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程改革政策的深入贯彻,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为更好立足实际,在深入分析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优化改进意见。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化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所呈现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深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和模式方法,以便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培育目标。
一、新课标核心素养概述
1.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内涵
核心素养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其定义与内涵对于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些素养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以“道德认知”为例,这不仅是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更是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能力。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具备较高道德认知的学生,在团队合作、社会适应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能力,其未来的社会成就也往往更高。法治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意味着他们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能够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内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了教育的新方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
以批判性思维为例,这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显示,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容易适应变化,并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小学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此外,核心素养还包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不足
1.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学生需求有待关注
相比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更强,知识覆盖面更广,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又表现出显著的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等特征,导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当代小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综合我国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际可以知晓,在长期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浸染下,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从业教师始终对该门课程认知存有偏差,不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以灌输式理论说教为主,而且还忽视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和迁移运用。
2.教学模式单一且未联系实际
相比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倾向于教师要采取生活化、日常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此来有效引导学生对基础法治信息和生活常识的理解。但是目前还是很少有教师能够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到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将课堂交还学生,并引导他们将书本上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践进行有效联结,以便充分实现知识的实用性。因此,这种单一且未能很好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就造成了尽管在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很多老师已经尽心尽力“教”到位了,但是学生却还是出现“学不会、用不上”的现象,也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
3.教学互动设置过少且教学氛围有待优化
根据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是在交互环境中获得的。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不仅表现出知识上的全面性,还表现出内容上的特殊性。因此,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并设置合理的互动场景,成为更好帮助学生实现理性知识到感性层面的迁移,带领和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关键。加深他们的政治认同、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以及充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奠定核心素养培养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观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行教育发展实际,要想将核心素养全面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在带领学生初步感知基本国情,加深自己民族认同感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将学生放置在课程的主体学习地位,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来浅层次引导学生对书本上客观知识的理解,然后通过设置开放性提问等方式,帮助他们搭建起 “学”与“用”的桥梁,促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精髓。
2.切实联系实际,优化创造多元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中,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当代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际教学任务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以科学教育观念为指导,通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内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讲解英雄模范人物之时,教师可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影视资料来引导学生学习所涉及的知识;其次,让学生以演讲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结合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阐述自己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观念;最后,还可以通过布置写作等方式来系统加深学生对英雄楷模事迹以及他们身上所呈现的精神的思考,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感性层面上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相关知识点。
3.创设和谐教学情境,增强师生教学互动
紧密而生动地互动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一大途径。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通过设置有效互动活动,创设欢快教学情景,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立体理解,从而使得学生更为深入地明了价值取向,坚定政治方向,提高道德素养。除此之外,小学生会对趣味性强、自我主导性强的互动活动充满好奇,因此,创设和营造欢快有趣的课堂活动、课堂氛围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培养和建立学生道德观念、法治素养的关键性课程,还是现行我国开展“立德树人”德育的主阵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需,更是时代赋予该课程的深层内涵。结合我国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只有教师不断结合学生需求,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有效多元手段,实现扁平化书本知识的立体迁移,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社会认知体系,从而获得更好发展,成长为“品学兼优”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陨军.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22(23).
[2]黄志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