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在落实参观小学这一“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基于儿童视角做实“自选动作”,回归儿童视角、回归主动学习、回归长程衔接,通过多元表征、多元互动、多元生成活动,倾听幼儿心声,化解幼儿幼小衔接期的心理焦虑,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发挥参观小学这一“大班毕业旅行团第一站”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小衔接活动;参观小学
参观小学作为大班幼小衔接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层面,部分幼儿园组织的参观小学活动仍普遍存在“缺失儿童视角”“缺失互动体验”“缺失生成活动”等问题。
一、审视:儿童视角下参观小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预设成人主导,缺失儿童视角
幼儿到了大班第二学期,对小学的生活已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幼儿内心是既充满期待和渴望,又有些许担心和焦虑的,他们的心里有好多小问号需要得到回应。回顾以往的参观小学活动,更多更常见的是园校领导间通个电话约好时间,办公室拟个方案,幼儿园老师就带着幼儿浩浩荡荡到小学转一圈。看似热热闹闹地参观了小学,但这样完全由成人主导,没有从儿童立场出发的参观小学活动只是一场走马观花的活动,严重缺失儿童视角,因此,并未能发挥参观小学这一“大班毕业旅行团第一站”的重要作用。
2.活动过程走马观花,缺失互动体验
在参观小学的过程中,有的小学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带着幼儿从大门走到楼顶,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转完一遍小学,然后合影便完事交差。幼儿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缺失了双向互动和深度体验,对于小学的理解和认知往往是被动的,缺乏主动参与和表达的机会,激发不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达不到深入了解小学生活的初衷,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3.活动尾声戛然而止,缺失生成活动
在参观小学后,有的老师只是把参观小学的照片在主题墙上贴一贴,在家长群发一发就结束了,整场活动戛然而止。老师不关注幼儿参观小学后的想法或兴趣生长点,没有倾听和交流幼儿参观小学后的感受,也没有鼓励幼儿向家长讲述自己参观小学的见闻,缺失基于参观小学后自然衍生的生成活动。
参观小学活动作为幼儿第一次与小学亲密接触,建立起对小学的第一印象,这在幼儿的幼小衔接历程中具有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心理衔接层面。心理学“首因效应”指出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将对今后交往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幼儿在参观小学活动时的体验感受,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今后对小学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取向。因此,参观小学活动的设计需立足儿童立场,让师幼共同度过难忘的“毕业旅行团”第一站,发挥首因效应的正面作用,建立幼儿积极的入学期待。
二、正视:儿童视角下参观小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1.回归儿童视角,彰显儿童为本
在策划和组织参观小学活动时,应回归儿童视角,特别是幼儿的内心感受应作为开展参观小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幼儿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应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成为参观小学活动的发起者、决策者和组织者。
2.回归主动学习,彰显师幼互动
在参观小学活动中彰显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尊重、信任儿童,追随幼儿的脚步,倾听幼儿对小学的真实想法和困惑,让幼儿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激发儿童主动探究小学的源动力,观察、识别幼儿并积极回应,支持幼儿在多维度的体验与感受中,从心理上适应过渡期,最终建立起对小学的向往和期待。
3.回归长程衔接,彰显持续体验
长程衔接是建立小班为起点的长程幼小衔接,即幼小衔接应贯穿整个幼儿园时期。同样地,长程衔接具体落实到参观小学活动上,应避免单次蜻蜓点水般的参观小学活动,须基于幼儿的内心需求将单一参观活动顺延为系列活动,助力幼儿持续体验、感受小学,满足幼儿的心理衔接需求。
三、凝视:儿童视角下参观小学活动的实践探索
我们和幼儿一起研究、探索如何开展参观小学活动,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开展了一个儿童为本的大班参观小学活动,具体实践做法如下:
1.参观小学活动前期:多元素表征,倾听幼儿心声世界,化解心理焦虑
(1)聚焦自主绘画表征,倾听幼儿对于参观小学的内心感受和期望,缓解幼小衔接期的心理焦虑。我们鼓励幼儿用自主绘画的形式把对小学的认识、期待和担心表征出来:有的小朋友画的是上小学可以认识新老师会很开心,有的小朋友画的是担心上小学后就不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了,还有的小朋友担心上小学没有玩具玩等。在幼儿关于小学的表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向往和担忧。
