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研究

2024-11-28 00:00:00席静文
国际公关 2024年20期

摘要:煤炭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低碳转型可以为 “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持,而绿色金融正是推动这一转型进程的重要财务来源。绿色金融虽然加速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速度,但也存在金融支持产品不足、匹配度低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主动作为,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创新投入等,推动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论述了绿色金融对煤炭产业转型的重要意义,并在明确煤炭产业转型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绿色金融;煤炭产业;转型对策;“双碳”目标

在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背景下,传统煤炭产业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亟须实施转型发展策略。煤炭产业转型涵盖多项议题,如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深入研究其转型问题和转型路径,可以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也可以为相关产业链和相关企业提供协同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动力、指导和支持。此外,煤炭产业转型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转型不仅是煤炭产业达成长久发展目标的关键举措,更是为社会经济提供长久发展的重要支持。探讨并分析煤炭产业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在 “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产业的低碳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从国际层面来说,一方面,据全球能源2021年报告显示,当年全球共排放了363亿吨二氧化碳,其中有153亿吨用于生产煤炭,占总排放量的42%。我国碳排量在2021年达到119亿吨,其中69%源自煤炭利用,耗碳量最高;另一方面,全球已有25个国家及区域明确计划至2030年终止煤炭发电,煤炭消费整体呈下滑趋势。煤炭行业的国际融资支持正逐渐缩减,煤炭开采和发电项目的资金获取成本将日益升高。[1]从国内层面来说,首先,煤炭作为火力发电和支撑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重要能源,其在消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进而污染空气;其次,煤炭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持续且显著,会导致地表下沉、水资源枯竭等问题;再次,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及科技革新,将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挑战;最后,煤炭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煤炭市场供应充裕,竞争态势严峻,煤炭业正向着精细化和高效能迈进,显著提升了行业管理效能、技术创新水平、产品质量及整体市场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煤炭产业亟须通过绿色开采、精准调控和低碳转型来应对国内外减排压力,助力我国达成碳中和和碳达峰的新时期建设目标。[2]

二、绿色金融背景下煤炭产业转型问题

(一)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实现低碳转型面临着庞大的资金需求。要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强化并提升环保措施及资源利用率,庞大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绿色技术、相关设备和环保设施的研究、采购、建设等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时,旧煤矿的处理也离不开资金投入,这无疑极大地加重了煤炭企业的资金压力。但是煤炭产业转型难以快速获得回报,且面临诸多风险;清洁能源项目难以快速获得回报,且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周期等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往往对煤炭产业转型信心不足,大多持观望态度。此外,煤炭产业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主体之一,我国十分依赖煤炭能源,相关企业占据着一定的债务和股票份额,这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绿色转型支持困扰。一些金融机构将传统煤炭产业作为资金供给主体,特别是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煤炭企业。此类供需矛盾阻碍了绿色金融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绿色评估和信息未公开

绿色评估主要是从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量化评估产业转型的环保性能、碳排放降低量和资源利用情况等。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尚未采用统一的评估规则和策略,准则和指标体系存在差异化问题,以致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出现评估意见差异,加大了投资者对绿色转型项目的评估难度,无法准确预测其风险和回报。此外,评估信息还存在追溯问题。绿色转型项目涵盖领域众多,需要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而 “信息壁垒”导致各地难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壁垒”会阻碍绿色金融作用的发挥。在各方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下,投资者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因此,在转型期间,煤炭企业应当公开自身的转型计划、清洁能源使用率、环境治理方案等信息,但部分企业没有公开这些信息,缺乏信息公开意愿,阻碍了投资者对项目情况的全面了解。

