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索虚拟现实媒介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力三大特性在叙事中的表现,阐明其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革新性影响。揭示在身临其境的创新体验背后,隐私挑战日益突出,需要解决的隐私问题包括:数据泄露可能导致用户信息被不必要地泄露,心理操控可能导致心理伤害,空间隐私的侵犯可能削弱用户自主权等。最后,从技术、伦理和法律的角度深入讨论隐私保护的可能路径,以期为虚拟现实媒介中平衡用户体验和隐私安全的叙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虚拟现实媒介 数据隐私 数字叙事 数字出版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6-0005-10
Virtual Reality Media: A New Narrative Platform and Its Privacy Challenges
Liang Siting Xu Lif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 Exploring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reality media, namely immersiveness, interactivity and imagination, in narrative, and elucidating its revolutionizing impact on traditional narrative approaches.It reveals that privacy challenge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ehind immersive and innovative experiences, and privac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include data leakage that may lead to unnecessary disclosure of user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 that may lead to psychological harm, and violation of spatial privacy that may weaken user autonomy. Finally, possible paths of privacy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in depth from technical, ethical and legal perspectives, with a view to informing narrative practices that balance user experience and privacy security in virtual reality media.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media Data privacy Digital narrative Digital publishing New media
1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已经从科幻小说走入现实生活,成为当今极受关注的传播媒介[1]。2023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规模为251.1 亿美元,到2032年预计将达2448.4亿美元[2]。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虚拟现实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虚拟世界中,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私挑战。
1.1 研究背景
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平台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隐私保护的争议。以社交虚拟现实平台为例,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可以与他人互动、分享个人信息、展示虚拟自我。这些行为使得用户的隐私信息面临更加复杂和深刻的风险。美国元宇宙公司(Meta)是虚拟现实设备的头部生产企业,其头戴式设备自入市以来备受好评,但该公司却屡次被曝出泄露用户数据或数据被黑客入侵窃取的负面新闻。2016年,其虚拟现实设备傲库路思(Oculus Rift)被指在使用过程中会在后台自动搜索用户使用信息并上传到脸书(Facebook,元宇宙公司前身)服务器[3];2021年在公司推出的元宇宙平台未来世界(Horizon Worlds)中,一名女性玩家称自己在虚拟现实游戏中受到性骚扰、猥亵等[4]。
显然,当前大多数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平台的隐私政策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而这往往导致用户难以避免甚至察觉自身隐私权被侵犯。因此,如何有效应对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平台的隐私挑战,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虚拟现实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隐私的概念众说纷纭,狭义的“隐私”包括免受入侵的自由、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和保密(防止不必要的披露或暴露)等[5][6][7];或是从私人或公共两个角度来思考和确定什么是隐私,什么不是隐私,从而划定隐私边界[8]。例如,在私人领域中,个人信仰和感情可被视为隐私,不应被无理侵犯;而在公共领域,个人工作表现和公共活动可能就不属于隐私,可以被公开讨论和评价。广义隐私的含义则并不只是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而是更广泛地涵盖了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包括保护一个人的个性、尊严和自主权[9]。
