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业应从作业量、作业内容、完成时间、作业形式等方面进行合理改革,分层设计和增加灵活性、适用性,使作业的功能起到延展与补充课堂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在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水平、检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尤为关键。作业设计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学生设计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教育教学行为。本文结合一线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探究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希望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分析传统作业形式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价值功利化
作业内容设置直接与考试考点、题目形式相联系。部分作业以抄写和记忆为主,集中指向知识掌握,而语文课程实际上更应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功利性、应试性太强的作业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路径单一化
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书本上的课后题、相关配套教辅资料、单元测试题等就近资料为学生设计作业内容。但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课后题有限,教辅资料种类多、难度参差不齐,缺乏整体规划和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练习效果。
3.层次统一化
面向同一班级的学生的作业布置统一题目、统一内容或以统一标准衡量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近期表现情况,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层次段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学生气质的差异性等,易造成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出现分化。
二、探究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优化策略
1.巧妙设置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面对小学生,作业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饱含趣味性的作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意愿。基于此,教师在日常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兴趣,以及对作业难度的反映情况进行把握。在作业设置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如小学生普遍都喜欢绘画、动画片等,语文作业设计可以与此关联,让学生联想记忆知识内容,并学会表达。例如在学习了《彩虹》一课后,笔者采用了新的作业形式,将原先的词汇、优美句式的抄写的作业形式,变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绘画一幅“美丽的彩虹”的画面,并有感而发进行优美句子的摘抄。听到画彩虹每个学生都兴致满满,准备彩笔、油画棒、纸张等道具,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还在画旁摘抄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后期在班级中也可举办评比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张口表达展示自己的绘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素材的积累,使作业的布置效果更加凸显。
2.注意知识联系与整合
作业是教师精心设计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教师应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思考和创新应用。如根据古诗、诗歌指向的主题类别,设计单元类作业,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课文内容;以主题式设计学科作业,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等。以《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为例,在学生反复阅读和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面向学生布置角色扮演的活动型作业,学生可以自由合作,在合作小组中学生分别扮演鲤鱼、乌龟、青蛙等角色,学生在一次次练习下,变换语音语调,还有的学生主动寻求家长的帮助,合力制作头饰,真正参与到故事的创造性表演中,加深对文章情感变化、道理真谛的体会。从演到写,设计好课堂作业,让学生图文并茂地创编故事情节,开展“我的故事最有创意”读书展活动。
3.作业层层深入
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考虑到学生身上具有的个体差异性,作业完成速度、知识可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等的不同,作业设置也应显现出递进性,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等,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难度呈现递增式,学生可以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去完成作业。如《妈妈睡了》的作业设计“ME3SaiWB7eo5HfPoUkP/3Q==我会拼一拼”,结合语境,培养孩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的能力。“我会写一写”符合低年级学段识字写字的特点。“我会仿一仿”通过仿写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落实本单元“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的教学重点。“我会判一判”提高学生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体现了默读和理解的有机融合,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本领的提升,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取相关信息,尝试讲述课文内容”。这样的有阶梯性的作业设置,难度循序渐进,且其中涉及情景、阅读等多形式,增添作业趣味,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勇于尝试,发挥个体能动性去完成作业,达到巩固知识,强化理解与应用的目标。
4.运用作业评价
运用多种方式评价作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方式。教师每日需利用空余教学时间,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其中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行结果诊断和过程诊断,利于后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且教师可以利用作业评价进行创作性表达,如使用贴画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认真完成积累贴画,兑换小奖品,这种方式也深受学生喜爱。为活跃班级学生学习气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来丰富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例如采用“小星约题”的作业形式,小星约题的初心是: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绽放光彩的星星。可邀请部分同学参与到作业题目选题、出题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课内课外阅读和积累,积极提出题目并尝试实践,综合运用写作表达技巧。正因为学生自己设计和编写作业,使得我们充分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以达到作业最优化的效果。
三、资源整合,促进跨学科作业设计
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观察、交流等多个方面,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学科的多样化作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作业,提升自己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吹肥皂泡的快乐,我们抓住制作肥皂泡这个内容设计课堂作业,体会作者准确动作词语的表达以及制作肥皂泡的过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课前围绕着“肥皂泡如何制作?”这一话题,通过搜集关于制作肥皂泡的内容、故事,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根据自己制作过程,用A4纸上图文结合方法,绘出肥皂泡的制作过程,并对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在吹肥皂泡这一自然段,学生一边朗诵,一边吹肥皂泡,体会作者吹肥皂泡的快乐,以小组开展活动,题为:谁的泡泡吹得大,并相应的设计作业,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汇报这样融入了跨学科作业设计,学生乐于参与。
四、将德育融合在语文作业设计中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高度人文性的学科,是实施德育的优势学科。因此在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围绕德育渗透的目标,积极地提升作业的思想性和育人性,使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良好道德品质的引导,以此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如在进行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课前作业,给学生布置搜集毛泽东主席以及关于长征的故事,充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并开展诗歌朗诵会或小组讨论会,围绕着“这是一支什么样队伍?”主题,分析体现了毛主席和红军的哪些品质的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最终决定于作业的实施及反馈。减负势在必行,增效永无止境,如何做到作业设计“减做加时加亦减”,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要观察并研究的。灵活设置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交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作业有效性必然获得优化提升,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作业的价值所在,语文素养也在学习与作业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婉婷.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的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J].四川教育, 2023(Z4).
[2]智玉.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J].内蒙古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