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先梳理新时代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队伍建设现状与诉求;借鉴数字时代教师TPACK知识能力框架,提出编辑的“能力-素养”模型,包括一个核心、三维关键知识能力及若干素养的层次结构;最后探究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编辑队伍建设三条路径:系统设计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智能化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创新编辑培训模式、破解工学矛盾等。
[关键词] 编辑队伍建设 能力-素养模型 数字化转型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6-0050-09
Construction of Editorial Team in New Era:Ability Literacy and Development Path
Zhang Guangqiong Hu Xiaozhong Jiang Shengq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man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ditorial team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publishing in the new era. According to the TPACK knowledge and ability framework of teachers in the digital age, an ability-literacy model for the editor is further proposed, which includes a core, three-dimensional key knowledge ability, and sever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of literacy.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editorial team that adapts to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shing was explored. It involves in systematically designing training course resources,building an intelligent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tform, enriching training modes for editors and solving their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k and training, etc.
[Key words] Editorial team construction Ability-literacy mode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ath
1 引 言
出版是典型的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具有很高要求。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了出版业从“铅与火”的时代向“光与电”的数字时代变迁,传统出版的业务流程面临重组、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用户生成内容(U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新的内容生产方式改变了出版机构在社会知识生产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出版者及出版业的核心价值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出版实践活动的主体,编辑队伍及其能力素养建设问题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此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推进“产业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1]。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队伍。为达成新时代编辑队伍建设的目标,需要明确:现有的编辑队伍建设现状和诉求如何?编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何?如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队伍?
聚焦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编辑队伍的发展需求与建设状况,梳理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队伍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归纳现阶段编辑队伍培养体系的建设状况;其次,借鉴数字时代教师TPACK知识能力框架,提出编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模型及框架,包括一个核心、三维关键知识能力、若干素养的层次结构;最后,探究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高素质专业化编辑队伍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编辑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2 新时代对编辑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及编辑队伍建设现状
2.1 增强本领、提高站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出版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增强本领能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简称“四力”)[2]。编辑队伍建设应以“四力”为基本功,树立服务出版强国、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意识,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同时提升与出版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各项素养和关键能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出版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不断强化,对编辑的政治素养和宏观政策理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大命题,《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出版业要进一步增强“应对防范出版领域意识形态风险能力”,这些都为新时代编辑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出版、政治家办出版的基本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2.2 顺应时代、面向未来,提升数字化能力素养
未来已来,当出版人还在思考用户生成内容生产模式对专业生成内容(PGC)生产模式造成怎样的冲击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经到来了[3]。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兴起,出版机构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版编辑无法适应新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编辑的能力培养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首先,新的工具和技术需要编辑不断学习和适应以保持竞争力,若缺乏及时的培训和资源支持,可能会使编辑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其次,新技术使得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便掌握和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自己的产品内容。第三,数字时代需要编辑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编辑应具备一定的数字工具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技术工具实现出版内容的数字化编辑、校对和发布等。然而,目前编辑队伍培训多关注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编辑难以有效地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数字编辑、融合出版、网络出版等出版的新技术、新形态对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编辑队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关于编辑队伍培养和继续教育,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2008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2010年)等。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简称《规定》),明确提出编辑要参加继续教育且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4]。这些制度和规定构成我国当前编辑继续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并逐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5]。