虚拟现实媒介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等行动催发了人们对自身隐私保护的担忧。亚武兹·坎巴伊(Yavuz Canbay)等人[10]将虚拟现实媒介收集的用户数据类型分为常规个人数据和特殊个人数据。前者包括个人姓名、年龄、住址、财产、教育信息等;后者包括宗教信仰、遗传信息、健康数据等。常规个人数据的保护可以依靠平台定期开展的维护措施,但特殊个人数据需要更高水平的保护措施。安德里亚·加利亚尔多(Andrea Gallardo)等人[11]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大多数访谈对象对在虚拟空间收集数据的行为感到不适或喜忧参半,少数访谈对象对披露匿名身份表示担忧。隐私担忧主要涉及数据处置权、数据本地化存储与云端存储、数据去向不明确、数据许可与禁用、生物识别特征数据滥用等。根据平台设置的隐私条款,隐私保护规定可划分为用户控制、知晓与同意、仅使用和数据保护4项[12]。针对现有技术层面引发的隐私问题,学者们提出数据最小化[13]、利用高斯滤波器[14]和边缘计算[15][16][17]等隐私保护策略。
此外,虚拟现实媒介在提升叙事效果和策略层面的隐私挑战也引起了研究者关注。虚拟现实设备通过传感器来收集和记录有关用户的各项数据,如位置数据、使用情况数据等。虚拟现实眼镜中无需用户授权同意即可访问虚拟现实系统的零许可运动传感器可以收集和处理用户声音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可推断出说话者的性别、身份和语音内容[18]。劳伦·巴克
(Lauren Buck)等人[19]指出在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交互中存在两个被忽视的隐私特征,一是用户如何对待从身体周围和个人空间中获取的数据,二是这个空间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时的安全性。用户的身体数据、个体与空间交互的数据等与数据主体相关的数据都存在隐私泄露和安全问题。戴维·奥布莱恩(David O’ Brien)提出隐私并不仅是个人信息受到侵犯,还包括受到噪音、气味和其他有害干扰等心理侵犯[20]。
总之,虚拟现实媒介在隐私层面对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形成冲击与挑战。学者基于元宇宙概念,在虚拟现实媒介发生性侵犯、暴力等案件的法律规范调整[21][22][23]、伦理道德的“等价原则”[24]“价值敏感”、数字正义[25]等层面阐述虚拟现实媒介在现有法律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隐私挑战。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文献调研发现,迄今很少有学者深入挖掘基于VR媒介叙事的隐私内涵与外延,围绕隐私相关理论对虚拟现实媒介的合规性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和阐述虚拟现实媒介作为一种新型叙事平台的特性及其对个人隐私的挑战,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拟解决的研究问题包括:虚拟现实媒介的叙事特性及其带来的隐私问题是什么,应对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的隐私挑战有哪些维度,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虚拟现实叙事及其隐私问题。
2 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特性
媒介不仅是用以评价叙事文本或题材的维度,更是感受和体验的维度[26]。虚拟现实媒介以用户的叙事参与为主提升用户的感官感知、叙事体验与想象空间。虚拟现实媒介构造的世界模糊了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人、技术、物在其中相遇和互动,并转化和生成叙事,直接、实时的互动使得叙事的“选择-控制”模式表现为双向循环[27]。 与电视电影、社交媒体等媒介的叙事特性不同,虚拟现实媒介的特性突出地表现为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28]。
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虚拟现实是通过计算机仿真作用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使用户在多维度的感知交互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性(immersion)、构想性(imagination)3个重要特性[29]。根据调动感官程度的不同,虚拟现实可以划分为非沉浸式虚拟现实、半沉浸式虚拟现实和完全沉浸式虚拟现实。在完全沉浸式虚拟现实中用户通过可穿戴头显设备(Head-mounted display,HMD)能在虚拟环境中自由移动[30]。此外,肌电模拟、脑机交互等新型技术不断融入虚拟现实媒介[31],持续完善用户的沉浸感、交互体验和想象空间。
