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日益紧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相较其他国家有着较强的历史连续性和丰富性。本文立足于 “和”文化背景,探讨 “和”文化如何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阐述 “和”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联系时,如何展现中国形象,进而找出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改善其发展模式。
关键词:“和”文化;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国际形象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 “以和为贵”的发展理念,“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世界,和平是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该论述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依据。
一、“和”文化背景下对外传播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文化中的 “和平、和睦、和谐”等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中。
(一)有利于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
如今,我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过渡时期,面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种种失范和裂变的现象,“和”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日益焕发勃勃生机。强化 “和”文化的对外传播观念,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模式,有助于推动中国更好更准确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涵盖了中国传统故事、中国革命故事等,以中国故事为根本的文化符号,不仅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还能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国家传播能力。如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通过开幕式强调低碳环保的同时,展示了中国追求开放、包容、和谐的态度,向世界呈现了生动鲜活的中国形象。成千上万来自不同地域、肤色不同、国家不同的人,每个个体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要实现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和谐相处彼此协调发展,“和”便是前提,能够平衡不同声音,实现和合共生,调和不同事物的不平衡性。“和”文化的理念就是以尊重差异性为原则,实现和谐相处、和平发展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传递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现代社会,一种文化能否对另一种文化形成自觉认同,正确传播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爱好,这些历史和传统是整个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也是促进历史传承的表达。以 “和”文化为背景展开对外传播,借助通俗易懂的故事展现本国形象,更容易被他国所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能够让更多国际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同。
(三)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针对这一现实话题提出的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所表达的是人类发展的崭新理念,关乎全球命运的相互关联、依存及彼此关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时代历史背景下经过创新性发展形成的新理念,凝聚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这一理念的提出也包含了中华 “和”文化,在政治上秉持 “和合理念”,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安全上坚持 “协和万邦”,倡导和平对话;在经济上弘扬 “和衷共济”,以整体思维考虑全球整体利益;在文化上传承 “执中贵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在生态上保持 “天人合一”,坚持绿色和谐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双创发展。
二、中国形象在对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一)国际传播体系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在文化传播、价值观输出等方面仍存在信息输出不足、传播渠道单一以及内容缺乏吸引力等短板,难以有效传达我国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成就,传播渠道过于依赖传统媒体,缺乏在新媒体领域的创新,使得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中国虽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深入的文化对话和互动,使得国际社会的普通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都很有限。
我国的对外传播用语对于中国民众来讲简单易懂,适应中国民众的思维和理解方式,但由于表达方式和词语过于精简或传统,外国民众相对来说较难理解其中深意,许多文章都会出现类似问题。[2]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和价值观需要更有效地传递给国际社会,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认同感。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技巧,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二)民众传播话语影响力不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受众的转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他们既可以是接收者也可以是传播者。除了官方媒体外,民间组织、网民个体都成为话语传播的主体,但目前我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影响力较高的仍是主流媒体,可能会出现表达过于官方难以引起共鸣;依赖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缺乏黏性用户;传播内容容易引起部分西方国家的警惕等情况。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仅仅依靠官方力量是不够的,普通民众的真实故事能够赋予文化更多的传播空间。例如,“李子柒”向外界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周六野”通过打卡健身,收获了大批热爱健康生活的受众;从安踏、李宁等本土运动品牌,到泡泡玛特、52TOYS等潮流玩具,国潮产品在海外实力 “圈粉”;《流浪地球2》已先后在海外39个国家、地区上映,海外票房突破1 000万美元……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不同的中国声音。可见,不同群体的发声都能展现中国故事、中国声音。
三、“和文化”对外传播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以多角色故事为基础,引发情感共鸣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存在的差异性都体现在我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中,中国故事要想更好地对外传播,不仅要展现出意见领袖的故事,还需要让普通民众拥有自己的发声渠道。
第一,通过官方渠道介绍中国方方面面的新变化,让有一定粉丝基础的网红或明星联合表达中国故事。例如,中国女歌手刘雨昕在2024年美国科切拉音乐节上,将 “非遗”苗音和流行音乐进行结合,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世界舞台并收获了大量海外粉丝。我们可以在热度仍在的情况下,通过官方账号和刘雨昕账号进行互动,利用刘雨昕的个人影响力来向国际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故事。2023年,由中央网信办指导、国际在线精心策划打造的系列中英双语微纪录短视频栏目 “新时代,我在中国”走进固阳,通过让6位国际网红走进中国固阳县实地参观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让中华农耕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重现世界舞台。以此为参照,官方牵头完成国际和地方特色的合作,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还能扩大地方的国际知名度,向世界展示不一样的中国。
