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氛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精心设计三种课型,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整本书;将阅读从课堂延续到课外,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推进课指导阅读方法,分享课培养阅读思维。
【关键词】阅读兴趣;有效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做了这样的表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让孩子少刷题,多读书,特别是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积极探索以语文教材为主、辅以整本书课外阅读的教育模式。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整本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氛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1.文化润校,营造阅读氛围
我校十分注重“文化润校”的教育效果,在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方面,营造出了一种幽雅、宁静的书香感觉。如今校园里青草绿树,错落有致;文化长廊,内容丰富;雕塑壁画,生动素雅。精心设置的书香环境,渲染了书香气氛,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清新怡人的校园,给师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熏陶;和谐优美的校园,提高了师生们阅读的兴趣。
2.精心组织,开展阅读活动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资源,学校会定期更换读物,整合阅读资源,图书馆每日开放;班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大家买书、赠书,每个班级都建立图书角,方便孩子们随时阅读。学校每天按时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班级选出图书管理员,做好班级图书出借、登记、归还等工作。每班选取部分精美图书,在同年级内进行图书漂流。
二、精心设计三种课型,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整本书
1.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
前期的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指导方法,低年级孩子没有养成读书习惯,老师可以通过“看封面猜故事内容”“讲故事推荐一本好书”等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导读课为学生理清书本里的人物关系,并教给孩子一些阅读策略,减少阅读障碍。
比如指导三年级孩子读《夏洛的网》时:借助封面,预测主角;借助人物表,认识主要人物;看目录猜故事;根据插图预测故事;借助经验,预测情节;抓住细节,预测故事。整个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读—猜—说”一环扣一环,既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又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预测”这一阅读策略。
《三国演义》这本书比较厚,在导读课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回目”,从回目中发现熟识的故事、人物、历史事件,发现刘备、曹操在不同章节中的称呼变化,发现人物的命运等,激发孩子阅读这种长篇小说的兴趣。接下来,按照“梳理情节,感知内容—抓住细节,感知人物形象—品读语言,感知表达特色”三个板块带领孩子们阅读第一回。阅读时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跳读,抓关键词概括大意;细读,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批注;再读,感悟人物形象。跳读、细读、再读,找主要信息并整理、加以概括,训练高年级孩子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2.推进课指导阅读方法
中期推进课,阅读方法指导,保持阅读热情。引导学生学习一个阅读策略,帮助其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故事脉络,走进人物内心,领会故事的深意。主要教学环节是:(1)猜人物,聊故事。猜猜这是书中故事里的哪个人物、插图、场景,检测学生阅读的进度。(2)抓情节,品形象。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理由。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回到故事中,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深入感受人物的品质。(3)抓主题,联生活。抓住关键情节,让学生把故事中的人物和生活链接,产生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4)巧悬念,推阅读。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继续读下去,制定好阅读计划,为交流分享课做准备。
3.分享课培养阅读思维
后期的分享课,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语言特色、读后感想等方面展示,层层深入。低年段学生的展示形式以朗读、背诵、小故事的表演、讨论等为主。中高年段学生的展示形式可以是对抗赛、辩论赛、鉴赏会、课本剧表演、演讲、写读后感等,展示过程中再配以静态的特色书签、人物档案、思维导图、配插图、画连环画等,展示学生深度阅读成果,引领学生走向作品深处,再从文本走向生活。比如在《西游记》阅读分享课中,先引导学生总结名著阅读方法:(1)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2)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3)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4)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或翻阅参考书,作批注或摘记。然后让孩子阅读迁移:假如“西天取经”的这个队伍中,非得去掉一个人,你会去掉谁?说说你的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其他同学也可以反驳。阅读时思考的过程,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2022年,笔者执教的“昆虫记阅读指导课”获湖南省录像课比赛一等奖。导读课上,引导学生通过“看封面、读简介、看目录、知作者、读书评、品语言”,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学会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素养。推进课上,笔者引导孩子体验阅读,快速获取信息。让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给每种昆虫做昆虫档案集,培养学生将零散知识进行归类统整,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中用个性化的方式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阅读《昆虫记》这样一本科普读物要很长一段时间,在“任务驱动”和“自我需求”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读完整本书。分享课时,让学生在优秀的“昆虫趣味档案集”的分享中,在照片、视频的回忆中重温阅读过程,回顾阅读方式方法,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到的方式方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其他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样一次次的阅读体验中,收获阅读兴趣、阅读自信,将成为孩子们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
三、将阅读从课堂延续到课外,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利用课余,保证孩子阅读时间
(1)早晨“经典诵读”。早晨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诵读经典最合适不过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孩子们背诵这些古文,好处很多:第一,日积月累中对古诗词、古文的感悟能力明显提高,经过6年的积累,一篇50字左右的小古文,我班学生可以10分钟内背完,并大致说出意思。第二,读经典能明事理,比如说《弟子规》这本书,它是古代私塾启蒙读本,语言精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规矩和做人的道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要孝顺;“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告诉我们要有好的学习习惯……书里还有很多古人的故事,读着读着,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能明事理了。
(2)午间“阳光阅读”。中午阳光灿烂,洒满走廊,走进教室,格外安静,有的学生一个人捧着书入神地读,有的三五成群在共读,偶尔会有沙沙的翻书声。每周的一、三、五是我们的“阳光阅读”时间,在班级图书角自由选择书籍来阅读,虽然每天只有短短的30分钟,但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提升了语文素养。
(3)晚间的“灯下共读”。要求孩子们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因为这段时间是最能静心的时候。笔者鼓励孩子们:“睡前阅读半小时,会让你做个美丽的梦……”低年级时,家长和孩子灯下共读,既有了读书氛围,还有利于亲子关系。特别是有些留守儿童家庭里,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了,由年迈的老人照看着。笔者经常鼓励孩子们在家读给爷爷奶奶听,宠爱孙子孙女的爷爷奶奶们当然爱听了,这样下来,老人们听得高兴,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也更高涨了。
2.家校合作,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1)周末打卡,督促阅读。笔者在班上搭建了一个名为“经典有约”的微信读书群,规定每周周末为集中阅读打卡时间。孩子们和家长一道,通过微信平台认真聆听老师读一首小诗、一篇短文、一部小说的连载篇章或者一本新书的推荐,孩子们再根据老师拟定的不同目标,经过一天时间的内化或文本阅读,在下一个晚上的集中暮省时间或在校时间,以语音或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听读或阅读收获。这个集中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家长也欣然放下手机、麻将跟着来读书,一起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月末有约,分享阅读。每次到了月末,各班语文老师都要组织学生对一个月的阅读内容进行一个梳理与总结,可以推荐喜爱的书文,可以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也可以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由老师引导他们进行梳理与回顾:说说一周里读了哪些书或文,哪本或哪个故事最叫人喜欢,为什么喜欢。在这样的回顾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间交流了信息,增进了情谊,学会了归纳总结和有条理地表达。
综上所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氛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精心设计三种课型,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整本书;将阅读从课堂延续到课外,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从提高整本书阅读兴趣,到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整本书,再到课外延伸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全方位引导孩子乐读、会读、悦读,真正做到“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参考文献】
[1]尉文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创新点解读[J].新智慧,2023(21).
[2]解桂芬.整本书阅读交流分享课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23年度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儿童阅读策略系列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HNXYETDYD-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