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我院及同类技师学院的深入调研,分析当前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状况与挑战,提出一套系统性、前瞻性的策略建议,这些策略旨在有效推动我院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创新,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综合职业素养
本文基于对海南省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分析,系统探讨如何科学、高效地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旨在推动模式创新,提升培养质量,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一、同类技师学院的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精心选取了省外5所及省内2所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作中具有显著成效和代表性的技师学院作为调研对象。这些学院分别位于北京、江苏、浙江、广州等省外地区,以及本省内部,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技师学院,为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工学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状况与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样本。
2.调查研究内容
(1)工学一体化工作在学校层面的制度与机制建设情况。
(2)工学一体化专业的覆盖度、班级规模、实训设备与工位配置、师资配备现状。
(3)国家课程标准校本转化的实践路径及教学资源开发情况。
(4)课程设置中文化基础课程与通用职业素养课程的融合与处理方式。
(5)工学一体化课程综合职业能力终结性考核的内容设计、考核形式以及实施过程的质量评价与把控机制。
3.研究结果
(1)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系统工程,其成功实施离不开学校的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各院校均将组建高效执行团队、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和确保资金到位视为核心任务。同时,正逐步优化激励机制与考核评审体系,以增强一体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学成果的认可度。
(2)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北京汽车技师学院及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等标杆院校,已建立起系统的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与认定体系。特别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通过分级培训、成果输出与严格考核,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践。国标校本转化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实施路径。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和常州技师学院为代表的先行者,依托丰富的改革经验,将国家课程标准与校本特色深度融合;北京汽车技师学院则借助外部专业机构指导,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实现课程标准的定制化改造。然而,也有部分院校仍处于观望与准备阶段,计划在未来学年内逐步启动试点。
(4)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调研显示,各院校普遍重视并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通过连续10年的校企合作推进会,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生态。这种深度合作不仅为工学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促进了专业建设的持续优化。
(5)工学一体化专业的拓展与挑战。目前,仅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实现了工学一体化专业的全面覆盖,其余院校则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逐步推广至全校范围。师资短缺、场地设备不足成为制约全面推广的主要因素。
(6)公共基础课的创新教学模式。面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挑战,各院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大班授课、党员教师引领思政课、班会课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分担通用职业能力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有效缓解了课时紧张与师资不足的问题。
(7)未来展望与待建环节。当前,各学校正聚焦于课标校本转化、师资培养、教学场地与资源建设等关键环节,同时,工学一体化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等尚处于构建初期,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落地与持续优化。
二、调研的思考与策略性探索
1.强化系统思维,加速机制革新
在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牢固树立系统观念,以党建为引领,确保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贯穿始终。具体而言,需加快构建一套全面覆盖的教学、实习、评价、研究、师资、场地、资金、酬薪激励及后勤保障等配套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
2.凝聚共识,强化上下联动
建议各级上级部门加大对此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营造积极向上的改革氛围,促进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及第三方专业组织等多方主体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通过定期监测与研讨,及时调整优化实施策略,确保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推进。
3.深化企业合作,拓宽参与路径
企业作为工学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培养效果。应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进厂”实习,更让企业专家“进校”教学,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依托专业力量,强化智力支持
引入专业机构与专家团队,利用其丰富的经验与成熟的模式,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疑难解答及成效评估提供全方位支持。这不仅能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有效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弯路和资源浪费。
5.精细化推进策略,确保实效
(1)成立技术指导委员会:汇聚校内外专家力量,承担对各级别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评审认定工作;各阶段各重要环节均请专家进行过程性指导和阶段性指导,确保提交的阶段性成果材料符合标准、规范。
(2)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设计阶梯式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各级别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认定标准,通过设立课程开发奖励金、表彰奖励、优先晋升等多元化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完善教学和教师管理的配套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将教学改革任务细化至个人,确保每项工作有落实、有成效;根据课程开发工作量、承担教学任务难度和教学效果,适当提高工学一体化教师课酬。
(3)精准定位课程建设:遵循“基于校本课标开发,找准育人核心,定位课堂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课程标准完善、课程设置校本转化及课堂建设工作,立足学校实情,结合区域人才需求,做好“国标”落校,校本课标目标明确、内容体系化,学习任务从工作走向学习,从设计走向落地。通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块落地。
(4)强化教学保障与质量监控:更新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与教师评价体系,更新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质量监督与控制,各阶段各重要环节均进行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性指导和阶段结性指导,确保提交的阶段性成果材料符合标准、规范;增加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支持力度。
(5)优化公共基础课教学:融合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特色,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提升教学实效;强化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利用党员教师示范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管理;灵活调配师资资源,采用跨学科合作、校企共育等方式,解决公共基础课师资与课时问题。
(6)加大经费投入与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与学院对工学一体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师资培养、课程转化、教学场地与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强与社会专业机构(企业)的合作,培育并输出骨干团队,为今后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15(18).
[2]陈衍,张庆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V2023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