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省内三所高职院校的160名学生开展了 《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深入探讨了 “饭圈文化”畸变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从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出发,结合工匠精神与 “非遗”传承,站在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提出了规正与引领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策略。
关键词:饭圈文化;价值观;传播学;文化自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形成的网络文化圈群成为青少年网民栖居的主要阵地。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绪表达需要,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快速获得满足,[1]网络文化圈群随之出现。网络文化圈群的成员有特定且同质的文化属性,并且具有排他性、封闭性和交互性等特点。[2]找到与自己文化属性一致的 “同类”成为很多高职学生 “明辨是非”的首要标准,但是,高职学生因为思想还不够成熟,价值判断容易受到一些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影响。[3]“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粉丝文化和追星模式,日益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然而,随着 “饭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其内部的一些畸变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极端化、商业化、颜值至上等问题日益凸显,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 “饭圈文化”畸变下规正和引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笔者对本省三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的16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 “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网络使用习惯、对网络文化的态度、偶像崇拜的观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偏好等。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深度剖析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从高职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和偶像崇拜认知等发现 “饭圈文化”畸变的风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圈群中的传播现状为切入点,为进一步规正和引导高职学生处于 “饭圈文化”畸变下的价值观提供意见参考。
(一)网络使用的多元性
高职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方式在当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主要上网目的依次为聊天社交 (86.25%)、休闲娱乐 (83.13%)、网上购物 (77.5%)和消磨时间 (73.13%)。网络使用的多元性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积极影响,比如,他们热衷于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网络社区、兴趣小组等虚拟社交活动,丰富了社交体验,提高了社交能力。[4]然而,网络使用多元化的现象也引发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自律性差、隐私安全意识薄弱等。
(二)圈群式交流的泛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在日常上网时使用较多的软件主要包括微信 (95%)、抖音 (82.5%)、小红书 (55.63%)、QQ (45.63%)、微博 (36.88%)和快手 (30%)。可以看出,高职学生使用社交类软件居多,而且微信平台的圈群性特征明显。社交媒体给了如 “饭圈文化”这类圈群文化蓬勃发展的机会,改变了以往粉丝之间的松散联盟。[5]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有着相同喜好的 “同类”保持紧密的联系,分享生活点滴,表达个人见解,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网络和文化圈层。[6]网络圈群式交流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壁垒,从而使得信息获取和传递变得更加高效。然而,网络圈群式交流泛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过度依赖网络交流可能导致高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甚至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与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的沟通;其次,网络圈群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滋生消极情绪和错误观念;最后,网络圈群中攀比、炫耀等不良现象频发,也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饭圈文化”畸变的风险
“饭圈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一些粉丝为了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利益,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攻击他人、造谣传谣、侵犯隐私等。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更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学生在享受 “网上冲浪”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77.51%的人认为自己的观点、判断力、价值观等会受到网络观点和信息的影响,其中6.88%的人认为自己受到网络信息影响非常大。可见,频繁出现的网络不良信息,对高职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其次,一些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方面的限制,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 “饭圈文化”的畸变现象误导,从而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此外,“饭圈文化”畸变还滋生引战、谩骂、人身攻击等 “饭圈”乱象,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欺凌,从言论攻击到隐私泄露,网络暴力对每一个卷入其中的人的身心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当然,对于当下 “饭圈文化”畸变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平台加强信息监督和管理、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范等。就调查结果而言,学生也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在进行榜样崇拜时,更注重他们的人品和能力,排在榜样崇拜特质前三项的分别为才华、能力和性格,分别占比90.63%、85.63%和82.5%。
二、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与价值观规正
在 “饭圈文化”畸变的影响下,及时规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特别重要。我们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发挥高职教育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优势,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文化自信、工匠精神、“非遗”传承等为依托,发挥榜样崇拜的积极力量,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规正学生的价值观。
