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4-12-02 00:00:00王秀鹃孙建迎徐宣国
高教学刊 2024年36期
关键词:公共管理高阶思维教学改革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提高和激发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养成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当前公共管理硕士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维技能塑造、课堂被动沉默缺互动、评估单一缺能力测评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以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为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反馈机制的改革实践及动态调整,构建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新模式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阶思维;核心素养;教学模式;公共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51-04

Abstract:Inthecontextofthenewliberalarts,enhancingandstimulatingthedevelopmentofhigher-orderthinkinginlearnershasbecomeafocalpointinhighereducation.Currentissuesin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MPA)classroomsincludeanemphasisonknowledgetransmissionoverthecultivationofthinkingskills,passiveandsilentclassroominteractions,andalackofdiverseassessmentmethodstomeasurecompetencies.Toaddresstheseissues,thispaperusesthecorecourse\"PublicAdministration\"forMPAstudentsasacasestudy,implementingreformsanddynamicadjustmentsinteachingcontent,models,andfeedbackmechanisms.Anewmultimodalwhole-processteachingmodelhasbeendeveloped,aimedatfosteringstudents'higher-orderthinkingandcorecompetencies.Theresearchresultsindicatethatthisnewteachingmodeliseffectiveandhassignificantpotentialforbroaderapplication,providingimportantreferencesforclassroomteachingreforminpublicadministrationprograms.

Keywords:higher-orderthinking;corecompetencies;teachingmodel;PublicAdministration;teachingreform

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对管理类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越来越倾向于对具备高阶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上,还体现在能否在动态和复杂的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种挑战[1]。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系统和战略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成为必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记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对新文科类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已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注焦点[2]。高阶思维是学生高阶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高阶思维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文科背景下的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时,具备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深刻的洞察力[3]。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改革不仅是应对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管理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一改革将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其他相关课程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参考。

一"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依据最新的研究分析得出,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维能力培育、师生互动不足导致课堂气氛冷清、评价体系偏向定量考核而不重视持续性能力测评等问题[4]。现以公共管理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进行问题剖析。

(一)"教学理念滞后,轻能力弱产出,育人功能不足

传统的公共管理学教学一直将公共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的传授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老师疲于讲授公共管理学中的基本知识点,而无暇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将公共管理学原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放到了课下进行,而这又缺乏合适的考评机制,导致将公共管理学知识转化为相关能力的目标不了了之,技能与素养目标没有实现的途径,仅成为教学大纲中“漂亮的装饰”。

(二)"教学内容陈旧泛化,思政切入牵强,创新能力待提升

《公共管理学》教材一直存在内容大而全,滞后于管理实践的问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过于老化。思政切入任务化,一些课程在本质上是专业课程,其思政内容较为简单,往往只是通过添加几节思政课程来满足相关政策要求,而不是自然融入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这种生硬植入使得学生难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建立有效的联系,同时,思政教育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案,教育内容零散化,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一些课程只强调理论宣传,而忽略了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导致学生在理解政策背景和实施策略时缺乏深刻洞察力,缺乏思考和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难以跟上管理实践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高阶思维训练活动相对较少

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多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考能力[5]。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分享有关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案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记录,忽略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机会较少,固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平台、AI技术的缺少,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让学生思维固化。

(四)"评价方式单一,论文写作及思辨训练评价不足

学生在本科阶段大量应试教育使得他们习惯于准备考试,而在研究生阶段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会使他们依然局限于应试心理,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传统的公共管理学课程评估通常仅仅以论文质量为核心标准。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展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的绝佳机会。然而,评价论文写作的标准和过程往往存在不够全面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很多导师对学生论文的评价较为主观,缺乏具体的评分标准,导致评价结果的参差不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很难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影响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论文评价过于强调格式和文献引用的正确性,而对论点的深度、逻辑性和创新性关注不足。很多课程的论文提交后,学生所获得的反馈往往较为简略,缺乏深入的指导。这使得学生无法在后续的写作中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限制了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未能综合地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及综合素养。

二"高阶思维及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

高阶思维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思考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能力[6]。这一概念通常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高层次认知技能相联系。其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性思维,即学生需要具备评估信息的能力,识别偏见、假设和结论的合理性。这要求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形成独立见解[7];创造性思维,即学生不仅要理解已有知识,还需能够生成新想法,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创造性思维强调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系统思维,强调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考虑到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解系统内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高阶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探索多种解决方案,评估其可行性并实施最佳选择。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在面对生涯与职场中种种复杂状况时个人必须具备的根本技能与修养,它通常包括了诸如知识、技术及心态等多个维度[8]。其教育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主动寻找资源,进行独立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和调整策略;社会交往能力,即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信息素养,即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需具备有效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应对信息过载的挑战;创新能力,即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提出独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培养开放的思维模式和风险承担意识[9]。责任感和价值观,即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还强调学生的道德和伦理责任,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和自身行为的责任感。

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教育内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基础[10],它们不仅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挑战,也能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和评估体系等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为他们进入公共管理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数字化转型等现象日益影响公共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公共管理研究生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通过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适应未来的变化,及时反应和调整策略,应对新兴的公共管理挑战,进而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基于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公共管理学课程改革实践举措

公共管理学课程以农业科学领域的卓越优势为基础,恪守培养德行、注重学生发展的原则,通过打造全面的教育体系——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价值观引领及人格发展,旨在造就具有扎实基层工作背景、致力于服务“三农”问题的综合型管理专才。在培育学术技巧上,旨在构筑学生坚实的管理学知识体系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训练学生关键性的批判、独立性的思维、透彻的分析、勤奋的探询、创新的勇气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认识技能;在感情教化方面,引领学生建立深邃的文化修养、专注真理的学术追求和广阔的国际视角;在价值观塑造上,激励学生持续精进,培养深厚的文化自信、对农业的热情以及对祖国的忠贞。教学团队在教材编制、课堂策略以及评价体制等众多维度上推行了创新的改革,以保障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与利益。

