体。通过以孩子成长点为契机增进家园的连接;采用多种策略帮助家长提升育儿专业水平;通过新媒体增进家园共育的了解与服务;以持续用心的服务去做好家长工作,推动家园共育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家园共同体;策略

家园共同体以促进孩子发展为共同目标,是由孩子的家庭成员及与其相关的教养人员、幼儿园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不断建构的群体,双方都承担着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家庭责任和幼儿园的社会责任),有着共同的需求(怎样更好地促进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现阶段家园共同体重要性不言而喻,帮助家长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是当前学前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构建家园共同体亦是此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要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如何有效构建家园共同体?帮助家长去系好孩子生命里的第一粒纽扣,在增进家长的参与度、自身成长的加速度、共育的粘合度三方面笔者结合一线工作经验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总结。

一、提升家长日常的参与度,以关爱孩子成长为共同目标吸引家长

康奈尔大学教授丹尼尔通过社会实验提出互惠效应: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这也是道家讲的“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在家园共育上,家长的参与度低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禅宗有句话叫“山不过来我过去”,对待家长不参与情况,我们并不能就此止步。要想让家长主动参与进来,就要去找到家长最关心的孩子成长上的痛点,而不是仅仅指出,要帮助其解决痛点就是最大的互惠、给予。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家长的参与配合度。

1.早晚沟通

早上接园时和孩子说话时语言要亲切,行动要热情,关注孩子今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并在家长面前表示及时的欣赏,增进家长对我们的好感与信任。如“乐乐,早上好啊!老师都想你了呢,你今天来得这么早,妈妈说你现在起床有进步了哦,来,让老师抱一下,跟妈妈说再见吧!”切忌在家长领着孩子入园时对家长、孩子指指点点式的批评教育。另外,要做好孩子遇到特殊情况的登记,如孩子要吃药,或是有物品交接时,一定要记录准确,切记不要有遗漏。

在离园时向家长及时介绍幼儿当天或近期的表现,或者幼儿在园里有什么突发状况,每周和每个家长至少沟通一次;对于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不足时注意语言要委婉,先对孩子进步肯定再提建议,便于家长能更好地接受。如“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主动帮助老师洗餐碟,很有主人翁的精神。同时,孩子在今后吃饭方面细嚼慢咽一点那就更好了,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到”。给家长提出的建议一定要足够专业、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2.单独约谈

平常接园、离园的环节时间较短暂,很难与家长进行深度分享孩子的成长。对于离园后的单独约谈,能够对家长在家科学地教育引导孩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也能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与孩子被重视。笔者将班级每个家长都进行时间上的排列,本周约谈哪些家长,提前联系好时间,一个月内能约谈完全部家长。

在约谈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确定时间、收集资料、确定谈话内容、收集策略等,并营造安静、宽松的氛围环境。在约谈中要注意:先肯定孩子的优点或进步,不要先批评;先描述与孩子相关的事件本身,不要先下结论和评判;仔细征询家长看法,认真倾听并做笔记;给予合理的建议并跟进;反馈孩子在园情况与了解孩子在家情况,以便双方更好地去指导孩子的成长。

3.送有意义的礼物

盖瑞·查普曼博士曾指出:送礼物是生活中促进感情的催化剂,有意义的礼物关键还是在用心上面。对于家长平时遇到育儿困惑,笔者除了与其沟通交流,还引导其去系统学习育儿知识,并赠送书籍。如在小班中,朵朵情绪激动时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并狂哭不止,其母亲感到头痛,表示在家中对孩子不知如何去引导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其交流后,笔者赠送了《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给家长。家长看后表示非常认同,并找到了与孩子建立规矩的方法策略,家长表示非常感谢。

对于班级孩子的每个生日,笔者都将孩子的生日时间标记在游戏区内,让孩子们自己看到本月有哪些孩子过生日,在孩子过生日时候,笔者会准备好一份有意义的礼物赠予孩子,比如符合该年龄段的绘本书籍、益智玩具、角色扮演玩具,孩子拿到这些礼物后,家长们表示非常感谢,纷纷表示教师用心良苦,对孩子付出诸多。

二、促进家长成长,以提升育儿水平为共同体建构的目标强化共同体的成长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她的《终身成长》一书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性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修正自己,父母要先给自己成长的力量,在孩子需要半桶水的时候,自己先拥有一桶水。在工作中,笔者通过以下策略方法去引导父母的自身学习成长。

1.微信美文推荐,好文共学

当今是移动互联的时代,父母基本上是“机”不离手,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较多。如何利用手机去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需要我们去寻找发现精彩的美文,一起带着家长学习美文内容,分享美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考量。

一方面是选择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特点的内容。中班的孩子社会性交往、情绪表达这块比较弱,笔者在一段时间内搜索各大育儿大V公众号,通过进入公众号搜寻关键词查找相应的文章进行分享。如有目的引导家长学习调节自己情绪;如何去同理孩子情绪;如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等。家长在微信群里阅读后表示很是受益,并将一些育儿公众号推荐给家长引导关注共同学习。

