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研究

2024-11-28 00:00:00陈涛宋超超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大力推进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供应链视角,聚焦县域长期不平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通障碍,补足发展短板,构建一体化县域商贸供应链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商贸流通等资源下沉区县,进一步完善了商贸供应链网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为此,本文从制度制定、乡镇商贸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对策,提出建设建议,以期推动山东省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县域商业;商贸供应链;区域经济发展;新发展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推动县域商贸供应链发展被视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的必然选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2]近年来,伴随我国县域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对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县域商贸供应链依然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3]在当前不断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能的背景下,县域消费作为国内内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空间巨大,因此,亟须完善县域商贸供应链体系,贯通商品以及资源流通渠道。

一、山东省县域商贸供应链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山东省共有设区的市16个;县级行政区136个,其中市辖区58个、县级市26个、县52个;乡镇级行政区1 825个,其中街道696个、镇1 072个、乡57个 (数据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从总体上看,山东省县域幅员辽阔,作为农业大省,部分区域具有典型的农副产品产业优势,如寿光蔬菜、莱阳黄梨、潍县萝卜、青州银瓜、平阴玫瑰、乐陵小枣、金乡大蒜、烟台苹果等,这些优势农副产品为县域商贸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商品资源。同时,大量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内,为区域内商贸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动力。近年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省内许多大型商贸及流通加工企业将企业资源下沉到县域范围,家家悦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全福元商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新星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进入中国连锁经营百强,部分零售企业基本实现部分市域、县域商贸网点全覆盖。正是基于内有发展动力,外有资源投入推动,山东省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功,县域范围内商品供应进一步丰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断增长。

二、关于县域商贸供应链问题的思考

从供应链定义的角度看,供应链本身是 “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也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形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4]。而商贸供应链更加注重靠近消费端的供应过程。与生产型供应链不同,其运作更加受市场及需求环境的影响,对于满足需求的要求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商贸供应链整体运营的效率以商贸供应链的运营结果为导向,县域商贸供应链的建设及实施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以需求为导向

这里的需求是双向的。一提到县域商贸供应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优质的商品供应到县乡村,满足居住在县乡村区域内的人的消费需求。除此以外,忽略县域商品外销外运的问题常常被忽略。一条运营成功的供应链绝对不会是单向的,一定是双向的。从扩大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角度看,农村消费需求的释放一定建立在农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只有解决好县域向城市及外围区域商品供应输出的问题,提振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同时,以化肥、种子等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也是县域范围内的乡镇每年都大量需要的,同样需要通过商贸供应链满足需求。

(二)注重“三流”融合发展

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作为供应链中的 “三流”,其实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运营的全过程,彼此之间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信息流是商流汇聚的过程,起着交易传递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流的传递及效果呈现更加全面。资金流保障了物权的转移,随着金融产业创新发展,微信、支付宝、网上银行等支付方式的产生有力保障了交易过程的实现。而物流作为完成交易的最终环节,依托各种仓储设施及运输方式,确保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基于供应链过程中 “三流”的重要作用,忽略任何一方都无法建成高效运营的供应链项目。

(三)兼顾成本与效率双重问题

商贸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兼顾成本与效率的问题,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例如,一方为了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避免出现消费等待的情况,造成缺货成本的产生,商贸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企业势必会增加存储商品库存。各节点企业需求预测的逐级扩大,将导致整条供应链 “牛鞭效应”的产生。这无疑会增加整条商贸供应链的运营负担,造成供应链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也要兼顾成本的产生,积极寻求两者之间最优的平衡点。

(四)以合作创造共赢

供应链的最佳状态是寻求企业间互利共生,看重的是企业间长期效益的产生。因此,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企业间需要建立超出 “买卖交易”的商业关系。纵观目前运营较好的各种产业链供应链,许多企业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之间的业务关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供需匹配,而是深化到共同进行产品设计研发、企业信息互通等环节,从而避免因商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销售、供应误判。成熟的供应链一定是以所有参与企业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为导向的。

三、山东省县域商贸供应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连锁商业体系布局不合理

一些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受制于投资成本、土地政策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等问题,很难去县域范围内布局商业网点,因此造成商贸供应链在部分县域范围内的乡镇一级存在断链问题。连锁经营和品牌销售比例偏低,现有的农村商业流通主体规模普遍不大,门店数量不多,乡镇一级多以自主经营的小型超市为主,商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商业经营设施较为简单,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使得 “进城消费”在部分县域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消费潜力的释放,未能有效启动农村市场。