(三)技术创新和转型能力不足

第一,技术创新是煤炭产业实现转型目标的关键点。但是,煤炭产业面临着复杂的技术创新问题。以往的煤炭生产模式难以达到环保要求,也不符合碳排放标准,而清洁低碳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和设备要求,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和运营问题;第二,煤炭产业缺乏充足的转型能力。煤炭产业以往的生产方式大多是高碳排放型,相关企业在绿色转型方面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不足;第三,煤炭企业现有的经营和组织形式无法实现灵活、创新的低碳转型目标,仍需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组织内部架构,才能达成绿色转型目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三、绿色金融背景下煤炭产业转型机遇

绿色金融可以有效驱动煤炭产业转型,金融业采用差异化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定价,可以引导煤炭企业由高污染、高耗能发展转为绿色发展模式,还能解决企业的能源排放问题,为煤炭行业奠定转型基础。

(一)助力煤炭产业达成转型目标

要想在能源安全保供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就要为煤炭产业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供给支持。金融业密切结合煤炭转型和煤改电升级改造需求,实施精准化的营销策略,可以助力煤炭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高效利用能源的目标。如2022年1-3月,国家开发银行在能源领域投入了1 090亿元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煤炭等重点产业的转型发展,并向人民银行提交了专项再贷款申请,旨在推动煤炭产业对能源的安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运用,为煤炭资源的绿色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建行也为众多清单客户提供了煤炭与煤电升级支持,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该行已发放相关升级贷款2 600亿元;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农行运用精准直达的人民银行碳减排专项政策,将240亿元碳减排贷款发放给央企客户,为煤炭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持,有效减少了500万吨的碳排量。

(二)为煤炭产业提供多元金融支持

煤炭企业在行业壁垒、投资周期、融资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对企业利润和企业转型发展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而金融机构结合煤炭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融资需求,通过对各项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如债权、股权和资产证券等,可以为煤炭企业提供多元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包括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等项目。如农业银行为促进煤炭产业转型,特推出了多元融资产品,其中包含可再生能源、合同能源管理的补贴确权贷款和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2020年,建行根据风电项目抢装需求,专门组建了风电项目团队,将2.3亿元贷款发放给了相关风电企业;“十四五”期间,兴业银行为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煤炭企业提供了绿色融资支持,近三年时间,共发放了500亿元的绿色债券,[3]这些举措都加速了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进程。

四、绿色金融背景下煤炭产业转型策略

(一)深化“双碳”目标下的金融供给

首先,增强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在煤炭产业的联动效应。为有效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环保愿景,各地需要设计一套全面的金融策略,并精细规划每个阶段的 “双碳”目标实施措施,清晰定义绿色金融在各个阶段的发力点,明确其关键任务及其阶段性目标。同时,也要围绕 “双碳”目标制定相关金融政策,发挥产业政策的驱动作用,增强与其他政策的联动效应,如交易政策和财税政策等;其次,绿色金融应践行 “重实质、轻形式”的支持原则,由单纯关注生态产出,转向全面推动煤炭产业转型。为推动煤炭行业的差异化转型,确保 “双碳”目标的实现,各地应灵活制定并强化金融转型策略,明确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具体导向和支持程度;再次,各地要细分煤炭行业管理机制。一方面,细化产业链管理,按行业高低碳属性分类调控,结合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转型潜力及实际应用情境,制定差异化的低碳转型支援政策,引导市场主动展望并科学认知高碳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不同规模的煤炭企业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机制,以防 “一刀切”。可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以低碳转型引领及产业联动为主,打造示范性效应;为推动中小煤炭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应加大成本支持,如资助低碳技术研发、鼓励绿色生产等,或采用财税优惠政策,驱动棕色行业主动进行转型发展;最后,要为煤炭产业制定差异化的转型指导政策。依据各地区产业的碳排放现状和减排需求,科学设定个性化的减排目标与实施策略。