另一方面是选取社会发生的时事、热点引导家长反思讨论。在育儿公众号里,会对社会时事热点进行分析与反思。比如在上海一中职学生跳桥事件引发的一连串关于家庭教育的探讨;比如《都挺好》电视剧中折射出的原生家庭问题成了大家探讨的话题,诸多文章都会进行不同角度分析;通过生活中的热点新闻、事件的分析,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2.家庭教育线上讲座学习

在疫情期间,大家的线下相见被阻隔。不能线下学习的同时,网络却延伸出了诸多的线上教育平台。我们巧借互联网工具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升育儿指导能力。

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疫情期间,笔者通过转发“教育部关工委(图1见下页)”“家庭教育综合指导站”等公众号推文引导家长学习,如2020年,教育部关工委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九期“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笔者引导家长将里边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每周一次的不同主题分享学习。每次线上学习为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涵盖电子产品与儿童、幼儿情绪的处理、幼小衔接的正确看待、儿童的社会性等方面内容,在学习后引导家长将学习心得在群里分享,助力家长自身育儿水平逐渐提升。

另一方面,笔者将平时网上积累的各种家庭教育视频,通过云盘链接分享给家长共同学习,随着家长一天天的学习进步,笔者发现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都在逐渐得到改善,笔者由此收到了家长的感谢。

3.体验式家长会与读书沙龙

体验式家长会是通过教师引领家长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交流探讨、分享感悟、整合资源、应用智慧形成学习的闭环。它注重亲身体验和具体感知,通过“体验—交流—欣赏—检视”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将理论式的说教转变为实践性的感知,告别了过去家长主体性的弱化,增强了家长自主性、参与度。

通过主题相关的游戏、主题话题探讨、主题文章共读、主题下家长会经验分享等方式建构学习。不仅改变了以往从头到尾家长坐在下边听的场面,让家长作为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还让家长育儿经验得到分享与传播。在体验式家长会的基础形式上,我们通过引导家长填写线上问卷调查表《中班家庭育儿现状调查》,根据资料汇集反馈,开展了一期线下主题读书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通过教师的组织,以小组探讨进行发言,解决家长平时育儿的困惑,通过大家建言献策、集思广益获得更科学的育儿方法,进而促进育儿观念的转变。

三、增进家园共育的粘合度,借微信多频互动让家园共同体无处不在

媒介延伸理论最早由麦克卢汉所提出,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被拉近,在媒介的影响下,地球村才有了形成的可能。面对当今层出不穷的新媒介,促使了我们的家园共育更加高效、便捷,双方通过新媒体互相分享家园的生活,及时交流沟通思想,联络家园双方的感情,最后使幼儿受益。

1.微信日常交流分享

首先,笔者每周都会有重点观察一些孩子在园情况并填写《幼儿观察记录表》,保证对班级每个孩子都能深入、系统地去观察。孩子们在园的精彩表现,笔者用手机拍照或视频记录下来在当天合适的时间与家长们分享,并对视频与照片进行解读。告知家长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并探讨孩子在哪些方面发展还需要家园共同配合进行教育。通过正面案例的分享增进家长育儿的信心,减少了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焦虑,并引导家长在家如何去指导。其次,对班级的一些精彩活动会录制视频并剪辑与家长们分享,对一些大型活动、出游活动、课程开展等会制作微信推文在班级群里与家长们分享,让家长们能了解孩子在园动态,增进家园的粘合度,提升家园共育的配合度。

2.家长育儿心得分享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咱们彼此一分享就有两种思想。”笔者经常鼓励家长将自身育儿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家长发过来的育儿经验,笔者将其整理分享到家长群中。通过这样的分享。一方面,增进了家长对自身教育孩子的成就感,萌发了对孩子成长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其他家长学习优秀家长的育儿经验,让微信群里的分享、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3.幼儿家中表现分享

心理学之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渴望受到尊重与赞赏。笔者在家园共育中,一方面,引导家长分享孩子在家的高光时刻以及孩子成长的点滴瞬间。当家长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成长上,让家长渐渐转变关注的焦点,学会以正向思维来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通过分享在群里,家长也获得被认可感,进一步激发其他的家长相互学习,也会促使家长更进一步地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笔者将家长分享到群里的视频、照片第二天分享给班级孩子共同学习,引导班级的孩子学习正确的榜样,增强被分享人的自身价值感,进而在班级中以强带弱,以点促面,最后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真正去帮助孩子达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良好的家园共育之路需要我们不断探究摸索,基于关爱孩子的前提,增进家长的参与度;提供家长学习的良好平台,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线下与线上进行整合,真正做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唯有这样,家园共育的合力才能看得见,家园共育的声音才能听得见,孩子的成长才能全面。

【参考文献】

[1]吴邵萍.家园共同体的建构——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刘伟民,孙珊珊,王秀琴.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