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4-11-28 00:00:00刚星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随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艺术类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针对 “互联网+”背景对艺术类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提出的独特要求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了有效的培养路径和策略,旨在为艺术类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类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 “互联网+”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须探索新的培养路径和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类高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

数字化是 “互联网+”时代的基石,使得信息、数据以及各种资源均以数字化的形态呈现并实现流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休闲娱乐、消费购物,还是日常工作和学业,皆离不开数字技术的陪伴。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使得生产、服务和管理过程呈现出智能化和高效化的趋势。[1]高科技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正逐步转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的连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与资源的快速流通,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遥控办公、网络教学、在线医疗等事宜,实现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突破。网络平台的崛起及其进步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多样化的平台赋予了人们更广阔的交流、协作和创新空间,推动了不同行业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在 “互联网+”时代,广泛技能型人才备受青睐,他们不仅掌握技术专长,还具备如沟通、创新、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软实力。“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才能够实现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创新。“互联网+”时代强调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能够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新的产品和服务。在 “互联网”时代,很少有工作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团队合作成为推动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快,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人才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二)艺术类高校人才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 “互联网+”时代,艺术类高校人才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对技艺的传承与培养,缺乏对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的了解和运用,使得部分艺术人才在面对快速发展的 “互联网+”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2]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为艺术类高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平台的兴起为艺术创作、展示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门路。因此,艺术类高校人才在 “互联网+”时代既为艺术类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关键就在于如何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在当今 “互联网+”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传统艺术教育往往依赖于课堂教学和工作室实践,忽视了数字化和科技元素的应用,以及跨学科、跨界合作素养的培养。这种单一性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僵化,难以适应 “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此外,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也常常被指责为过度注重技艺传承,而忽视了创意、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亟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纷纷投身创业洪流,试图凭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艺术才能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就。然而,创业路上,他们常常遭遇众多难题与考验。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始阶段常常缺少充分的商业认知与市场感知。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术素养,然而对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商业深层机制却知之甚少。这种不足使得众多杰出的想法无法有效转变为盈利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对创业之路产生了不利影响。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常常无法轻易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展创业活动往往涉及资金的预支,特别是在艺术领域的创业,更需要充足的启动资金,这包括购置必需的材料、租赁合适的场地以及进行市场宣传等,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对于刚走出校门或仍处于学生时期的许多艺术专业大学生而言,获取充足的资金援助并不容易,这成为影响他们创业之路的关键制约因素。艺术类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会面临市场竞争的激烈挑战。当今时代,各个领域均面临着异常剧烈的竞争,尤其在艺术领域,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初涉创业领域的艺术专业学子必须应对同行的激烈竞争和市场对作品认可度不足的双重困境,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压力与挑战。他们常常遭受社会的冷遇,其努力和创造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可与支持。创业相较于常规的职业道路,常常被视作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探险。这种观点的存在,使得学术界对于投身艺术领域的大学生创业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缺少适宜的政策和资源,限制了他们追求创业梦想的热情和实现成功的机会。

三、“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一)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做法。首先,可以开设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涵盖艺术、科技、商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其次,可以策划涉及多个学科的创业活动,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集结成团队,共同应对现实问题或研发创新产品,以此推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最后,可以创建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创业孵化器,创业导师提供指导、资源供给以及项目孵化服务,助力学生把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并给予实际的创业机会和支持。协同深化与公司及产业界的伙伴关系,推动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资源融合,共同实施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项目,以便高效实现校园与社会资源的互动和共用。

(二)注重实践与项目驱动式教学

在 “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艺术类高校应强调实际操作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育学生具备实践操作技巧和创新创业精神。开展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此种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投入真实项目的实践中,将实际案例分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来培育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和创新实践技能。除此之外,打造实践基地与创客空间,提供涵盖创新孵化、原型制作及展示推广的全套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实践与探索。同时,采纳导师体系,诚邀业界资深人士及杰出创业者担当导师,为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商务及创新性难题提供量身定制的辅导和帮助。此外,推动并实施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项目,通过共同运作,使学生能够深入洞察行业运作模式及市场需求动态,培育其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思维。

