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沉迷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024-11-28 00:00刘昱辰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短视频已经深深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随短视频普及而来的是短视频沉迷问题的出现,这一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及社交技能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短视频沉迷行为对大学生群体的具体影响,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旨在为高校、家庭以及社会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以期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沉迷;大学生;干预对策

作为当前热门的网络视频形态,短视频通过多元化的发布和分享渠道,如社交媒体平台、专业视频分享网站以及各类移动应用,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其独特之处在于时长紧凑,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恰到好处地满足了现代人对碎片化时间的需求。短视频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多变的形式和强大的互动性,成功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享有极高的流行度。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在2024年3月发布的第53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透露,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飙至惊人的10.53亿,这一数字占据了全体网民的96.4%,几乎覆盖了整个网络世界。更令人瞩目的是,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短视频用户在2024年的平均单日使用时长高达151分钟。与传统的社交媒介相比,短视频凭借信息密度高、参与门槛低等特点,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沉迷风险。随着短视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其沉迷风险逐渐浮出水面,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一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大学生能够健康、理性地使用短视频,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短视频沉迷的概念界定

余丹丹在其研究中指出,短视频沉迷是指用户因反复使用短视频APP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心理与行为着迷状态,表现为强烈的、持续的渴求感和依赖感。[1]董王昊等人则进一步将短视频沉迷描述为个体因强迫性观看短视频,导致显著的行为失控或注意力障碍,进而引发人际、学习和工作适应困难的问题行为。[2]

近年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已深深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用餐之余、乘坐交通工具途中,乃至排队等待的短暂间隙,人们纷纷沉浸于手机屏幕上精彩纷呈的短视频内容,展现了其广泛的普及度和深远的影响力。短视频作为一种以视频为媒介,记录并展示各类内容的新媒体形式,时长通常较短,一般为十五秒至数分钟。其用户基数庞大,内容更新迅速。内容主题丰富多样,涉及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

笔者对短视频沉迷的定义为个体持续、高频率、长时间地使用短视频应用程序,且难以自我调控使用频次和时长,由此导致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层面产生一定范围的负面效应。当前,短视频沉迷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可见,短视频沉迷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短视频沉迷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普遍长时间沉迷于观看短视频,必然导致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习惯。办公化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趋势,导致他们忽视必要的体育锻炼,从而增加了各种健康风险。肥胖、近视、颈椎病等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威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对其生活质量构成不良影响。此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也会对大脑功能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大学生合理规划时间,适度观看短视频,确保充足的体育锻炼,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以保障身心健康与和谐。

(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我们注意到一种普遍现象,即许多学生都对短视频产生了过度依赖。他们投入大量时间观看和上传这些短暂的视频内容,以致忽视了时间的流逝。在这种情境下,他们倾向于牺牲必要的睡眠时间,以追求短视频带来的短暂愉悦。这种行为导致了一种睡眠拖延现象,显著增加了大学生的睡眠拖延倾向。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大幅下降,这不仅会对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3]

(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短视频平台上流通的不实内容,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不良影响。此类内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生活不如他人的错觉,从而诱发攀比心理和自卑情绪。短视频内容往往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可能对大学生产生误导,认为他人的生活普遍优于自己,进而对自身的外貌、财富、社交地位等方面产生不满,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另外,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的短视频,也可能令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和不满情绪。短视频中呈现的世界多为虚拟构造,大学生若过度沉溺其中,可能会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对能力,进而产生距离感和不满情绪。此外,短视频中还可能包含不良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潜在风险。这些不良内容有可能激发大学生的暴力倾向和性冲动,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四)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短视频的兴起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在线社交媒介,极大地便利了他们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分享,但过度沉浸于这种虚拟社交环境却可能对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可能会渐渐习惯于借助发布短视频来表达自我观点和情感,以寻求他人的关注与认同,从而无形中忽视了与身边人进行真实、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这种社交模式的转变若持续加剧,可能使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立和迷失,因为他们可能难以适应缺乏短视频平台的社交环境,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他人交流并寻求认同的途径,进而导致其现实社交关系的困难。

(五)对学业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众多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沉浸在屏幕中,几乎形成一种常态。持续不断的屏幕浏览行为无疑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使他们深陷短视频的旋涡,进而影响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这种过度依赖短视频的现象,直接对大学生的学业进展形成了显著阻碍。过度沉迷于浏览短视频的行为,往往导致大学生无法有效利用学习时间。他们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学习计划被打乱,造成任务积压。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压力,进而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产生不良影响。

