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相互作用和促进的关系,高等教育在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厘清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演进历史逻辑,梳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理论逻辑,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实践路径,是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赋能;逻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05-06
Abstract:Highereducationand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reinterdependentandpromotingrelationships.Whilehighereducationempowers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throughtalentcultivati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othermeans,newqualityproductivityalsoprovidesnewdevelopment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highereducation.Clarifyingthehistoricallogicoftheinteractionandevolutionbetween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highereducation,sortingoutthetheoreticallogicofhow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empowershighereducation,andexploringthepracticalpathofhow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empowershighereducationareessentialtothecurrenthigh-quality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highereducation;empowerment;logic;implementationpath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对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促使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和升级。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这种双向赋能关系有助于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逻辑: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互动演进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互动
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一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生产力的提高内在推动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师徒制、家庭教育等形式传授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能,对维持和传承生产力起到基础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强调个人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培养了人才。工业革命期间,对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需求促使教育体系开始重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大量适应工业化需求的技术人才。19世纪末至20世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逐步增强,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立、义务教育普及,为工业化社会提供了大量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20世纪中叶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影随形。为适应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日渐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全球化和当代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推动教育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应对全球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
对于中国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从恢复与探索到改革与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
世界上至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约1760—1840年)
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的改良,促进了大规模生产和工厂系统的建立。教育开始从传统的学徒制转向更为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工业化社会对标准化、批量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教育开启了世界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2"第二次工业革命(约1870—1914年)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石油化工等工业的发展,要求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职教、工科教育开始兴起,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学和技术。
3"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
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模式。教育开始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4"第四次工业革命(21世纪初至今)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正在重塑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内容开始融入更多跨学科的元素,强调培养创新思维、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如智慧教育平台、VR教学等。
科技革命的每一轮高潮,都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教育体系不断适应和更新。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育内容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被引入,塑造学习新体验,提升教学效益;教育模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向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如混合式学习、翻转教室、项目式学习等;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使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日渐缩小,同时推动了终身学习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发展
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发展表现在:能够通过调整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来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需求,动态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变化。
高等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工业化初期,重点在于培养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更突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对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性力量。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没有人力资本的跃升,就谈不上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需要能够理解社会发展现状并具有创变思维,能够整合社会的复杂系统并具有复合思维,能够主动适应新科技的发展并具有技术思维。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站位、新趋势、新方向。
高等教育根据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优势学科得到加强。发展新学科,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进行淘汰、优化或整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地区经济特色和优势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应对日趋综合的产业发展需求,大学鼓励跨专业的研究与教育,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跨界思维和能力;各高校还通过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的机制等方式进行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快速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不断推进创新。高校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产业前沿知识,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如采用OBE授课、翻转课堂等。这种创新不仅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高等教育还建立了以素养为先导的评估机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更全面考核,减少对传统分数和文凭的过分依赖,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为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和联合研发,高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高校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的同时,也不断探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推动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拓展与教育公平的提升同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学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致力于以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在扩大高等覆盖面的过程中,高校也强调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公平的实现,以保证全体学生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一系列举措,在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变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需要与社会生产力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匹配,确保教育系统能够持续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撑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引领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和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等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促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无形资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强调教育对于增强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投资是促进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点,要求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需求的劳动力。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即从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另外,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伴随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往往是颠覆性技术的突围,这需要人力资本中具备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的人才。这一要求客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推动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科学等。②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通过强化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借助实验室研究、课题实习等途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研发技能。③创新教育课程构建。高等教育通过构建创新教育课程,如创业教育、设计思维、创新管理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④技术转移与产业化。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高等教育促进研究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实际过程中。⑤倡导个性化教育。高等教育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更多个性化学习路线与专业选择。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来学习。通过这些方式,高等教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不断适应,培养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二)"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是一种强调教育应当贯穿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教育观念。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教育,而应包括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接受的所有形式的学习和培养,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迭代和创新要求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阶段性教育,而是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和连贯的终身教育制度,使个体能够持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自己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基于以上理论,高等教育需要加强办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开放和灵活的学习机会,允许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学习者参与;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线智慧学习平台的建设,为远程和在职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支持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如社区教育课程、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成人教育、短期研讨会和工作坊、在线自学课程(慕课等);建立学分认证和转换机制,使学习者能够将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转换为学术学分,如建立学分银行,将个人的学习成果记录、存储、交换到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系统,实现系统整合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为学习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大学也要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课程,以满足劳动市场的变化需求……通过这些措施,高等教育可以为构建一个全面、包容、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贡献,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并支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跨界融合理论的应用
跨界融合是指不同行业、领域或组织之间跨越传统边界,资源共享,通过合作与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以创造新的价值和竞争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跨界融合理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该理论强调通过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来推动创新活动,这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那就是以创新带动生产力的飞跃。新质生产力往往来自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而跨界融合理论倡导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促进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这一理论不仅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融合,从而实现转型升级,还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更高端方向发展。