继续教育是编辑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目的是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知识更新、技能拓展等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保障,促进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的职业胜任力。出版业的新政策、新技术、新需求对从业者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对从业编辑知识更新、新技能掌握、综合素养提升等的需求非常明显。目前,已有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一般由地方出版局、行业协会、高校等组织,多采用线下集中培训模式,学习内容更新较慢,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平台的诞生与普及,为从业编辑提供了线上视频课程培训方式,代表性的如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中国编辑学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网络远程培训”等。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编辑业务多元化,单纯的教学培训、网络培训等难以满足编辑培养规模化和个性化业务学习,以及理论与实践应用相融合的学习需求。
3 新时代编辑的“能力-素养”模型及内涵
编辑的素养与能力是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21世纪以来,8bfcfcdbc05d1c66c52da70a6c38d8b465240caa7cd918324bd4aaff91650172学者们针对编辑的职业能力、素养等展开研究,形成了编辑“能力-素养”理论的基本框架[6][7]。
3.1 编辑“能力-素养”理论框架
编辑“能力-素养”理论框架的建构基础之一是胜任力特征模型。胜任力特征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具代表性的如“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8]。于洪飞依据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胜任力模型和冰山模型理论构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能力模型,包括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9]。吴红岩等人探讨了图书编辑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编辑策划、关注客户需求、市场意识、成就动机和问题敏感[10]。此外,相关学者采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图书、期刊等编辑的胜任力特征研究,如表1所示。其研究成果散落于对不同类型编辑的部分素养和能力培养层面,而对于数字时代如何促进出版数字化转型需要的“能力-素养”缺乏有效探讨,没有构建适当的编辑胜任力模型。
教育部从2010年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经过10多年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职后培养体系。特别是组织专家队伍研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课程标准及评价标准,搭建了教师智能研修培训平台[11]。其中,教师TPACK知识能力框架包含技术(T)、教学法(P)和专业知识(CK)等核心要素,及其融合形成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等,成为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能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12]。这为高素质专业化编辑队伍的知识能力体系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3.2 新时代编辑的“能力-素养”模型
借鉴数字时代的教师TPACK知识能力框架及《规定》内涵,高素质专业化编辑核心能力-素养框架可定义为一个核心目标、三个维度关键知识能力、若干素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一个核心是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三个关键知识能力维度包括数字技术能力(T)、岗位技能(P)、专业知识(K),以及由T、P、K交叉形成的TP(技术与岗位技能融合)、TK(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PK(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融合)、TPK(技术、岗位技能与专业知识等融合)等编辑综合应用能力。
数字技术能力。 数字技术能力是数字技术与出版编辑融合应用的综合能力,包括使用数字编辑软件、内容管理系统、在线协作工具等能力,对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基本理解及多媒体编辑能力,社交媒体管理技能,文献资源的检索、查询等能力,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等。
岗位技能。岗位技能包括政治思想的把握能力、选题的策划能力、文字的编辑能力、写作能力、出版策划能力、社交能力等。岗位技能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贴合新时代发展需要,以应对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指在作品从初稿到最终出版物的整个过程中贡献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版权法律、出版合同、ISBN等知识体系,以及文学素养、内容策划、出版行业知识等。此外,编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市场调研、稿件选择、封面设计、市场推广等。
与三个维度关键知识能力及其整合应用综合能力相对应,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包括价值观念、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业务素养、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等。其中,价值观念包括编辑的思想观、认识观、责任担当等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素养[29];政治素养、业务素养、信息素养、专业素养是胜任岗位基本要求的素养;学习素养包括终身学习、工匠精神等可持续职业发展的素养。这些能力和素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所需的综合能力。
4 编辑队伍建设的局限及发展路径
对照以上提出的新时代编辑队伍“能力-素养”模型,当前编辑队伍建设模式和内容存在较大局限,需要按照适应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拓展其发展路径。
4.1 当前编辑队伍建设存在的局限
《规定》实施后,以职后继续教育培训为主要抓手的编辑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了培训平台,开发了培训课程,涉及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业务素养等多个层面[30]。但是,在课程内容策划、培训资源建设、平台环境和工具以及培训模式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是资源结构性失衡,素养与能力相关联的综合类课程不够。从授课内容类型看,已有课程集中在政治素养类、价值理念类、专业素养类和业务素养类,侧重于出版政策法规、编辑业务知识、出版伦理、学术诚信、职业道德、编校技能及质量控制等知识,技术类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少有涉猎。以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为例,基本上构建了覆盖《规定》需求的网络课程体系。但是,已有的培训内容体系对文化素养、组织能力、营销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课程资源建设稍显不足,特别是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典型应用类培训资源,如融合媒体、网络出版和即时印刷等新技术、新方法等建议不够,不利于高层次专业化编辑人才培养。
二是培训平台支撑度不强,项目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和适应性不足。从培训平台支撑的培训对象来看,人员分布比较广泛,涉及出版单位的编校工作人员、专业院校教师及研究人员,以及图书销售企业的相关人员等。提供的培训项目及其内容主要面向编辑队伍的政治素养、价值理念、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等培养的普适需求,不能满足编辑岗位技能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培训效果难以保障。例如,学术期刊与新闻编辑一起参加的培训,对岗位关联的技能提升难以产生较好效果。