虚拟现实媒介的头显设备传感器主要有4类,即惯性测量单元、内向摄像头、外向的摄像头和麦克风。惯性测量单元通过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来测量物体移动的速度和方向及周围的磁场,以实现位置跟踪等功能。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身体移动的速度与方向、定位的精准度等都需要依靠它来完成计算。曼努斯(Manus)公司旗下设计的虚拟现实触觉反馈手套(Prime Ⅱ Haptic)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手势识别,其中每根手指都能被追踪并且可以与虚拟世界的物体进行交互。可穿戴头显设备的内向摄像头收集用户的虹膜特征、瞳孔扩张和凝视数据。外向摄像头捕捉用户的物理环境以跟踪用户与周围空间的互动。麦克风可以捕捉用户的声音和周围环境声,以实现语音命令和用户交流[32] [33]。此外,设备可以利用眼动数据来模拟外围视觉,确保图像清晰且聚焦,降低晕眩症的可能性。
显然,虚拟现实媒介能够全面复制用户的感官[34]。基于手势交互、眼动跟踪等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的叙事交互点能够极大增强用户的交互体验。虚拟化身(Avatar)作为用户在虚拟现实空间中接受与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可以让虚拟现实媒介“隐形”;而用户则可以虚拟化身为中心,根据情景需要切换视角 [35]。实时渲染、高精细度的虚拟现实空间可拓宽用户的想象空间。在叙事场景变换、叙事呈现方式多样化、叙事视角多元化层面,虚拟现实是能让用户沉浸在不同场景的体验媒介[36]。
2.2 “沉浸”特性:进阶的叙事感知
虚拟现实媒介带来的“沉浸”打破传统叙事的物理界限,在感官调动、空间建模、用户参与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在叙事体验中的感知,弱化了用户对外界的感知,由此促使沉浸感的形成。
由于虚拟现实媒介对感官的刺激与引发的联动程度有所不同,用户的具身深度、感知虚拟空间的程度存在差异。用户体验的沉浸程度来源于虚拟现实系统通过支持自然感觉运动事件来模仿物理世界[37]。大脑的情绪处理中心可以在感知同样性质刺激时做出相应反应,因此,虚拟现实媒介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延伸,可以产生一种让大脑信以为真的现实幻觉[38]。从非沉浸式到完全沉浸式的过程,是用户感官从部分调动到全感官调动的过程[39]。在沉浸体验中,多感官入场会增加虚拟空间的封闭感,降低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由此沉浸在虚拟空间中的程度趋深。与以往媒介不同的是,虚拟现实媒介调动用户的触觉参与叙事体验。通过手套、头戴式设备的手柄等感觉反馈设备,用户可以相对真实地感知到虚拟空间中物体的“存在”。虚拟现实媒介在场景还原度、空间建模的贴合度、场景的多模态(图像、音乐、声音等)等层面不断修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以此提升用户的叙事参与感和沉浸感。
2.3 “交互”特性:丰富叙事体验
用户接入虚拟空间的关键在于硬件设备的感觉传输,此中接入不仅包括用户的感官入场,也指用户的情感入场。用户与虚拟对象的交互能用于增强虚拟环境中的存在感,以引起同理心等强烈的情感反应[40]。人们可以通过故事代为体验他人的生活,通过目睹“类似他人”的行为来培养同理心;这种想法在神经心理学中有其基础[41]。由此,虚拟现实媒介可以通过“交互”让用户获得兴奋、激动、恐惧、害怕等情绪,在用户-场景的双向交流中丰富用户的叙事体验。
引入叙事移情来探讨交互与叙事体验的关系,可以分析用户在交互中的获得感与认同感。移情强调认知和理解以及情感认同,即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界限消失,二者融为一体[42]。叙事移情是用户在叙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等产生同理心与认同感。根据用户进入虚拟现实空间的视角不同,移情可以从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来分别讨论。让用户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时,叙事设计者会综合考虑场景设计与叙事文本的贴合,哪些场景点可以作为用户触觉反馈点等。让用户以第三人称进入虚拟世界中,则需要完善故事的整体情节设计,巧妙设计用户跟随角色视角的情节点。如在悬疑类虚拟现实游戏《隐形时间》(The Invisible Hour)中,用户以第三人称视角参与破解杀人案,可以选择跟随不同的故事角色来观测其在杀人案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其中就涉及整盘故事线的串并联,以及每条故事线抽离出来是否能够有独特的视角让用户形成情感认同。
2.4 “想象”特性:弥补叙事留白
虚拟现实媒介的“想象”是美学意义上的叙事特性。通过“沉浸”和“交互”,用户已然在虚拟世界中产生与现实中别无二致的情感。弥补叙事留白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更深层次的行动。
人类的思维并不总是依靠完整的信息来理解感官事件。尽管遇到了不确定性,但仍可以有效解决模棱两可的问题,并对事件构建连贯的解释[43]。在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中,用户对故事隐喻与留白的解读是叙事的重要一环。叙事隐喻联结叙事本体与喻体,可以产生新的涵义,使审美主体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听故事的人把故事经验世界同自己的世界相联系,产生符号象征意义的“所指”,从而超越个体指向普遍意义[44]。叙事的隐喻设计与留白给予了用户解读的余地。虽然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一切行动都是在算法和技术制约下进行,但他们的行动自由度仍然得到了一定保障。这种自由度使用户能够在交互体验中,全面感受到虚拟空间中“物”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来自物体的视觉表现,更来自于用户对物体的操作和互动。更重要的是,这种真实性使用户能够连接现实世界的固有认知,对虚拟世界中的“物”进行想象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现实作为一种媒介,其“想象”特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 身临其境的背后:隐私挑战凸显