于是,我们通过开展师幼一对一倾听和亲子倾听,并用文字记录。一方面让幼儿有机会在与成人的讲述中表达、回顾、理清自己对小学的想法,抒发幼小衔接期的心理焦虑,另一方面也让成人有机会去倾听、了解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所见所思,采取适宜的措施助力儿童舒缓焦虑。
(2)开展儿童议事活动,了解孩子幼小衔接期的内心想法和困惑,探讨关于幼小衔接焦虑的应对方法。基于幼儿小学表征中透露的幼小衔接期真实的需求与问题,我们会组织开展儿童议事活动,议事话题来源于幼儿表征,如小学教室没有玩具怎么办,上小学时想念好朋友怎么办等,由幼儿投票选出。借助这些话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幼儿理清问题,和同伴、老师一起来探讨应对方法,帮助幼儿化解疑虑,建立对小学的积极向往与正确认识。
(3)投放幼小衔接绘本,化解幼儿幼小衔接期的内心困惑,积累幼儿关于小学的知识经验。为满足幼儿主动探究小学秘密的愿望,助推幼儿自主构建对小学的认知和入学意愿,我们按内容投放了幼小衔接系列绘本(如表1),涵盖入学准备的四大方面。为了让绘本更好助力幼儿幼小衔接,我们鼓励、引导家长通过亲子阅读相关绘本缓解幼儿的入学焦虑,建立积极正面的入学情感取向。
2.参观小学活动中期:多元互动,幼儿深入了解小学,建立入学期待
(1)让幼儿与小学生互动。到参观环节时,让提前一一结对的大班幼儿与小学生结对子参观,大班每个幼儿由一个小学生的哥哥姐姐像小导游一样带领进行个性化的参观并自由交流。结对参观环节中弟弟妹妹用提前画的《我来采访小学生》表征对哥哥姐姐进行采访,如要怎么样才能得到红领巾,上课突然想上厕所怎么办、小学的课很难吗等。结对互动式的参观活动让幼儿和小学生都成为参观活动的主人,在一对一互动中,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小学校园,萌发争当小学生的愿望,幼儿和小学生彼此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2)让幼儿与小学老师互动。①我和小学老师聊聊天:幼儿对小学老师充满了好奇,甚至有的幼儿受部分成人刻板印象的影响,还会觉得小学老师很凶。因此,我们还增加了“我和小学老师聊聊天”的环节,由小学老师组织幼儿谈话,幼儿和大家分享在参观小学后觉得幼儿园和小学有什么不一样。小学老师认真倾听并亲切回应,还为大班幼儿介绍小学老师和一年级生活,解答小朋友的疑问,消除幼儿对小学老师的一些刻板印象,正面强化了小学老师的良好形象,拉近了幼儿与小学老师的距离。
②我和小学生一起上课:我们和小学老师通过联合教研,结合幼小衔接这一过渡时期幼儿特点,将一年级的入学适应课定为游戏化的融合式教学,创新性地让大班幼儿和小学的哥哥姐姐同上一节课。以一年级语文课《102只老鼠》为例,融合了语文(绘本)、数学和美术三方面的学习。小朋友们和哥哥姐姐一起通过观察绘本、游戏体验,初步学会了十个十个数,并通过和哥哥姐姐小组合作,共同给小老鼠们设计新衣服。入学适应课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往日幼儿园孩子只能被动观看小学课堂,难以理解小学授课内容等问题。幼儿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次小学生上课的过程,通过互动,拥有了和小学老师、哥哥姐姐共同学习本领的愉快情感体验,建立起对小学课堂的良好印象,激发了向往当小学生的美好愿望。
(3)幼儿与小学环境互动。在参观即将结束之前,由小学老师带队游览,小朋友们基于自己的参观体验和感受,在沿途用儿童相机自主拍下自己最喜欢、最有感触、最印象深刻的小学画面,当一回小学摄影师。有的幼儿拍的是幼儿喜欢的小学一景,有的幼儿拍的是小学的老师或小学生。这些照片会用于和同伴、和老师、和家长共同回顾、交流,用美好、正面的小学回忆消减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
3.参观小学活动后期:多元生成,幼儿持续衔接小学,做好入学准备
(1)生成身心准备方面的活动。除了组织在园的师幼一对一倾听活动,我们还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小学方面的游戏表征、阅读表征带回家里,进行亲子一对一倾听活动,有的幼儿还生成口述日记。幼儿在讲述的同时,也储备了开启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感动力,强化了心理准备。
(2)生成生活准备方面的活动。参观小学生活后,幼儿对小学的课间10分钟非常感兴趣。通过集体讨论,我们生成大班课间10分钟活动,每天自主使用10分钟的课间时间,幼儿园老师暂时离场,幼儿可以自由地在这10分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像如厕、喝水、给植物浇水、整理书包、和好朋友聊天等。通过开展一段时间的课间10分钟活动,我们发现幼儿已经学会合理安排课间时间,独立性得到提高,做好了适应小学的生活准备。
(3)生成社会准备方面的活动。科学做好幼儿入学的社会准备,有利于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的新环境和新集体,为后续的小学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生成“我的小学”混班自主游戏活动,小朋友在混班搭建我的小学游戏中结交新朋友、认识新老师,丰富交往经验,扩展交往范围,引导和支持幼儿和新朋友合作游戏,逐步适应小学新的人际关系。
(4)生成学习准备方面的活动。随着毕业的日子慢慢临近,幼儿也越发期待升入小学的那天。有幼儿提议,如果能把幼小衔接活动组织的经验制作成一本《上小学指南》就好了。在自制小指南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把自己以及采访哥哥姐姐的入学准备经验和上小学独特的感受画出来,做成小书与其他班级分享阅读,从而帮助更多的孩子适应上小学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存召.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
[2]宋烁琪,刘丽伟.“儿童的视角”下幼儿与小学生的衔接困境和需求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QJH202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