(一)文化自信塑造高职学生的精神基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7]在学生价值观的规正过程中,文化自信是重要的精神基石。在 “饭圈文化”中,学生对偶像的追捧也间接反映出他们对流行文化的热爱,如何让正能量的流行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占比50.63%。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思路。比如,近年来 “出圈”的河南卫视系列文化节目,就成功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新兴的网络文化圈群,得到了青年人的喜爱;许多演艺明星也加入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他们在各类影视剧或综艺节目中穿上传统服饰,展现传统礼仪,为年轻人树立了文化自信的榜样,正向引导观众参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此外,我们还可以挖掘地方特色,利用好 “红色资源”,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的职业追求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匠人掌握精湛的技艺,更要求匠人葆有一颗赤诚的匠心,即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8]工匠精神犹如职业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在锤炼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三)“非遗”传承强化高职学生的使命担当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人们生活的共同记忆,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非遗”传承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焕发出蓬勃生机,许多青年人自发成为 “非遗”传承的生力军。“非遗”传承能够强化高职学生的使命担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教育资源,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 “非遗”传承,如将 “非遗”课程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 “非遗”相关知识讲座、邀请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
三、传播学视角下高职学生价值观引领的策略
传播学作为研究传播规律的科学,为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借助议程设置、“5W”传播模式以及媒介生态论等,为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提供有效策略。
(一)议程设置:引领价值观的方向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了媒介报道内容的选择对公众信息接收和议程关注度的影响。[9]在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中,我们可以成为 “议程设置者”,通过精心设置课程内容,用心策划各种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非遗”传承和文化自信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将价值观引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如利用本土的 “红色资源”和 “非遗”传承的鲜活实例等;其次,我们应更加聚焦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职业规划、技能竞赛、人际交流、创新创业等,把学生关注的热点议程融入日常教育,指导学生进行选择的同时,塑造他们正向的价值观;最后,我们还需要构建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生态,借力校园媒体矩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传播积极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树立典型性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坚实支撑。
(二)“5W”传播模式:构建价值观传播体系
“5W”传播模式是传播学中经典的传播模式,包括传播者 (Who)、信息 (What)、媒介 (Which)、受众 (Whom)和效果 (What effect)五个要素。[10]“5W”传播模式以其清晰的传播要素,为高职学生价值观引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
在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中,传播者不仅是教师,还包括一切为学生提供信息的人。因此,网络时代,传播者除了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比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教学,同时还要能够熟练掌握混合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善于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出优质案例,并能借助多种传播渠道,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传播。
内容是价值观引领的核心,媒介是信息沟通的桥梁,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最终接收者,效果影响着价值观引领的实效性。在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中,传播内容要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打通现代媒介传播渠道,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比如,短视频的兴起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视频类作品,占比达到66.25%。图文类作品,占比为11.88%。动漫类作品和游戏类作品的选择比例较接近,分别为11.25%和8.75%。语音类作品的选择比例最低,仅为1.88%。可见,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切入点选择同样重要。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对价值观引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提升价值观引领的实效。
(三)媒介生态论:营造健康的价值观传播环境
媒介生态论强调媒介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传播活动和现象都在媒介生态的动态循环系统中。[11]一方面,媒介的发展受到技术革新、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舆论环境也受到媒介生态是否健康发展的影响。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就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就不符合人民利益。[12]在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中,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媒介生态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网络文化迅速传播的今天,要努力防范 “饭圈文化”畸变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加强校园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结束语
“饭圈文化”畸变下,高职学生价值观的规正与引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通过运用传播学理论,不断提升传播者和受众的媒体素养,构建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工匠精神、“非遗”传承、文化自信等元素,我们将不断探索规正和引领高职学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史宏波,黎梦琴.网络亚文化场景中青少年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05):60-67.
[2] 邹笑寒,伍廉松.当代青年 “饭圈文化”透视及其归正[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01):37-43.
[3] 袁志香.“饭圈文化” 下青年主体意识的建构[J].人民论坛, 2020(14):118-119.
[4] 许文静.“饭圈文化”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
[5] 姜雯嘉.传播视域下的 “饭圈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19 (06):51-53.
[6] 杨茂,吕明阳.青年网络流行文化 “圈层化”的价值引导[J].人民论坛,2020(22):126-127.
[7] 陈志刚.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EB/OL].
[2022-7-2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713/c40531-32473747.html.
[8] 姚佳.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之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186-187.
[9] 陈力丹.议程设置理论简说[J].当代传播,1999(03):35-36.
[1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 刘明洋,周羽婵.建构新媒介生态,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J].新闻战线,2024(08):42-44.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