虚拟现实媒介给人们带来了虚拟体验感和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但在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中,用户的沉浸感、交互感是建立在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的。这就可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尤其是生物敏感信息)不必要的披露;而想象空间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操纵用户情绪,甚至造成用户的心理创伤,以及用户在私人空间的自主权受到侵犯等[45]。
3.1 数据泄露
数据泄露会发生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共享、存储的各个环节。数据处理的主要风险有敏感推断(sensitive inferences)和数字指纹(digital fingerprinting)识别,即带有用户生物识别特征的数据可能会在数据处理和应用阶段被推断出生活方面如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而虚拟现实跟踪对象指纹识别的数字化[46],会使匿名功能失效。事实上,空间、技术和设备正不同程度地引发数据和隐私保护问题。2019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大学安全研究小组发现火爆全球的虚拟现实社交应用《互动大屏幕》(Bigscreen)中,黑客等攻击者能够监听用户私人对话,远程操纵电脑,还可以使用基于虚拟现实程序运行的新型“中间人攻击”(Man-In-The-Room,MITR),即以“隐身”状态进入用户加密的社交空间,而用户对此无从得知[47]。如此,用户的私人空间遭到侵犯,虚拟空间及外延物理空间受到安全威胁。
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收集用户身体相关的数据[48],如脸部和头部信息、眼部信息、手和肢体信息、用户声音和环境声、生命特征信息、身体位置信息、人体神经活动信息等。在虚拟现实媒介中,眼动跟踪技术虽有助于提升沉浸体验,但用户的情绪、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等不必要披露的信息会就此曝光[49]。黑客对摄像头、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非法攻击会给用户、企业带来隐私泄露的安全隐患。数据传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违背对个人信息保密的承诺披露个人真实信息、盗用数据主体身份为他人利益服务、歪曲个人信息以传播个人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等。算法的不可靠性[50]则容易引起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偏见等不良后果。用户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与空间的各类交互数据可用于分析个人偏好,形成用户画像等[51]。迪瓦恩·马洛尼(Divine Maloney)、菲利普·西科尼克(Philipp Sykownik)等人的研究表明,虚拟现实中的社交虽然使用匿名头像,但用户仍然担心其化身的特征或行为模式会暴露他们在现实中的性别、文化背景、健康状态等个人信息[52][53]。
3.2 心理操纵
心理操纵也称心理侵犯(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指通过欺骗等策略来改变他人行为或看法,操纵形式包括积极强化(赞美、公众认可)、消极强化(以消极状态获取奖励)、间歇性强化(营造恐怖的氛围)、惩罚(威胁、恐吓、羞辱等)、情感依赖等[54]。在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中,交互和想象特性可能会导致发生非侵入性心理操纵(non-invasive 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的现象,如操纵用户信仰和情绪[55]。在交互方面,如果触觉反馈设计突兀,即用户在与虚拟世界的物体进行交互时,设备传递的感觉反应与现实世界相悖,可能会导致用户失去沉浸感,产生恐惧心理。在想象方面,设计者对场景构造的完整度、精细度、贴合度和合规度的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的审美观感。如果虚拟世界的画面失真,或者出现过于残忍血腥的场景,可能会对用户造成心理创伤。
虚拟现实媒介对用户的心理操纵主要是情绪操纵,深层次的如在游戏类奖励-反馈机制中,用户有可能产生成瘾等情感依赖现象。
3.3 空间隐私的侵蚀
空间隐私是个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划分是判定个人在此域中自主权的依据。其中,亲密关系和限制接触/访问是空间隐私的具象化表现。人们通过距离设定、创造隐私空间,从而使置身于社会的个体能够保持独立自主,远离过度接触和审视带来的困扰[56]。在私人空间中,个人可以控制与操作空间所有物,也可以控制自身在空间中的行动。空间隐私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人格权与财产权。
保护空间隐私不只是虚拟现实媒介特有的操作,也是媒介发展皆有的共性。例如,社交媒体朋友圈的可见时间设置、限制访问等就是媒介用户对私人空间自主权的体现。用户通过限制访问与接触以保护自身个人尊严等人格权。在财产权方面,用户可以通过付费形式占有该产品形态,并自主决定是否共享。反观虚拟现实媒介,其对空间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划分并不明确,甚至在技术上难以实现,由此才会发生“虚拟产品偷盗”等指控空间隐私受到侵犯的案件。