(三)拓宽学生视野,加强跨界交流与合作

在 “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艺术类高校致力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强化不同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旨在适应时代的挑战及满足学生的需求。实施策略涵盖了对多学科课程与项目的开展,使学生能够熟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巧,并激励其参与跨领域合作的实践任务。另外,创建一个横跨不同院系或不同校区的沟通桥梁,激发不同学科、不同院校间的互动与协作,构筑多元合作通路。与此同时,主动策划不同领域的交互活动,诚邀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商业人士开展讲座、研讨会等,使得学生能够得到与外界互动及协作的机遇。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在 “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应致力于全力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全面素质的要求。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合作演出。音乐表演专业需要学生参与集体排练和演出,这要求学生能够与其他表演者或音乐家紧密合作,协调彼此的演出和表现,从而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第二,领导能力培养。音乐表演专业涉及指挥、领唱和组织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展现领导和指挥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领导才能;第三,团队精神。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合唱团、交响乐团和管乐团等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第四,解决问题能力。音乐表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音乐不协调、节奏不一致等,学生需要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应变能力。音乐表演过程中因心态紧张常常会临场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声部提前进入、节奏不一致、乐器出现问题、演奏失误等。学生需要在演奏过程中迅速调整自己并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应变能力。

(五)强化教师队伍的创业意识,重视创业教育队伍建设

在 “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艺术类高等院校正致力于增强教师团队的创业观念,高度关注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以更加契合时代进步的要求。实施策略涵盖了对创业观念的培育与教导,这包括向教育工作者传授关于创业思想、创造性思维以及商业领域的知识,以唤醒他们的创业激情与创新精神。同时,推动教师投身于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环节,为构建教师创业团队和提交创业计划书提供助力与辅导,让他们能切身体验创业的旅程,从而提升创业实战经验,增强创新与创业的技能。此外,建立教师创业导师制度,邀请成功创业者或商业领袖担任教师的创业导师,指导他们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分享创业经验和行业洞察,促进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

(六)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氛围

在 “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艺术类高校大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业氛围,旨在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深挖他们的潜力。实施策略涵盖了一系列活动,旨在鼓励创业精神,例如举办讲座、研讨会以及论坛,邀请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及业界权威人士来分享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围绕创业领域展开深入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并给予他们实用的指导。组织创业竞赛以及创业项目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构思,使其积极投入创业实践,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及创业的机遇。除此之外,设立创业孵化基PdhAIiQB5JELzGq5bEfkjrjeqx/Z7o3DDnRnlF4qCfQ=地及创客空间,提供创业所需资源和服务的支持,打造学生创业创新的空间和平台。加强与企业、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对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七)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做法。首先,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创业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至关重要,比如,举办创业竞赛、开设创客夏令营等活动,都能激励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这样的实践可以将创新创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而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再次,聘请思想政治领域的权威人士或具有党员身份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教学或对创业计划给予指导,促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育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创业意识;最后,高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策划公益活动和市场调研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四、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1958年,吉林艺术学院开始举办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是全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地方院校之一。该专业2011年被评为省特色专业,2014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是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点。本专业全体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都能积极投身音乐舞台实践,集教学、科研、创作、演出于一体,组成了一支国内地方院校少有的 “能教能演能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原有省级品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吉林省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院团教学实践基地,将课程打造成省级 “金课”,在音乐表演专业同类课程中起到了示范作用。项目实施后,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增强,团队合作与领导才干也得到了培育,从而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高的竞争力,创业领域的成功概率也有所上升。项目额外提供了学生与公司及业界专家互动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学习建立人际联系,坚实未来道路的发展基础。因而,在培育学生技能上,该艺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获得了令人愉悦的成果,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及社会就业贡献了力量。

五、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迫在眉睫。通过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培养路径和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 “互联网+”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促进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慧娥,唐亮,田新志,等.“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06):94-96.

[2] 张双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上海服饰,2023(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