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文献学所关注的史料等对象是历史学习的基石。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背景下,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核心素养能力,提升历史学习水平,让新课标落地,历史文献学的视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历史文献学擅长创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进而考察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与新高考的走向不谋而合。本文通过一个教学实例将历史文献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加以分析解剖,同时利用微项目的方式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一种利用历史文献学的可行思路。
关键词:历史文献学情境剿发逆剿发捻微项目
研究历史,认识历史,需要借助于历史遗迹、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而这些资料广义上讲都属于“文献”的范畴。“文”包含了文字性和物质性的史料,“献”则是保存了文化的人和其他的非物质性的史料。基于此种认识,对文献史料的占有、利用和解读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性任务。
一、问题起源——课堂·生成
笔者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时,学生指出此课“学思之窗”所引材料:“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这与习题册中的“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有出入,到底是“剿发逆”还是“剿发捻”?这关系到两种不同的解释。笔者利用课堂生成的机会将历史文献学的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落地进行结合。
二、课前准备——精准·充分
笔者找到这段文字的出处在《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中,但是初中部编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教师用书》记录了一段与之相似的史料,最后一句却是“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2]并且二者标明的出处相同,也是“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全集·奏稿》(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588页”[3]。
面对这种问题,就需要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进行正本清源。史源学的原则是:寻找时间上最接近信息源的版本。这一勘误过程是培育中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一次实践。
首先是奏折,目前第一档案馆的检索目录中并无此奏折,核实原件难度较大。然后笔者核对了《清实录·咸丰朝》和《咸丰朝起居注》,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这一天两份材料均没有对此奏折进行记录。接下来是利用版本学知识查到目前存在的《曾文正公全集·奏疏》或《曾国藩全集》至少有以下几种:清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刻本、中华图书馆本、东方文学社本、大达图书社本、吉林人民出版社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本、线装书局本、中国华侨出版社本(2003和2011)、中国书店本、中华书局本等等。经梳理识别,这些版本的祖本都是清光绪二年的传忠书局本,这样我们查看传忠书局本的内容即可从源头找到这段文字的史源。
传忠书局本原文表述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4]。笔者又查找了2003版中国华侨出版社的《曾国藩全集》发现其表述亦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因此可以看出在部编本《中国历史八上教师用书》中的内容为舛误,应加以修正。
与此舛误一同纠正的还有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曾氏家藏本》。该书记载为“可以剿发逆,可以剿远略”显然也是出现讹误,应加以修正。
经笔者核对,目前存在部分测试题和教辅材料错写为“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的情况,如在1993年版的中等师范历史教材和2004年版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就已经出现这个讹误,至今已近三十年。
三、课堂设计——复现·演绎
从这个问题的课前准备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运用了史源学、版本学、史料学等知识。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探究情境,这个问题的解决指向的是“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一些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项目学习中得到提升,素养得到落实。因此,笔者将此问题设计成一个课后微项目——统编教科书中的“剿发逆”与练习册中“剿发捻”辨误。通过“辨误”激发高一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该阶段学生的内驱力。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摸得着”,除了参考SING流程法,依据学生的优势、兴趣、需求、目标对小组进行组合(重组),给予学生内部合作学习的机会外,还需要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锦囊指导”的栏目中,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如史料学的基础知识、史源学的知识、数据库的运用等。这些基础性的指导均指向了真实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例如对史源学的基础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厘清历史文字在传播过程中的顺序,有利于了解舛误出现的时间。史料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深对于官方史料、民间史料等各类史料的价值认识。
最后,利用项目反馈单机制对本次项目进行评价和反思。结果呈现的方式是思维导图、小论文等多样形式。研究方法概述的设置主要是使学生回顾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尤其是新方法的习得,其与史料利用情况一同是积累历史研究真实情境经验的有效途径。组内和个人研究过程是帮助学生分析小组合作与个人研究的利弊,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协作对项目完成的重要性。
小结
本文站在教师的视角,将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贯彻到解决问题、项目化设计、课堂演绎的全过程之中,以实际案例证明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历史文献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对具体问题的解剖处理,与项目化教学的结合,给学生营造真实解决历史问题的情境,有助于深度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顺应了新高考发展趋势,有很好的教学实践潜力。
【注释】
[1]张海鹏、徐蓝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7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30页。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57页。
[4]李翰章编辑,李鸿章校刊:《曾文正公全集》,长沙:传忠书局,光绪二年(1876年),第15册11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