虚拟现实媒介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个人信息保护、人格权与财产权保障成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4 隐私保护:技术、伦理与法律的维度
隐私不仅是法律赋予个体的合法权利,也是伦理道德上人权的一部分。而目前隐私保护技术、隐私增强技术主要是在用户体验后的数据保护上发挥作用。
4.1 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为有效保护用户在虚拟现实体验中的合法权益和隐私,学界与业界从不同维度探讨技术对化解隐私问题的效用,提出数据最小化、隐私增强、高斯滤波器、混合身份验证等技术策略。
数据最小化(Data minimization)指将数据保留在实现特定目标或提供特定功能所需范围内,是打造强有力隐私保护程序的关键环节。隐私增强技术(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PETs)是实现数据最小化的技术工具之一,包括加密、差分隐私、联邦学习、合成数据等类型[57]。而高斯滤波器(Gaussian filters)可以模糊虹膜形状使其无法被识别,同时可以保留凝视检测功能[58]。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指在更接近数据生成的位置来处理、分析和存储数据,从而实现快捷甚至近乎实时的分析和响应[59]。边缘计算可以调解用户数据和基于云的服务之间的矛盾,数据在传输到云端前可以有足够机会执行隐私政策[60],有助于降低数据被截获的风险[61]。在身份验证隐私保护层面,基于时间的一次性密码(Time-based one time passwords,TOTP)可用于初始身份验证,随后可使用连续身份验证来防止会话劫持。而一种适应3D用户节点的身份验证方法,即基于填充三维立方体体素范式,允许密码输入通过输入体素数量和其他管理功能进行操作,同时辅以随机化和不定性原则以加强密码安全性[62]。
在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中使用可操纵的3D对象进行频繁身份验证,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和层次细节(Levels of detail,LOD)可以有效创建安全可靠的环境[63]。
4.2 现有法律规定及其应用
现有法律规定主要聚焦数据隐私保护层面,对虚拟现实媒介涉及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共享、跨境交流等事项进行严格规范。但在心理伤害、实际伤害行为认定、有害结果性质判定[64]、管辖权位置界定与执法强度等方面很少有适用于虚拟现实媒介的法律监管规范[65][66]。
个人敏感数据会披露个人信息,因而关乎个体非意愿公开的隐私。随着技术对个人信息的渗入与控制不断加强,各国纷纷出台收集、处理、存储个人敏感数据的法律规定,但至今未权威定论,对隐私保护的宽松程度也不相同。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高度重视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交易,条款的约束性高于以往数据保护条例。美国各州先后出台相关隐私数据保护法案,联邦层面虽发布了综合性隐私保护法《美国数据隐私和保护法案》(American Data Privacy and Protection Act)及《美国隐私权法案》(The American Privacy Rights Act),但至今尚未正式出台和生效。
此外,虚拟现实空间中用户受到的心理伤害,在现有法律规定中难以界定其罪罚。传统刑法保护个人免受在物理接触或暴力等有形元素中的人身伤害,无法适用于虚拟现实空间中的非身体接触犯罪。虚拟现实用户遍布全球,不同地区的隐私法规不同,给虚拟现实相关的隐私保护带来了挑战。其中,确定管辖权的关键要素是当事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和犯罪发生的现实地方,但虚拟现实空间中的位置并不等同于物理空间中的位置[67]。虚拟现实媒介的虚拟空间模糊了现有法律关于物理空间地域管辖权的归属界限,对确认侵权行为的法律地域适用带来较大困扰。
4.3 现有伦理准则及其应用
随着虚拟现实在教育、娱乐、医疗和商业等领域的应用,虚拟现实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虚拟现实的潜在伦理影响涵盖生理和认知的影响、行为等[68]。
在早期,技术公司会公开其技术代码,为第三方和其他群体提供介入虚拟空间和数据操作的可能性。然而,随着虚拟现实媒介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持续深化发展,数据收集、存储和传输变得越来越隐蔽。针对虚拟现实和社交网络结合产生的隐私问题,费赫拉·奥布罗查南(Fiachra O’ Brolcháin)等人探讨其中的关联隐私、信息隐私、身体隐私[69]。关联隐私会因为相关隐私管理条款的模糊形成歧视与偏见、监控泛滥和个体隐私自主权降低等问题。如可穿戴头显设备的传感器会记录用户对刺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可以用于分析用户,用户可由此被定位和收到个性化推荐,即属于关联隐私问题[70]。许多用户对虚拟现实平台可能带来的隐私问题并没有充分认识,这使得他们在使用时可能无法做出最佳的保护自己隐私的决定。因此,个体隐私的自主权存在不平衡。信息隐私在定位与追踪问题上较为突出,体现在信息的私人属性与公共属性存在模糊、可追踪信息的规定不明确、自主选择定位与追踪的权利缺失等方面。因此,如何找到保护隐私和提供便利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重要挑战。