(一)"教学内容:主题+AI案例+思政,培养问题求解能力和决策能力

以输出为导向,逆推法为标准,通过分析和重建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在课程规划初期,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拜访了毕业生就职的机构以及直接走向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掌握了管理类研究生人才的专业需求。整合这些用人信息,团队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课程结构,对课程内容洗牌重组,并且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AI案例及分析。

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的改进遵循以成果为本的倒推四步法。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从学生未来的需求反向推导:职业发展所需—教学目标定位—必备能力概括—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职业发展需求。在此闭环设计过程中,创建了一系列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示范授课视频及动态更新的练习题库,确保知识结构的实时刷新。考虑到学时的限制以及大一新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材料经过重新设计,形成了“主题模块+AI情境+思政教育”的三维结构,用公共管理学的视角解读中国的发展故事,力图植根文化自信,课堂面授实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一体。

将公共管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场景案例引进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情形复原与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利用AI仿真案例实验的平台,使学生感受仿若亲身处于模拟环境中的全方位体验,加深学习过程中的感官认知和精神投入。

(二)"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过程,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应用雨课堂、智慧树平台,借助“三步学习法、四库结构、三层反思模式”的深入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学生视、听、触、嗅及味等多感官认识的综合强化与互动协作,构筑了一种“全感知、全过程”教学的创新范式。

创设沉浸式教学过程,将学生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统一协调,构建“多模态全过程”教学新模式。

三步学习法指的是:第一步,课前给学生发放复习、预习材料,进行复习测试、预习测试,学生通过预习材料的学习、慕课平台的学习,完成预习测试题考核。第二步,课中根据学生做题情况确定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步,课后测试,评价反馈。

四库结构指的是,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企业案例库、政府案例库、思政案例库和国外案例库。借助案例库丰富的素材,穿插到学生的知识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课下学习素材。同时,学生每年参加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将实际调研案例增加丰富到原有四库结构中,丰富案例的同时,提升学术水平。

三层反思指的是,学习和学术进展交流中的个人反思、同伴评价反思师生内省反思。无论是在网络学习还是在线下学习中,个人与小组的绩效双周一次向学生通报,有助于学生迅速发现自己的不足,省察个人的学习态度与表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同时,每两周一次的同伴匿名互评让他们以同伴为参照物,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掉学习中出现的坏毛病。自我反思和同伴反思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借助雨课堂平台,随时私下向教师提出对授课情况、学术碰撞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授课效果和教学品质,形成师生评价高互动社区,培养其深度学习和主动探索、积极思辨的能力。

(三)"考评反馈:全过程评价机制,实现全要素能力性考评

全过程评价机制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估方法,旨在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持续、动态的评价。与传统的期末考试或单一评估方式不同,该机制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参与、课外活动、项目作业和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通过日常的观察、定期的反馈和总结,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更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包容和灵活的学习环境,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获得成长。其次,这一机制实现了对“全要素”的考评,即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各个方面。例如,在公共管理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综合能力和应用水平。

进行全过程评价的关键在于反馈机制的建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充当引导者和反馈者。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进而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组织团队讨论、收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方式,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使他们在不断调整中实现自主成长。此外,全过程评价机制也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公共管理领域中,合作与团队协作是成功实施项目和政策的关键。因此,评价体系设计了一些合作性任务,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通过小组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公共管理的运作,他们必须共同规划、共同决策,这不仅锻炼了其团队协作能力,也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评价标准。本评估体系将定量评价与感性评价、网络评价与实地评价、能力评价与学术水平评价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评定体系和精确的评分标尺,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评审与反馈机制,推动学生持续进行分析、评判与创造性思考,以便在掌握高层次知识和参与高级课堂互动的基础上,培养高阶的思维能力。

四"实践效果与展望

教学改革引入了“主题—案例—思政”三元并进的全新课程架构,其宗旨在于利用结构丰富、情景化的先进课程内容和全面的思政文化渗透,有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道德素养,并激励他们潜能的成长。创新地构建了“三步学习法、四库结构、三层反思模式”的教学模式,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多感官的协调应用,并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协同组工、案例审视、角色扮演、对话沟通、发问与辩论等各种高层次互动活动,以及创新性问题解决场景,打破枯燥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考能力。混合式评价和反馈体制多维度、全方位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素养,实现了教学与评估的高效结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还展现出良好的示范推广价值与借鉴意义。展望未来,该模式将继续推动教育的深度改革,为培养更具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春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进新趋势——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9):130-134.

[2]房风波,韩丽.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评《新时代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体育专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4(7):112-125.

[3]孙庆瑶,刘子玉.SPOC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互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1):85-89.

[4]王芳.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1(4):92-98.

[5]朱元强.基于“MOOC+SPOC”的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评《MOOC+SPOCs+翻转课堂——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6):88-90.

[6]朱芳慧.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评《教育学(第七版)》[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3-117.

[7]杜铷.新时期“一流学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考——评《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3):146-150.

[8]曹奕.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江苏高教,2018(9):103-106.

[9]王凤秋,玄琳琳.“翻转课堂”与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53-155.

[10]王健,赵国生.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探索——以“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教学改革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91-94.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202408370151);202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团队项目“农村环境治理与政策创新”(2021122812)

第一作者简介:王秀鹃(1981-),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基层治理等。

*通信作者:徐宣国(1978-),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公共管理等。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36

猜你喜欢
公共管理高阶思维教学改革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出版广角(2016年18期)2016-12-03 15:57:22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2:35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14:04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浅谈公共管理在税务行政管理应用中的价值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2: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