(六)对思想品质的影响

短视频平台通常基于用户的个人偏好和行为习惯,实施精确的内容推送策略,旨在为每位用户打造专属的观看体验。然而,这种高度定制化的推送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影响。部分推送信息可能模糊学生对道德伦理和审美标准的判断边界,传递片面且难以验证真伪的观点,进而在价值观塑造方面形成连锁反应。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时常面临海量的碎片化信息。然而,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缺乏主动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会逐步削弱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导致他们难以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入理解和主动探索。

三、短视频沉迷的成因分析

(一)短视频平台的设计特征

有研究从人机交互角度 (王昊,2023)揭示了短视频沉迷的外部影响因素,提出短视频媒体具有易沉迷性。短视频平台以其丰富的内容、操作的便捷和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用户。大学生可以在短视频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与他人互动,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渴望独立,追求新鲜刺激。短视频平台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即时反馈机制恰好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情感认同是他们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社交模式,使他们能够在多个平台间自由切换,以多元化的角色参与网络人际互动,满足自身对自由、自主交往的渴望。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着强烈的渴求。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匹配,以获得群体归属感。这种基于兴趣和喜好的交往方式,不仅实现了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群体归属感,[4]为他们的网络人际交往开辟了新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而选择逃避现实,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以寻求安慰和逃避。

(三)家庭和学校监管缺失

部分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与指导,在陪伴与教育子女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疏忽。在子女成长的关键阶段,未能提供充分的引导与规范,致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自我控制力的不足。同时,学校方面往往未能实施针对网络沉迷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未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家庭与学校监管的双重缺失,为短视频等网络内容的沉迷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大学生可能会过度沉迷于短视频等网络媒体,追求即时的满足与刺激,从而忽视了学业、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干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高校应致力于深化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以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并合理使用短视频平台。为此,高校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丰富多彩的讲座等形式,全面普及网络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大对网络成瘾危害的宣传力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成瘾及网络沉迷的潜在风险,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自律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晰的思维,作出理性的决策。

(二)建立心理辅导机制

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丰富与多样性特点,经过精心策划与实施,开展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主题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这些团体辅导活动以强化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睡眠问题、克服拖延等为核心议题,旨在有效缓解学生因过度沉迷短视频而引发的相关问题。高校通过构建一套全面的心理辅导机制,为有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在此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持续关注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网络沉迷的潜在风险,应立即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及时提供心理援助。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还需深化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身心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

(三)强化时间管理和自律意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致力于培养时间管理的高效技巧和坚定的自律精神。在学习的征途上,我们既要精心规划学习与休闲时间的合理布局,又要善于在两者间探寻微妙的平衡点。通过制订详尽且切实可行的计划,设定清晰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我们能够有效抵御短视频沉迷的诱惑,避免时间的无谓流逝。

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社交互动等多元化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大学生亦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如此,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将变得丰富多样、充实而有意义,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四)优化短视频平台内容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力度,制定并执行更为严格规范的内容审核机制。短视频平台应积极组建专业审核团队,对用户上传的每一个视频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为了激发用户参与平台维护的积极性,应构建用户举报机制,使用户能够迅速、便捷地举报违规行为。同时,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以便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短视频内容。

在技术层面,短视频平台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进行内容审核。当系统无法准确判断视频内容时,应迅速转至人工审核,以确保审核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此外,平台还可制定更为明确的视频创作要求,引导广大用户创作更为健康、积极的内容。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平台应设置合理的时间使用限制和提醒功能,协助用户合理控制使用时间,避免沉迷。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庭与学校之间应深化协作,共同聚焦并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动向。家长需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用智慧和耐心引导他们理性而节制地使用网络资源。同时,学校也应积极构建家校互通互助的渠道,及时分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共同商议并策划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沉迷行为引导策略。通过家校双方的紧密合作,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且健康的成长发展。

五、结束语

短视频沉迷现象已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及社交技能发展造成深刻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需携手合作,全面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培养,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和自律性。此外,短视频平台也应积极倡导优化内容供给,确保积极、健康的内容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加强家校之间的紧密协作,共同构建育人合力。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综合、系统的举措的实施与推进,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合理、适度地利用短视频平台,促进其全面、健康地成长,培养出更多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余丹丹.“中文+职业技能”模式在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3):134-138.

[2] 董王昊,王伟军,王兴超,等.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3,31(12):2337-2349.

[3] 程阳,刘海燕.大学生短视频成瘾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32(02):251-257.

[4] 王肖.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