跨界融合理论鼓励整合来自不同来源和类型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这种整合能力被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组织学习是关键。通过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组织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和引领生产力的演进。此外,跨界融合理论提倡构建开放和协同的创新生态,这种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跨界融合,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以加强,资源与知识的共享得以促进,进而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现有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高等教育应借鉴跨界融合理论,在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打破传统边界,消除学科壁垒,在不同文化之间实现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跨界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学科交叉课程的开发,设计并开设跨学科课程,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建立校内外及国内外的研究合作平台,推动不同领域学者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加深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实用化;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设立产业学院等方式,为学员提供经验;通过学生交换、联合学位项目及国际研究合作等方式,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营造开放、合作和创新的校园环境,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跨界融合的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措施,高等教育能够较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性改革,从而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实现路径: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科技创新引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原始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科技支撑
高等教育应增强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以促进根本性的创新,并提供科技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采用目标驱动、需求拉动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健全对基础科学研究的不断支持制度。增加基础研究人才的比例,构建多样化的资金支持结构,从而加强科技创新的内驱力。要加强对工业革命趋势和关键技术的超前性研究,促进基础性创新和融合创新。围绕应用需求,突破技术局限,推动自主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生产力和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加强从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倡导新时期科学家精神,优化科研和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开阔思路、潜心研究,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创新的环境。
(二)"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密切融合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促进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1"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是提高科研效率和促进成果转化的关键举措。高校需构建以需求导向为核心的跨学科协同研究平台,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合作,形成创新合力。采用矩阵式科研管理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和部门界限,增强研究团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更迅速地响应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同时,应强化科研成果的共享机制,通过开放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研工作者与企业、社会的互动与沟通。
2"深化校企融合发展
深化校企融合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战略,目的是通过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高校与企业应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校企合作应着眼于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研发,尤其是在新兴技术、前沿领域的探索中,企业在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方面的经验能够为高校的科研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通过建立共建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校企融合发展还应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高校可为企业提供研发支持和人才储备,而企业则可以为高校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资金、设备及市场信息,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3"健全成果转化机制
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有助于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高效、顺畅的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通道。高校应基于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系统的成果转移与转化体系,确保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营,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内设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负责评估、管理和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进程,提升成果的商业价值。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通过联合研发、技术授权和成果共享等方式,缩短成果转化的时间与路径。应构建健全的成果评价体系,采用质量、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等多维度指标,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关注实际应用与市场需求,提升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搭建多元化的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促进技术供需双方的对接与交流,增强成果转化的透明度与可操作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支持。
(三)"教育体系改革:改革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学科结构,发展跨学科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优化学科与专业布局
高校应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形势,对当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再生能源、生物技术等,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大力倡导跨学科整合与交叉,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设立交叉学科专业,如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培养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确保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加强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还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内涵的完善,通过持续的教师培训和科研活动,提升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高校还应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确保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为新兴学科提供必要的资金与基础设施支持,从而力争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行业发展为先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性、创新性和跨学科整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为关键,高校应结合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和项目驱动学习等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减少对单一考试分数的依赖,从注重结果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评价转变,促进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的形成。高校还应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满足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3"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培育杰出人才
大学要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强化课程的设计及动态优化,通过课程实现全方位育人。要注重课程内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步,紧跟科技的最新发展和行业动向;推进学科交叉的课程建设,促进知识在不同领域的融合与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本领;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入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在课程中融入前沿技术,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模拟软件等技术手段,强化情景式教学;通过国际课程和海外交流项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允许学生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的课程,并建立课程内容的定期审核与更新机制,保证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具有前瞻性。
(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强教先强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需加大力度,坚持引教结合,推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实现。高校要明确建设师资队伍的目标,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具体而言,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掌握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动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要建立和发挥教师发展的中枢作用,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研讨会、科研项目及企业实践,促进教师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高校应注重教师的多样化培养,对前沿科学人才、紧缺人才、技术人才进行精准引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教师队伍需要有知识背景,需要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引导教师承担跨学科课程、鼓励教师参与跨领域科研合作,激发和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此外,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能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强调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使教师的职业发展与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并通过科研经费、荣誉称号、职业发展通道等方式,激励教师不断追求科研和教学的卓越,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持。
(五)"开拓国际化视野: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高校具备国际化视野,并通过扩大国际合作等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学要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和合作项目等途径,引入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为师生提供宝贵的国际视野。通过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推动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其次,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人才培养与交流计划,拓展国际交流项目,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学位、短期访学等交流项目,吸引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增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全球化竞争中具备优势;高校还应鼓励教师赴海外进修和访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提高国际影响力,高校也要积极参与或发起国际性的课题研究,全球学者共同探索前沿科学问题,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并力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四"结束语
通过对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和作用。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高等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我们期待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高等教育能够不断创新、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晓坤.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2]黄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领域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理念、动力与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3]尹西明,陈劲,王华峰,等.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OL].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17.g3.20240221.1012.002.html.
[4]周光礼,汪天逸.高校如何全力以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4-04-15(05).
[5]阙明坤,倪好,季玟希.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维解读:价值、机理与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24,12(1):87-98.
[6]南钢.面向新质生产力的中国高等教育:挑战与应对[J].山东高等教育,2024(3):1-8,89.
[7]徐政,邱世琛.高等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层逻辑与有效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4(6):96-103,112.
[8]张大良.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有可为[J].河南教育(高教),2024(3):1.
[9]张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J].红旗文稿,2024(5):4-8,1.
[10]冯奇升,闫朔鸣.何以·以何:高等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二维审视[J].郑州师范教育,2024,13(5):1-4.
基金项目: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21KCXTD038);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20
22KSYS003);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新时代教学型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与重构——基于‘教学学术’视角”(2020GXJK359)
作者简介:郑耿忠(1975-),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博士,教授,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