伦理准则在这方面的界定和解决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收集和使用的透明性。虚拟现实平台要有明确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用户应该被明确告知其数据将如何被收集和使用,包括身体动作、眼球运动、行为模式等。二是数据最小化原则。虚拟现实平台应尽可能减少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如只收集完成服务所必需的数据。三是用户控制权。即用户应有权控制他们的个人信息,包括查看、修改和删除数据。此外,用户应有权确认其数据是否被用于商业目的如广告推荐等。四是数据安全。虚拟现实平台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不被未经授权地访问、使用或泄露。
5 结论与展望
虚拟现实媒介发展至今,在感官感知、感觉体验、叙事空间层面延伸了数字叙事的内涵和外延。虚拟现实技术与硬件设备的进步虽然带来了全新的、身临其境的体验,但其背后数据泄露、心理操纵、空间隐私侵蚀等隐私问题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对此,本文围绕技术手段、伦理考量、法律规定三个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媒介的隐私保护路径。
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拓展。一是探讨在虚拟空间中如何定义和保护私人空间,以及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促进公共对话和社区建设。二是可以关注新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技术和工具,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叙事体验和用户心理。三是可以深入探讨虚拟现实叙事体验如何改变用户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这些研究方向都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以全面理解和应对虚拟现实叙事带来的隐私挑战。
注 释
[1] 徐丽芳,田峥峥,何倩.虚拟现实媒介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2022,30(6):77-89
[2][31] 艾瑞咨询. 2024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R/OL]. [2024-03-21]. https://www.idigital.com.cn/report/4326?type=0
[3][47] VR陀螺. 对隐私安全后知后觉的VR产业,正将用户拖入“黑客帝国”时代[EB/OL]. [2020-07-30].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750019.html
[4] 南方都市报. 未成年少女称在元宇宙被“轮奸”,英国受理虚拟世界犯罪首案[EB/OL]. [2024-01-08]. https://new.qq.com/rain/a/20240108A070U100
[5] Warren S, Brandeis L. The right to privacy[M].Killing the Messenger: 100 Years of Media Critic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193
[6] Nissenbaum H. Toward an approach to privacy in public: Challen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Ethics & Behavior, 1997, 7(3): 207-219
[7][10] Canbay Y, Utku A, Canbay P. Privacy concerns and measures in metaverse: A review[C]//2022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ISCTURKEY) . IEEE, 2022: 80-85
[8][11][12] Gallardo A, Choy C, Juneja J, et al. Speculative privacy concerns about AR glasses data collection[J]. Proceedings on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2023(4):416-435
[9][45] Solove D J. Conceptualizing privacy[J].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2, 90:1087-1155
[13][48][57] The Future of privacy forum. Risk Framework for Body-Related Data in Immersive Technologies[EB/OL]. [2023-12-12].https://fpf.org/wp-content/uploads/2023/12/FPF-Risk-Framework-for-Body-Related-Data-FINAL-Digital.pdf
[14][58] John B, Koppal S, Jain E. EyeVEIL: degrading iris authentication in eye tracking headsets[C]//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CM Symposium on Eye Tracking Research & Applications,2019:1-5
[15][59][61] Intel. 什么是边缘计算?[EB/OL]. [2024-01-10]. https://www.intel.cn/content/www/cn/zh/edge-computing/what-is-edge-computing.html
