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探究

2024-12-03 00:00:00王丽梅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1期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要求语文这门学科应当注重跟传统文化的融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更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应将新课改作为目标,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是无数先贤们智慧的结晶,这些智慧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推动他们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在语文这门学科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更能够深刻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加优秀的品格。结合自身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语文教材,发掘传统文化内涵

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素材,也是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的重要媒介。而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我国教育部组织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以及一线骨干语文教育工作者精心编著而来的,该版本选入的文章语言优美、充满意境,而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该版本的教材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先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让学生揣摩古人在夜晚观赏月光竹影,是怎样通过豁达、乐观的精神来自我化解愁绪的。接着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挖掘,进而引出古代智者崇尚自然与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精神。并围绕该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饮酒》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优秀作品,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歌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自然而然”的闲适心境,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则充分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加深了对经典诗词的深入理解,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考,并将这一精神应用在生活与学习中,当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大或者被生活所扰时便可以从古代先贤宠辱不惊、积极乐观的处事智慧中汲取力量,进行自我调控。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感受传统文化韵味

情境教学法主要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e2SEG6+Bn9XK/hOPfy1X45LrGKBTK1RriUBAgXbI91U=有目的地引入或者设置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情境或者模拟场景中的角色,也可以参与到真实场景中等诸多手段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将自己学习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其中不乏大量涉及传统文化的课文,作家轶事、文学典故等均蕴藏着传统文化知识。但是一些传统文化或者传统知识与学生相隔甚远,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高。为此,在教学之前应该结合课文内容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掌握课本内容。

例如在《春》这篇课文教学中,朱自清先生借助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自由境界的深深向往。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围绕“春”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与“春”相关的各种影像资料,比如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令人震撼的“立春”元素。这些生动的影像资料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关于春天的丰富内涵。比如,春社这一传统节日,就是与本文教学主题紧密相关的文化元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春社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在春社期间常常进行的各种活动,如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春游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春天的文化内涵,也与朱自清在《春》中所描述的春日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这些传统文化信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春天之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传统文化氛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信息化教育技术正逐步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为初中语文课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它极大地推动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用信息技术构建传统文化氛围,灵活地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使初中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其中的精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巧妙融入桥梁建筑及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搜集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图片和石拱桥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展示这些生动的视觉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建筑所具备的独特文化内涵。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我国石拱桥建设的背景、种类和历史,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紧扣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石拱桥文化的同时,掌握文章主旨,揣摩文章情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这种立足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借助多种手法,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新课改要求各个学科教师与时俱进,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各类教学手段,打造高效课堂。其中微课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因短小精悍等优点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便可以借助微课导入生活案例。在过去的教学中,虽然不少语文教师尝试将富含传统文化的生活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点,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素材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之前便可以制作好微课,巧妙地将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启发。这样,不仅能够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还能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教学《活版》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聚焦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印刷术,特别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一历史成就,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制作微课视频,搜集并整理关于“四大发明”的丰富教学素材,通过巧妙的剪辑,将这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呈现给学生。这种直观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导入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微课视频导入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书籍出发,联想古人对印刷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活版”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活版”技术如何降低书籍成本,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深刻认识到古代技术对现代生活的深远影响。正是因为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能够如此便捷地获取知识,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才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当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后,内心自然而然产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另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运用比较阅读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较阅读材料,选择的材料要确保他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时注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子等,抓住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部分,学会思路的整合方法,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并能够将阅读中获得的信息点进行有机整合。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比较阅读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以便更加深刻地揣摩文章的内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

以《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为例,教师讲解“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三个因素:高下差异”这一内容时,可将这篇课文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进行比较阅读。在提炼课文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将古诗文与地理学、气象学常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文章阐述的内容以及自然现象等进行诠释。这种比较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发他们对古人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及生活智慧的赞叹,还能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促进他们的跨学科文化交流和思考。

五、鼓励交流讨论,弘扬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围绕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交流讨论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课本中挑选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章或诗歌,如《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名篇等,作为交流讨论的基础。此外,也可以结合节日、历史事件等,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传统文化主题,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或者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书法、绘画等文化元素。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例如《社戏》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江南地区农村在迎神赛会或节庆时所上演的戏剧盛况,展现了当地的独特文化;而《安塞腰鼓》则聚焦于陕北地区,深入介绍了那里独具魅力的腰鼓文化。在《灯笼》一文中,我们又可以窥见元宵节时看灯、猜灯谜、纱灯上描红等富有生活气息的风俗活动。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为拉进学生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距离,可在本单元的学习安排中特别设置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自己家乡中颇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前往民俗博物馆、纪念馆等,了解民俗的发展脉络,向长辈们请教相关的民俗知识。鼓励学生通过记录、拍照、实践体验等方式,收集本地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俗文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在课堂上,各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发现与收获,彼此之间的信息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大观园。学生就自己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发表相应的理解与感悟,提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想法和建议。教师则积极鼓励他们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承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风俗,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从兴趣出发,更加关注家乡的文化习俗,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任。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个性,更能提升其审美情趣。在渗透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同时适当拓展并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环境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巧妙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年轻一代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受到教育与熏陶,进而将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薛博.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J].科学咨询,2022(02).

[2]李慧玲.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11).

[3]丁伟.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外交流,2021(05).

[4]杨定武.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1(15).

[5]黎永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4).

[6]孙晓凡.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课外语文(上),2021(04).

[7]宋承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