(二)物流环节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尽管借助 “电子商务进农村”等政策的实施,相关部门正不断推进物流网络向基层延伸,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企业自发的盲目建设实施,导致物流基础设施等资源未能匹配上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冷库为例,部分区域范围内低温气调库、冷冻库、超低温冷冻库建设比例失衡,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不足,冷冻库 (-18℃)建设过剩,闲置率高。果蔬类商品产地低温气调库、超低温冷冻库 (-55℃)、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及恒温冷藏库缺口较大,果品、蔬菜等农产品的保鲜冷藏能力不足。“最后一公里”配送断链问题突出,以 “冰袋 + 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保鲜方式仍大量存在,难以确保生鲜商品和食品的安全,无法适应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三)产业上下游聚集度不足

山东省产业门类齐全,许多县乡村都有自己的主打产业,其中许多属于消费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例,作为农副产品的主产区,山东省不仅要满足区域内的自给自足,同时担负着北向京津冀地区,南向江浙沪区域的供应任务。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对部分农产品进行预冷以及深加工作业,由于产业上下游分离,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形成成熟的商贸供应链,导致 “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频频出现。不仅如此,受制于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果蔬等农副产品大量成熟的季节,由于缺乏深加工能力,以及受制于上游采购商的采购能力,导致部分产品被迫放弃采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四)链条主体投资经营放缓

受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经济发展处于逐步恢复阶段,同时,部分县域受制于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商贸流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布局速度放缓,对于市场持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县域商贸供应链缺乏最重要的建设主体,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富有成效的商贸供应链运营体系。一方面,表现为县域商贸供应链网络缺失,造成中途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现象产生,供应链运营时效增长,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投建规模缩小,短期内很难满足冷鲜食品等高附加值商品全程冷链流转的需求。

四、山东省县域商贸供应链发展策略

(一)强化商贸龙头企业带动支撑

以区域商贸龙头企业为依托,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工作。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加快布局乡镇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县域,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建设符合当地经济规模和人口消费相适宜的乡镇商贸中心,切实解决县域范围内消费环境差、基础条件不足、消费意愿不强等问题。有效启动农村市场消费,增强县域商贸供应链内生动力。拓展商品化生产资料下行渠道,推动商贸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供应链网点建设,与上游企业寻求新型合作关系,增加商贸供应链产业资源,既要做好商品的分销角色,又要积极挖掘地区优势产业,形成新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县域人口创富增收。大力发展 “互联网+”县域商贸供应链,鼓励县域创新发展电商新模式,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聚焦农村优势产品资源,丰富商贸供应链类型。以乡镇商贸中心建设为契机,完善基层商业网点布局,提升服务能力。

(二)完善农村物流基础网络

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的布局优势,整合现有快递资源,实施 “邮政在乡”、升级 “快递下乡”,构建村镇快递服务网络。强化物流便民服务功能,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完善恒温、冷链仓配设施,提高对村镇门店配送能力,建设镇级物流服务站点,配备必要的恒温冷藏设备,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仓储保障。在村级快递站点设立智能快递柜,打通农村物流的 “最后一公里”,便于工业品通过县域商贸供应链下乡。加强行业政府信息监测,及时发布物流基础设施信息预警,避免投资主体将资源重复投资到产能过剩环节。针对农村冷链流通基础设施亟待提升、缺少县域低温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化滞后等问题,带动县域商贸供应链企业补足短板,针对农村市场点多、面广、比较分散,对物流配送的要求比较高,配送成本也比较高等问题,通过开展共同配送等方式,引导配送企业创新运营方式。

(三)打造新型供应链产业关系

充分发挥订单农业,打造产销一体化商贸流通新形式,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促使商贸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密切联系,形成稳定的商贸经营关系。通过鼓励商贸供应链源头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加强基础设施在生产端的布局,完善商贸供应链的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实施标准化,鼓励链条相关企业共同开发制定团体标准等,推动托盘、周转箱等物流载具循环共用,在物流环节构建无障碍的商品流动渠道。以区域大型批发市场等为载体,根据商品属性,构建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提高供应链整体附加价值。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针对投资主体投资速度放缓等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支持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产地预冷、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县域商贸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不同比例的支持奖励。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在县域范围内培养造就一批精工艺、懂理论、擅操作的专业人才,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强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供应链环节应用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水平。

五、结束语

县域商贸供应链的建设发展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打造内循环的背景下,通过县域商贸供应链建设实施,可以有效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同时增强基层产品对城市的保障供应。供应链的建设实施一定要以商贸流通企业为主体,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搭建全流程的交易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网络布局等量的产生;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各关键节点对于商品流通加工、储藏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毛世英.辩证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J].文化学刊,2021 (08):105-110.

[2] 刘丽娟.基于云仓模式的县域商业集采集配系统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10):38-40+28.

[3] 吴益坤.乡村市场服务中心地网络化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

[4] 殷鑫.我国乳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