[16] Gedeon J, Brandherm F, Egert R, et al. What the fog? edge computing revisited: Promise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IEEE Access, 2019(7):152847-152878
[17][60] Lu R, Heung K, Lashkari A H, et al. A lightweight privacy-preserving data aggregation scheme for fog computing-enhanced IoT[J]. IEEE Access, 2017(5): 3302-3312
[18] Shi C, Xu X, Zhang T, et al. Face-Mic: inferring live speech and speaker identity via subtle facial dynamics captured by AR/VR motion sensors[C]//Proceedings of the 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2021: 478-490
[19][51] Buck L E, Bodenheimer B. Privacy and personal space: Addressing interactions and interaction data as a privacy concern[C]//2021 IEEE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and 3D User Interfaces Abstracts and Workshops (VRW). IEEE, 2021: 399-400
[20] David M. O’Brien. Privacy, Law, and Public Policy[M]. New York: Praeger Special Studies, 1979:13-14
[21][65] Dremliuga R, Dremliuga O, Iakovenko A. Virtual reality: general issues of legal regul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Law, 2020, 13: 75
[22][38][66] George A S. Virtual Violence: Legal and Psychological Ramifications of Sexual Assault in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s[J]. Partners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Journal, 2024, 2(1): 96-114
[23][64] Hansen J. Virtual indecent assault: Time for the criminal law to enter the realm of virtual reality[J].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Law Review, 2019, 50(1): 57-76
[24][55] López B R. Ethics of Virtual Reality[M]//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4: 109-127
[25][70] 闫炜炜.歧视与隐私:虚拟现实技术潜在的数字正义风险探析[J].科技传播,2023,15(15):79-81+86
[26][27] 陈霖,何青颖.数字叙事:想象世界的方式[J].探索与争鸣,2024(9):157-165+180
[28] Burdea G C, Coiffet P.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M]. John Wiley & Sons, 2024:3
[29] 徐丽芳,陈铭,赵雨婷. 数字出版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2:91-92
[30][39] Vista. An Introduction to Immersive Technologies[EB/OL].[2024-01-01].https://www.vistaequitypartners.com/insights/an-introduction-to-immersive-technologies
[32] The Future of privacy forum. Understanding Extended Reality Technology& Data Flows [EB/OL]. [2022-10-31].https://fpf.org/wp-content/uploads/2022/10/XR-Infographic-Screen-reader-friendly-version.pdf
[33] The Future of privacy forum. Understanding Extended Reality Technology& Data Flows: XR Functions [EB/OL]. [2023-06-20].https://fpf.org/blog/understanding-extended-reality-technology-data-flows-xr-functions
[34][35] 方卿,涂琪瑾,丁靖佳.虚拟现实媒介及其叙事形式分析[J].出版广角,2023(7):4-10
[36] Nash K. Virtual reality witness: exploring the ethics of mediated presence[J]. 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 2018, 12(2): 119-131