第二,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将普通人的日常展现给国际舞台。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容易吸引普通受众的注意,引起共鸣,也能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例如,“东北张同学”展现了最真实的东北糙汉子的生活,“瑶一瑶小肉包”以可爱天真的形象展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两个人的视频都用最朴实的镜头,唤起了无数人对乡村的怀念。在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当下,简单的生活记录往往更能让人们心情舒畅。2024年6月,中国开放144小时免签政策的提出,让 “China Travel”在TikTok一夜爆红,各国民众纷纷开启打卡模式,不少国际友人通过视频表达和他们了解到的中国不一样。由此可见,比起庄严肃穆的官方视频,普通民众展现出来的日常生活更显生动活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故事的分众化表达,可以展现不同阶层、民族、年龄的故事,让国际群众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3]因此,不同群体故事的表达,将中国生活的多方面展现给国际舞台,提升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力。
(二)以多角度传播模式展现中国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相较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图文并茂的视频等传播形式受大众的喜爱度日益提升。
以电视剧为例,古装武侠类电视剧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类型。2024年大爆的 《与凤行》是一场仙侠文化的盛宴,让观众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实景拍摄呈现出的画面真实而自然,在全球知名的流媒体平台Rakuten Viki上线播出;《楚乔传》更是赢得了200多个国家的青睐。此外,现实题材与主题创作题材的电视剧,也向海外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另外,历史类电视剧生动描绘了我国逐步发展的过程,仍然拥有一定的传播量,例如,《大江大河2》让观众以看故事的方式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联想到自身应当如何处世,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山海情》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内容体现了一路闯关、攻坚克难、不断探索,用劳动创造价值、靠奋斗获得幸福的故事。通过影视剧方式讲述的中国故事更富有故事感,能够迅速引起海外粉丝群体认知和了解中国的兴趣。
另外,国内多个视频平台纷纷推出国际版App,其中,抖音国际版TikTok App下载量全球第一,这里不仅有中国人民,还有国际友人,在巴以冲突事件的舆论引导中该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很多海外人士重新思考这场冲突。抖音国际版既有很多国际网红在中国爆火,也不乏中国网红的对外输出,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抖音国际版的成功并非偶然,第一,它不受西方媒体的控制和影响,保持独立的报道和观点;第二,抖音国际版尊重用户选择的自由,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安全,使得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足见其影响力。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手段的格局,提高了文化、知识、历史等多方面内容的传播速度。大数据的推送使得文化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在传播过程中,扎根本土情况,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 “和谐”“和平”“和睦”“和气”等理念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文化网站等新媒体介质向外输出,针对国外受众进行细分,向世界推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良好形象和大国文化自信,积极促进中外合作关系,打造了独具本国魅力的故事和角色。
(三)以“和文化”理论构建国际话语体系
想要 “走出去”,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 “一带一路”为例,其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联结了我国与他国的交流,两者的提出也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不开。
1.“和而不同”尊重文化差异
“和而不同”认为,既要承认事物和谐的一面,又要接受事物不同的一面,鼓励人们在面对他人不同的观点时保持包容的态度。尤其是在不同文明相互交织的今天,事实证明,彼此合作是促进国际发展的重要一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文明、宗教、思想、文化独具魅力的同时又纷繁复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正是 “丝路精神”的体现。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和合”理念是共同繁荣、和平相处的需要,“和合共生”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 “和而不同”到 “和合共生”的开放包容理念,都是表达需要主动同其他文明展开对话,减少文化差异,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各个国家实现文明交融。习近平总书记也从 “和”文化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创新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促进了 “一带一路”的建设,以新力量践行 “和”文化的建设发展,为建设和平发展、和睦共处、和谐和美的世界增添了强大动能。
2.“协和万邦”提倡平等相处
“协和万邦”主张 “天下一家”,每个国家的行为都关乎世界的发展,需要以兼容并包的概念,达到促进全球和谐相处的目的。部分西方国家在对外传播中虽然多次强调自己的包容性,但在弱势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时采取反对的态度,并联合其他国家实施政策压制,这样的相处模式看似平等实际上却并不平等。每个主权国家都有发出自己声音、表达自己观念的权利,自古以来,能够反映各国共同价值追求的国际话语体系才能站稳脚跟。从古至今,“协和万邦”的理念一直被融入我国的治国理念,我国从未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始终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模式,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也是当下我国治理社会的智慧体现。
一方面,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开展自由平等的对话模式,应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友谊、深化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传递以和谐相处为核心的 “和”文化,并加以继承和大力弘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当下实情为特点、以国家发展为特色,对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科学转换,秉承 “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理念,使之成为各国人民都能够参照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而不致沦为空洞的口号。
四、结束语
遵循和平相处的发展模式、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以 “和平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基于国家实力的稳步提升,我国的对外传播有了向上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存在交流壁垒。西方媒体对中华文化的错误报道、我国对外传播观念的差异性等,都需要及时适应国际变化的新形势,国际传播事业依然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常荣娟.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3] 朱文良,丁成际.国际传播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挑战、策略与价值[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32(1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