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4-12-03 00:00安玉芳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1期

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芒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乡村孩子一生的道路。每一位乡村教师都肩负着乡村振兴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眼中有爱,心中有光……这份爱、这束光,流露着智慧,饱含着慈爱,充满着柔情,闪耀在平凡中,辉映在乡村孩子的一生中。

白马井镇藤根小学是海南省儋州市一所全日制农村完全小学,坐落在距离儋州东坡书院不到20公里的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村。走进白马井镇藤根小学,听到的是鸟语花香、书声琅琅,看到的是花草生机勃勃、环境优美整洁,整个校园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我们有幸见到了全国模范教师李伟老师。李伟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没有闪耀的光环,只有默默的奉献,没有惊天的壮举,只有平凡的工作。他以“爱是教育的底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理念,默默奉献于乡村教育的沃土,他用温暖和关怀点亮了孩子们内心的每个角落。他的教育故事,充满了无数动人的瞬间和温馨的记忆,他是乡村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楷模。

坚守初心:二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乡村

1983年,李伟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又多,父亲常常为了几个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发愁。从那时候起,李伟就暗暗发誓,一定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立志将来要当一名老师……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专业。2002年从师范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一所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小学。当他步行、搭车、再步行,来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韩宅小学时,看到几间破旧的瓦房,那里没有洗澡间,也没有厕所,一天两顿饭,心里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到非常迷茫。但一个场景让他坚定地留了下来:当他见到孩子们时,他们一下子围了过来,“老师,你留下来教我们好吗?都开学快一星期了,还没有老师教我们呢。”几个孩子紧紧地拽着他的手说。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李伟的内心百感交集,最终他选择了留下来。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这片热土上,用知识和爱心浇灌着乡村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2004年,因为工作的需要,李伟从韩宅小学调到藤根小学。“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这里更需要我!”这是李伟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从海南农村成长起来,深受乡村教育培养的乡村教师,他深深体会到了乡村没有好老师的痛点与无奈,明白乡村教师肩负的职责。怀着对乡村教育炽热的爱,李伟多次放弃到海口等更好的地方工作的机会,他凭着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一路辛苦,但也一路收获。他在乡村小学一干就是22年,在22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甘于奉献:用爱深刻诠释教育真谛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李伟深深体会到光靠坚守是远远不够的。他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的子女,坚持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座右铭。藤根小学的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缺乏关爱。李伟主动补位,给他们家的温暖,始终扮演着孩子们生活中的“父亲”、纠正错误中的“大夫”、人际交往中的“挚友”的角色。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孩子,他恨不得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孩子们,他废寝忘食地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工作,给一个个家庭送去了希望。

李伟曾经遇到一位学生,她会时不时迟到、旷课,但听课非常认真,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在一次家访中,他才知道这位同学是个留守儿童,父亲在珠海打工,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经济也很困难。照顾弟弟妹妹的担子就落在了这个10岁小女孩的身上,她每天都要买菜做饭,帮弟弟妹妹洗澡……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经历过各种困难,对此感同身受。于是,他决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个孩子。他为她买电饭煲、天然气炉灶等,教她用电饭煲做饭,辅导她的功课,带她看病,给她讲励志故事。还经常抽时间到她家里看望她们,和她一起做好吃的……小姑娘也非常争气,小学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来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从那时候起,“爱是教育的底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便成了李伟从事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学:“小班+田园”提升学习效果

“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李伟毕生的追求。他始终秉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做中悟、做中创”,他将孩子们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无缝衔接。他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将课堂搬到大海边、田野里,蓝天下……处处是他的课堂。他采取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并鼓励老师们大胆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由于硬件条件跟不上,学校教学投入的历史欠账太多,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以及生源不断减少(许多班级人数都是十几人,甚至五六人),农村的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乡村教师认为学生少,上课没有氛围,没有激情,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他却认为,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一种优势。“由于班级学生少,我们可以顾及每一个学生,可以做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学生作业当堂面批面改,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和氛围更加有效。”他对老师们说。为了将小班额教学模式在乡村学校推广,他和老师们坐下来谈心、结对子、建立帮扶关系、给老师们上示范课,鼓励老师大胆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挖掘利用教育资源,在缺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他带领全体师生一起动手,亲自设计,投工投劳,整地、砌墙、贴砖,样样亲力亲为。在占地仅10亩的校园里“挤”出空间,开辟了具有乡村特色的菜香园、稻香园、无土栽培园、中草药园等七大板块为一体的田园课程基地—“七彩园”。把“七彩园”基地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别开生面地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融入田园,并开设了田园数学、田园语文、田园科学等课程,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例如在田园数学中,孩子们在田园里动手测量计算土地面积,估算产量,调查行情价格,计算出产值和利润,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在田园语文中,孩子们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记录每个阶段植物生长的样子,让学生实景观察、亲身体验、现场表达,这样,学生的习作就有了根基,写起来就会有写不完的话;在田园科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培育中草药,了解中国的传统医药,掌握药理功效,加深了对中国医药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田园课程,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个个参与体验,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把以前仅仅关注升学率,转向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精神面貌、家乡情怀,转向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把枯燥乏味的单一学科学习方式转变为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学习方式,把单一评价变为多向广角评价。

注重全面: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成长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李伟围绕“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的海南中小学生特色印记要求,他升级七彩园,把学校建成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学习的大田园和大课堂。将学科教学融入劳动实践,开设五育融合的“劳动+X”田园劳动教育课程。在七彩园里,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学生可以随时去翻地、播种、管理、观察、收获,从翻地到管理,从种植到收获,全程参与,形成系统的劳动体验。在开设传统的种植课程的基础上,他还增设现代科技农业课程,如鱼菜共生课程、无土栽培课程等。在鱼菜共生课程中,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农业科学、农产品实用技术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无土栽培课程中,孩子们了解蔬菜的生长习性,利用所学知识,亲自调配蔬菜生长营养液,通过水培、雾(气)培和基质栽培方式,培育出无污染、品质好、产量高的蔬菜。在“小袁隆平稻香”课程中,让孩子们在稻田里和种植床中经历土培水稻、水培水稻,二培(基质和水培)水稻三种种植方式,启迪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此外,他还利用田园资源在全校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例如在“我的菜园我做主”活动中,让学生认领自己的“责任田”,做菜地的主人,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菜园实践历程;在菜园规划中,让学生在了解蔬菜栽培的注意事项、技巧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种植蔬菜的品种,安排栽培茬次等;在蔬菜种植交流会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种植中成功的经验和发现的技巧,也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与他人展开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亲子种植和亲子采摘中,让家长和孩子们合作种植,架起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桥梁;在“舌尖上的田园”活动中,让老师、家长和孩子用收获的蔬菜合作制作美食,这增强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有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情感;在蔬菜义卖活动中,不仅让孩子们有了对某种职业的体验,更为孩子锻炼提供了舞台;在“田园感恩”活动中,让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感恩,并将爱心传递下去;在“劳动财富”活动中,鼓励孩子们除了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跟他人分享外,还把多余的卖出去,让学生体验自己赚钱的成就感,并填写幸福账单,这也会让孩子学会理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培养情感的过程,李伟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每一位乡村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教育家为榜样,用爱和智慧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人生之路,让他们在温暖和关怀中茁壮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