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增进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路径建设

2024-11-28 00:00:00冯丽娟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伴随着近年来时代的飞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都在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各领域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正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时代新形势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面前,进一步强化人民文化自信自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显得尤为迫切。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尤其需要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弘扬时代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内涵和必要性,基于大学生群体,从教育的主体、客体、方法等角度,简要分析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路径建设;时代精神

一、文化自信自强的内涵解读

党的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通常情况下,文化自信自强主要包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国家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国家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首先,就民族文化传统自信来说,文化之于民族,是其血脉和灵魂所在,更是民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能长期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关于国家未来发展前景自信,无论哪一个民族,要实现长远发展,都不可忽略或逾越曾经的民族文化,都需要从过去和当前的社会文化进程中前瞻未来。也就是说,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性,源自民族和国家的深厚底蕴。基于国家未来发展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文化自信自强;最后,文化自信自强还涵盖了对国家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所谓道路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百年来艰苦奋斗努力探索得来的结果,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且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

二、文化自信自强的意义剖析

(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

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引领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革命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是形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开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实现文化自强。[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自信一旦丧失,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也就失去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源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尤其在当前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更要认同民族文化,以文化自信自强武装头脑,无论何时何地,都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赢得他人的尊重。只有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文化决定于经济,但也对经济起着重要的反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一方面,弘扬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迈向新的高度,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嫦娥奔月”“蛟龙潜水”等一系列伟大工程震惊世界。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要不畏挑战、敢于突破,以勇敢者的姿态迎接新事物,要不骄不躁、肯干实干,面对工作不推JuYkGSbrhLMJvgaaS9mXS1fFgygjutKd9v40fi9olGg=诿、面对困难不退却、取得成绩不浮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以实打实的成绩交好时代的答卷。

另一方面,在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的新局势下,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联。要引领产业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保障,关键在于树立文化自信自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三、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建设路径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

学校因为其本身特有的职能性、组织性和系统性,成为青年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大学生人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因此,对于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意识,我们需要找准路径,从学校教育入手,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整合系统的教育实践内容、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从而有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科学制定教育理念

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是学校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教育发展理念是学校教育的具体行动指南,学校的教育观和素质观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新时代,学校各级部门组织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现实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明确科学的、时代的、实践的教育发展理念,并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树立科学培养目标,采取科学培养手段,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注重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指引学校教育有序有效有质开展,为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保障。

2.合理完善教育内容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来源。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未来、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他强调:“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分反映了他对以传统文化底蕴进行青年教育的提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渐深化,世界文化领域激荡交错。中华文化作为我们的根脉和精神食粮,应该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为认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因此,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要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弘扬,帮助大学生群体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想信念。

整合系统的教育实践内容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实践内容对学校教育成效有着根本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4]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实践内容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成效。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稳定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所传输的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是非观认知和人生信念的确定。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中华文化的坚定传播者和弘扬者。[5]新时代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要积极利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和载体,全面深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适当追求方法创新、形式创新。同时,把握新时代要求,科学丰富教育实践内容,建立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学科体系,紧扣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促使青年学生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3.充分保障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提高学校教育成效的重要外部保障,无论是对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而言,还是对于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而言,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基本的保障和支撑。学校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和弘扬社会主旋律,让民族文化、中国现实发展道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功效,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学习民族文化、中国现实发展道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

有了 “文化自觉”,才能有 “文化自信”;有了 “文化自信”,才能有 “文化自强”。[6]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愈发复杂,在不同的国家文化激荡过程中,只有文化自觉才能让中华文化稳住根基,兼具文化选择的地位和功能,以此提升文化创新性转化发展的能力。当然,文化自信并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既要坚守自身优秀民族文化,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持包容互鉴。

(二)激发社会教育的隐性功能

1.营造和谐美丽的社会环境

和谐美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网络媒体日新月异、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一些错误腐败文化和思潮乘虚而入,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出挑战,也让当代大学生群体面对许多来自网络媒体、现实生活的不良诱惑。对于价值观还未完全稳定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如果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坚定,缺乏对科学理想信念的坚定,面对各种思潮的相互斗争冲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态很容易产生偏差,对社会主旋律产生质疑心理,因为是非判断能力的缺失和意志力不够坚定,导致走上歪路误入歧途。基于种种现实问题,及时有效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要求。

具体来讲,要对网络媒体运营体系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非法运营、腐朽低俗文化的打击力度,让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环境站稳脚跟,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软件平台宣讲思想理论体系,着力扩大影响力、增强感染力;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团体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持优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继续抓紧落实 “五位一体”,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7]全面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使社会文明程度跟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明确主体职责,动员全社会公民共同协调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及时抓重点抓关键,化解和避免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为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形态的认可度,促使他们在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中专心奋斗,坚定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尽情挥洒青春。

2.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青年大学生在文艺创作领域的主体性作用,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梦伟大实践也有重要作用。实践是检验理想信念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是坚定科学理想信念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理想教育如果脱离了实践,就会流于空泛,沦为形式。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践行文化自信自强,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中国现实发展道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会把科学的理想信念知识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自觉形成相应的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学生树立推进中国梦实现的远大志向,绝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空口说白话,必须脚踏实地勤劳奋斗,学习认真刻苦、工作力求上进、生活艰苦朴素,从小事做起,主动承担社会使命。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要高度重视为大学生群体创造实践机会、提供展示平台,积极组织生产劳动、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公益等青年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和巩固大学生的社会主体责任感,以外部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作为时代生力军的重要性,自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自强意识;另一方面,激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地位,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齐头并进,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描绘璀璨人生。

四、结束语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的根基,也是构成社会主流道德的基本要素,更是引导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8]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树立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与此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强,也是时代和局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需要社会、家庭和高校协同发力,共担时代重任,培养积极助推文化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二十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艾斐.文化自信何以为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EB/OL].[2017-01-1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11/c143844-29015511.html.

[3] 张君.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6):36-40.

[4] 新华网.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12/29/c_1113818177.htm.

[5] 黄建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37-40.

[6] 吟墨.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综述[J/OL].图书馆论坛:1-7[2022-11-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 G2.20221027.1510.002.html.

[7] 叶凌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12):82-86.

[8] 宋冉冉,鲁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1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