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需求视域下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2024-12-02 00:00:00刘玉荣胡荣陈艳王锦标
高教学刊 2024年36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教师

摘"要: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础、推进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诸多能力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优质的跨界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化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策略;专业知识更新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01-04

Abstract:Buildingahigh-levelteachingworkforceisthefoundationfor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strengtheningthetalentbasefor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ensuringtheadvancementofeducationalandtechnologicalpowerinthecountry.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placeshigherdemandsontheprofessionalknowledgeupdatingability,interdisciplinaryintegrationability,digitalteachingskills,innovationpracticeandachievementtransformationcapabilities,andinternationalacademicexchangeandcooperationabilityofuniversityteachers.However,therearewidespreaddeficienciesinthecapabilitiesofuniversityteachersinChina,whichtosomeextent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Byestablishingacomprehensiveteachertrainingsystem,creatinghigh-qualityinter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platforms,promoting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ndexchanges,andoptimizingincentivemechanismsandevaluationsystems,theoverallqualityandcapabilityofteacherscanbeeffectivelyimproved,thusbetterservingthedevelopmentneeds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universityteachers;strategiesforenhancingcompetencies;professionalknowledgeupdatingability;digitalteachingskills

伴随工业4.0概念的提出,人类社会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崭新的“数智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云计算、量子信息等新技术正在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积极进行战略布局,旨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取得主动权和领导权。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刻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于2023年9月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1]。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

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校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直接参与并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和壮大[4]。然而,当前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类型,还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5]。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础、推进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6]。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普遍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高校教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视域下的能力提升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教师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也对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挑战和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加快,高校教师的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具备更加丰富和多维的能力,包括知识更新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一)"具备知识快速更新的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前沿技术与知识的强力驱动[7]。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超出传统教育模式的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如何及时获取专业前沿知识,快速更新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确保所传授的知识始终处于学科发展前沿,避免课堂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信息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众多知识更新的途径。通过网络平台、开放课程和在线教育资源,教师能够便捷获取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资源,但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将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培养出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强化跨学科融合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知识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跨学科融合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主动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将其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适应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8]。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不仅推动了教育模式变革,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教学工具。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善于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教学工具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及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课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提高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

新质生产力要求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而高校教师是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基础理论创新,还要提高对创新实践活动及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度,调整研究方向与行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产出更多能够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新技术发展趋势,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及时了解行业需求,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及成果转化工作,并结合实践经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五)"增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9]。在此背景下,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校教师提升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外语水平,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主动与外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此外,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要求教师具备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同行,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际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共享等。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教师能力存在的不足

在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挑战时,我国高校教师目前普遍存在诸多能力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知识更新能力滞后、跨学科融合能力缺乏、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薄弱等。

(一)"学科知识更新能力滞后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持续更新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固化、老化,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有限,难以紧跟时代步伐,这种学科知识更新滞后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许多教师仍旧依赖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未将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此外,高校的学术评定体系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成果和学术论文,缺少对教师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激励,导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自我知识更新和学习的动力。

(二)"缺乏跨学科融合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科体系较为僵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分明,教师往往不具备跨学科的协作与实践机会,大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长期从事单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知之甚少,导致其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在面对实际复杂问题时,难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强调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的成果,导致教师在跨学科合作中缺少足够的激励。

(三)"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呈现出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特征[10]。数字技术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为在线互动、远程协作、个性化教学、过程性评价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高校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1]。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普遍较低,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辅助教学。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虚拟实验室,但教师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掌握数字化教学的核心技能。此外,许多教师缺乏对数字化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仍旧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依赖传统的教材和课堂讲授方式,开展数字化教学仅仅是将教材和讲义搬到网络平台,并未采取数据分析、互动式教学等先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要求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和市场用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12],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然而,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意识及能力欠缺,大都不具备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从业经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十分薄弱。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出虽然显著增加,但成果转化率不足10%[13]。这主要源于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通常局限于高校内部,主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对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了解,成果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不重视与产业界的沟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很少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较少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导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难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此外,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职称评定制度,偏向于对数量化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忽视了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的重要性。

(五)"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薄弱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4]。加快推进高校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模式。然而,我国一些高校在国际化教育资源、海外交流机会等方面较为欠缺,导致许多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开展教学和科研,缺乏与国际同行的互动与合作。语言障碍是许多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不少教师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但由于外语能力较弱,导致在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研究合作等方面缺乏竞争力。

三nbsp;面向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解决高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从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优质的跨界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化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强化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能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等,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一)"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快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需要持续学习前沿的学科知识,熟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掌握智能辅导系统、智能测评系统、虚拟实验室、在线教学平台、远程实践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以确保自身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前瞻性。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离不开系统化的培训。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教师培训项目,但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或教学方法的培训,亟需建立一套综合的、持续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一个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的平台,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和资源库,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通过线上、线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培训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

(二)"搭建优质的跨界合作平台

搭建跨界合作平台、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是高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高校要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推动跨学科的教育模式,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项目等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术进行整合,保持教学创新的活力和竞争力。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组建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加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培训班等,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高校要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资源共享、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为教师与行业和企业开展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可靠保障;鼓励教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密切关注产业需求,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和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三)"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了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保证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先进性[16]。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提升高校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高校应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化体系,培育国际化的办学生态,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大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的合作力度,给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及合作范围,鼓励教师以开放的胸怀借鉴和吸收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并将其内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知识资本。

(四)"优化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优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首先,高校应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多维评价,除了传统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研项目等可量化的指标外,还应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度、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教学奖励、提供项目启动基金、开展荣誉表彰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和工作热情,促进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服务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知识快速更新的能力,还要提升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教学、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与科研的挑战,也能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高校教师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且充满挑战性的工程,不但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完善,更需要学校管理部门从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方面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搭建优质的跨界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化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等灵活、开放、前瞻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知识更新、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教学、创新实践及成果转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2]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1).

[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4]罗大蒙.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探赜[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4,34(4):32-40.

[5]朱永新.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8):3-22.

[6]邓军,何芬芬,王彩萍.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应为、难为、可为[J].中国大学教育,2024(8):4-15.

[7]王纯莲.基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教师能力提升策略[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4):1-4.

[8]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10]周如俊.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内生机制、困囿审视与纾解方略[J].江苏高校教育,2024(4):1-12.

[11]蒋晨露.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与实践探索——“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福建教育,2024(5):7-11.

[12]王薇薇.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发展研究,2024(9):65-70.

[13]马永霞,何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进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7):29-38.

[14]黄橙.以开放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102-105.

[15]高洪玮.新阶段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发展进程、时代要求与战略应对[J].经济学家,2024(3):77-86.

[16]王彩霞.高等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使命与挑战[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5):6-9.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223337);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43221)

第一作者简介:刘玉荣(1978-),女,汉族,辽宁朝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01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校教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学习与研究(2024年1期)2024-01-23 08:11:21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新民周刊(2023年37期)2023-10-28 01:15:30
中俄高校教师油画教学方法异同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