(二)提升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首先,各地要为煤炭产业转型研发多元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信贷策略,将 “碳排放”指标与信贷关联,实施ESG导向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加大中长期金融支持;证券方面向绿色倾斜,将绿色创新力视为煤炭企业上市的关键评估标准或鼓励因素;强化ESG (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加速煤炭产业的绿色发展进程;设置培育引导基金,为煤炭产业低碳转型提供合理的风险投资等优惠;在保险领域,各地应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强化政企伙伴关系,不断增加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提升其覆盖面,结合煤炭企业的气候风险需求,研发相关新型保险产品。

其次,发挥碳资产的金融功能。对标标准化碳配额质押产品要求,厘清碳资产的融投资体制、路径及权益归属,确定其法理地位;快速研发碳期货产品,并在其间运用时间表和路线图等工具,待碳市场的运营和风险均处于可控范围内时,推出碳金融衍生工具,进而加大市场化减排力度。

再次,健全转型金融架构。各地应制订煤炭产业转型及金融行动方案,明确转型金融的适用范围,确保目标设定科学严谨,转型路径切实可行。同时,结合现有环境信用评估机制,进一步评估煤炭产业转型效益,并根据煤炭清洁利用再贷款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以拓展绿色金融的实践范围。

最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保险与信贷的无缝衔接,构建标准化的 “保险+信贷”金融服务体系,强调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也可以主动寻求国际合作,吸引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煤炭产业转型注资,并提供绿色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支持。[4]

(三)严格监控企业碳排放数据

建立健全的碳排放审计体系,对促进煤炭企业的绿色转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获取真实、准确的企业碳排放数据,确保企业合规运营,各地要动态监测企业的碳排放数据,采用先进的碳排放监控系统,实时追踪并详细记录各项排放数据;实施数据报告和存档机制,确保数据的即时传输和完整备案。同时,也要严格监控和核实企业碳排放的数据。可以安排第三方机构负责审计、验证企业排放数据,避免数据出现失真问题;实施追溯机制,通过追溯数据来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此外,各地还应制定完善的碳排放核查体系。可以成立一支碳排放核查队伍,负责检验煤炭企业排放数据。遇到数据异常,迅速修正并提交报告,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也可以实施碳排放数据透明公开机制。各地可以在网站报告中公开企业碳排放数据,鼓励企业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并将信息共享给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

(四)提升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首先,政府、协会和相关机构应合力支持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共同为其提供培训、研发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在技术层面,绿色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煤炭企业的合作和转让,为其提供现代化的环保技术和经验支持。如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会、设置技术转让平台等,助力煤炭企业顺利达成技术创新和转型目标;其次,政府要发挥政策法规引导作用,提出详细的低碳转型标准,并指导和监管好煤炭企业。政府也可以主动研发和应用清洁技术,减少煤炭企业的技术投入,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转型目标;最后,要让煤炭企业工作者正确认识绿色转型的意义,提升培训力度,弘扬绿色转型精神。此外,政府还可以与金融机构联合,鼓励煤炭企业以创新平台和联盟的形式,与科研机构和相关行业协会等合作,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加快煤炭企业的转型和发展进度。

五、结束语

鉴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特性,煤炭在未来较长时段内将持续作为主导能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结构性改革需求、能源转型导向及碳排放双重约束的宏观背景,深刻影响了煤炭行业的发展。为此,各地应当深化 “双碳”目标下的金融供给,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排放审计制度,借此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保证煤炭产业金融支持,进而确保煤炭产业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 喻旭兰,周颖.绿色信贷政策与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基于减排和发展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07):179-200.

[2] 黄大禹,谢获宝,邹梦婷.通往绿色之路:企业ESG表现与环保投资—基于中国绿色金融创新政策赋能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23(10):92-111.

[3] 陈国进,丁赛杰,赵向琴,等.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融资成本与企业绿色转型:基于央行担保品政策视角[EB/OL].[2024-06-24].http://www.jryj.org.cn/CN/Y2021/V498/I12/75.

[4] 王芳.企业ESG表现与低碳绿色转型:基于金融政策工具支持的效应评估[J].当代财经,2024(01):15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