[37] Sun W, Banakou D, Świdrak J, et al. Multisensory experiences of affective touch in virtual reality enhance engagement, body ownership, pleasantness, and arousal modulation[J]. Virtual Reality, 2024 (28):1-16
[40][41] Hadjipanayi C, Christofi M, Banakou D, et al. Cultivating empathy through narratives in virtual reality: a review[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24(28): 1-13
[42]蒋花,张勇.叙事移情理论[C]//认知诗学第3辑.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8:10
[43][54] Handwiki. 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EB/OL]. [2022-10-28]. https://encyclopedia.pub/entry/31801
[44] 付军龙.叙事语言中的隐喻[J].学术交流,2007(8):129-132
[46] The Future of privacy forum. Understanding extended reality technology& data flows:privacy and data protection risk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EB/OL]. [2022-11-17].https://fpf.org/blog/understanding-extended-reality-technology-data-flows-privacy-and-data-protection-risks-and-mitigation-strategies
[49] Ravi B. Privacy issues in virtual reality: eye tracking technology[EB/OL]. [2017-10-11]. https://news.bloomberglaw.com/us-law-week/privacy-issues-in-virtual-reality-eye-tracking-technology-1
[50] 王中贝.数字孪生技术道德化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61
[52] Maloney D, Zamanifard S, Freeman G. Anonymity vs. familiarity: Self-disclosure and privacy in social virtual reality[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CM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2020: 1-9
[53]Sykownik P, Maloney D, Freeman G, et al. Something personal from the metaverse: goals, topic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f self-disclosure in commercial social VR[C]//Proceedings of the 2022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2022: 1-17
[56] 张旭,王金柱.隐私的空间现象学[J].江淮论坛,2024,(04):128-134
[62] Fournier R, Freeling B, Gervilla M, et al. VR authentication through 3D key block building[C]//2023 IEEE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and 3D User Interfaces Abstracts and Workshops (VRW). IEEE, 2023: 937-938
[63] Alismail A, Altulaihan E, Rahman M M H, et al.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cybersecurity threats of virtual reality (vr) and augmented reality (ar)[J]. Data Intelligence and Cognitive Informatics: Proceedings of ICDICI ,2022: 761-774
[67] 沈国华,魏联宇,谢明博.基于感知(皮肤电反应:GSR)智能的影视观众心理研究方法与路径初探[J].文艺争鸣,2023(2):201-208
[68] Kenwright B. Virtual reality: ethical challenges and dangers [opinion][J]. 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 2018, 37(4): 20-25
[69] O’Brolcháin F, Jacquemard T, Monaghan D, et al. The convergence of virtual reality and social networks: threats to privacy and autonomy[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6(22): 1-29
(收稿日期:2024-09-24;修回日期: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