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究

2024-11-28 00:00沈权平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离不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推动 “双一流”建设、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边疆地区,扮演着对外交流的窗口角色,对推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高校应从强化发展基础、提升导师国际化程度、创新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切入,破解相关实践难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难题;策略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国家教育水平和高校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同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时代需要,是实现高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因综合实力普遍较弱,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均不高。因此,探讨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难题及破解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国内学界展开了多视角的有益探索,得出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例如,沈以赴等 (2010)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就是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利用国际范围内的教育资源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研究生国际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方式;[1]杜英、代振东 (2019)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就是紧扣培养思想体系中的国际元素,让研究生具备在国际多元文化环境下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林伟连等 (2004)提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围绕着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学课程内容等方面国际间交流的趋势;[3]刘彦军等 (2020)指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就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促进研究生多元思想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在研究生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成果等方面注入国际化要素的实践过程。[4]

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正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所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5]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以培养研究生国际参与能力为目标,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果等方面融入国际化要素,使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够成为我国构建国际话语权的践行者和强大后盾。

(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第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民族地区 “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双一流”建设十分强调 “中国特色”与 “世界一流”的统一,也是与以往任何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目标之间明显的不同,其内在核心是建设一批主体性能与国际化有机结合的大学,并通过 “双一流”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反映出本民族内涵的高等教育先进理念与办学模式,加强地区影响力,贡献世界。[6]高等教育国际化是 “双一流”建设中必备的因素和过程,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 “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路。

第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通过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与世界文明接轨的知识结构体系,既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内在需求,也是民族地区服务于 “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举措的现实需求。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优化升级办学理念,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内涵式发展。[7]

第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民族地区建设 “国门大学”的重要内容。早在2007年,我国就明确提出要实施 “国门学校建设工程”。我国的29所 “国门大学”中,有22所坐落于民族地区,其中有11所涉及研究生教育。“国门大学”作为边疆地区的重要教育资源,既承担着一般大学培养人才、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的功能,还承担着对外文化辐射、对内文化固边的双向功能。因此,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于高质量 “国门大学”的建设以及对外、对内双向功能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难题

(一)国际化发展基础薄弱

一方面,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硕士学位点少、学生规模小、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对不高等问题。对大多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研究生规模指标在争取资源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仍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可见,在还未完成量的一定积累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各类资源相对匮乏、经费有限,导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系统的保障要素和硬件设施不足。

(二)研究生导师国际化程度不高

首先,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通常,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多数导师受限于语言障碍,难以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国际科研动态和高等教育发展动态;其次,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资源劣势等综合原因,无法吸引到高水平的海归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也无法聘请高质量外教,影响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质量;[8]最后,从科研产出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民族地区的高校研究生导师在外文期刊发表了文章,但整体级别不高,引用率较低,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比重普遍不高,这会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科交叉培养程度不高

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覆盖程度较低。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上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课程,对具有国际化和学科交叉型的综合理论知识课程数量不够,涉及学科前沿的课程较为不足。学科交叉培养内容的缺位,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很难捕捉学术国际前沿问题,无法具备多元化国际化学术能力;[9]另一方面,学科交叉培养制度的不完善无法满足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众所周知,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科或学位授权点。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往往会对研究生导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归属进行强行划分,很难满足高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这一国际一流学科的培养要求。同时,也无法在跨学科、多学科团队的有效协作下,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10]

(四)国际化管理制度机制存有缺位

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缺乏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制度保障。许多民族地区高校因资源、经费等方面相对薄弱的原因,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 “不敢想”的倾向,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认识不够深刻,在学校发展计划、人才培养规划、学科建设、学院发展规划等方面鲜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相关内容,缺乏总体统筹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国际化的定位和目标相对模糊不清,未形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渠道相对单一,访学、学术交流、国际会议及合作办学等方式是最主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访学和学术交流波及范围较小、时间较短、参与科研有限,合作办学和交换项目等交流一般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相对较少,渠道狭窄。

三、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一)强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基础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内的资源供给不足、资金匮乏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增加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投入,尤其是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投入。可通过提高研究生专项培养项目投入来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覆盖面,增加交流项目。同时,可通过组团发展弥补教育国际化资源劣势。搭建民族地区高校师生自发参与的教育国际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共享平台,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形成教育资源整合及信息共享关系,推动民族地区高校与导师之间、国内导师与国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形成稳定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包括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讲座信息共享、国际化课程互动等内容。[11]

(二)提升研究生导师国际化程度

研究生导师国际化,就是通过导师自身及指导研究生参与国际教学、科研、学术交流 “一体化”模式来培养国际优秀人才,形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教育行为。[12]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导师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抱有开放的态度和积极参与意愿,努力提升外语能力,为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扫除语言障碍,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奠定语言基础,培养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观察力。另外,民族地区高校要从各方面支援研究生导师,帮助其积极参加国际讲座、国际会议等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投身国际化教学科研,实现国际化成果的产出,收获同行认可,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创新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促进其国际化是培养基础扎实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推动力。按照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建设要求制订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提高课程质量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保障课程学习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加强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强化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拓宽国际化课程涉及的学科面。民族地区高校可尝试打破原有专业壁垒和学科壁垒,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开通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和国际教育课程,培养研究生掌握一些关键领域的职业技能,如行业管理、创新创业能力等,让研究生弄清自身面临的就业状况。[13]

(四)优化相关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制度的供给与保障。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民族地区高校自身资源禀赋、国内外宏观发展形势,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提供政策保障,确保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有序进行。在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反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因素,明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地位,在加强思政建设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民族地区高校可通过组织多元化、全方位的学术活动,构建多样化层次分明的学术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拓宽研究生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打下基础。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打造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高校人和物的对话交流和相互借鉴。

四、结束语

2017年颁布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的 “第五项职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在当下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下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手段,也是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展开、“双一流”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重新审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克服各项软硬件不足,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适合国家战略需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推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01):36-38.

[2] 杜瑛,代振东.“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9(03):1-6.

[3] 林伟连,许为民.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途径探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6):12-15.

[4] 刘彦军,孟兆娟.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构成要素及优化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3):119-122.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9-11-18].http://old.moe.gov.cn/.

[6] 沈权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5):102-109+143.

[7] 张玉婷.“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156-158.

[8] 柴国生,张同学,王丽莉.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20,31(04):88-94.

[9] 同[4].

[10] 边梦雨,李冬梅.“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初探: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0(01):7-11.

[11] 李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7):30-34.

[12] 刘会胜,黄滋淳,梁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国际化思考与研究[J].药学教育,2019,35(06):1-4.

[13] 蒋琦玮.“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9(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