尽管平台提供的职后培训课程广泛覆盖业务能力培训类、技术管理类、行业规范类和政策解读类等,但编辑在实际学习中感受到的培训内容与职业实践需求尚有距离。编辑培训多以专题培训、编校业务知识的视频讲授为主,数字出版导向、数字技术出版融合应用、数字版权、知识产权管理等新内容及融合应用内容涉及不多,难以满足数字时代编辑队伍的差异性需求。此外,要有效利用学习共同体开展培训研讨、学习反思等活动,通过深度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尚需要对平台的支撑能力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三是与一线编辑岗位实践密切融合的培训模式有待拓展。编辑职后培训多以地方新闻出版局、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培训中心)以及相关学会、协会组织的学时培训为主。从授课形式看,职后培训课程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互动较少,导致学员参与度较低,缺乏反思、操作实践等高阶能力培养。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依赖于学员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没有面对面交流的临场感,影响培训效果。考试或撰写培训总结等考查方式虽能牵引学员的认知态度和学习投入,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培训知识易遗忘,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的局限。与岗位实际需求密切结合的问题导向式、项目驱动式等培训模式缺失。
4.2 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编辑队伍建设路径
编辑培训是提升编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编辑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从整体上看,当前编辑培训不能完全满足编辑需求,不能顺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突出表现为:培训内容缺乏系统设计,培训平台缺乏智能化和适应性,培训过程注重知识灌输,技能培养不足等。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培育应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中心,设计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建设智能化继续教育平台,创新编辑培训模式等。
聚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需求,系统设计培训课程资源。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队伍建设提出高要求。编辑培训既要坚持政治思想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获取,还要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与编辑的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聚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系统设计编辑培训的课程资源,包括政治业务培训类、专业知识类、数字素养类等课程,以及信息技术与编辑岗位技能融合创新的课程资源。首先,加强编辑政治业务培训资源建设。抓好理论武装,使编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引导编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融入编辑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培训资源特别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课程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提高编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克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再次,加强编辑的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建设。要主动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提升编辑的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后,创新研发综合性、融合型培训课程资源。信息技术与岗位技能融合的课程资源应与行业最新趋势和需求保持同步,涵盖数字教材、知识图谱、数字营销、数字版权等内容,服务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打造智能化的编辑培训平台,支撑编辑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培养。智能化的编辑培训平台为编辑培训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满足编辑的专业发展需求,包括智能学习系统、课程资源库、虚拟学习社区、智能评价与服务支持系统等。平台建设应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具有较好的用户满意度。首先,整合优质的培训课程资源,应涵盖编辑专业知识、技能和数字技术应用等,应有严格质量把控制度,确保准确、权威、实用。其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学习系统,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推荐、智能辅导和答疑解惑等服务,并通过智能评价与服务支持系统,及时反馈学员学习状态及效果。第三,构建虚拟学习社区,为学员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学员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在线讨论、分享培训经验,与编辑同行进行互动,促进深度学习。通过智能评价系统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建立证书或认证体系,为学员提供学分认定。第四,利用智能化培训平台,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有机结合的混合培训。例如定期举办线上专家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编辑传播出版行业的新趋势和发展热点,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成果,开阔编辑人员的学术视野;线下出版单位组织深度研讨或实践训练,进一步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岗位技能。第五,平台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培训,满足编辑个性化需求。例如,结合编辑个人特征,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包括计划制订、课程选择、项目活动设计及学习路径适应性规划等。根据编辑人员的需求和学习进度,以及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平台建立专家指导、实践共同体研讨等沟通渠道,实现个性化指导,提升编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最后,建立平台应用的培训机构联动机制,差异化发展并形成协同效应。例如,通过在线培训平台的互通互联,共享课件、视频、实践项目等课程资源,开展规模化培训,实现学分互认。
创新编辑培训模式,多渠道提升编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规定》鼓励编辑培训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网络培训有效方式,统筹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支持编辑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提升。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职业发展已经成为新范式,并逐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以“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为例,在线研修、混合教研、教师实践共同体等七种实践形态深入实践一线,体现了教师发展规模化学习范式的数字转型[31][32]。摩根·迈克尔(Morgan Mccall)等认为,70%的学习成效源于工作实践,20%是非正式学习,只有10%关联正式学习[33]。工学矛盾决定了编辑培训应遵循编辑的学习规律,更关注非正式学习和实践工作。在线培训平台让编辑队伍建设拥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范式,如基于平台资源的自主式学习、基于协作互动的混合式培训和基于工作场景的嵌入式培训。
(1)基于平台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编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业务素养提升。适切的培训资源包括核心专业课程、拓展资源、精选案例等。学习资源形态包括微视频、网络课程等样态;学习活动场景包括虚拟学习社区、基于视频的交互学习、实训项目等拓展性资源;内容组织形式通常采用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组织方式等。培训平台根据编辑个性特征和在线学习数据的记录与利用,推荐个性化资源并提供精准化服务支撑。基于平台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适用于以视频资源为主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以演示为主的实践性知识学习,其专业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多取决于编辑的学习自律性和投入度。
(2)基于协作互助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该模式将培训场景从自主学习的在线环境延伸至群体协作的工作实践场景中,依赖于编辑之间的人际关系,通过师徒制、同伴互助制、实践共同体共享等开展培训,核心是采用群智策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专业知识和关键能力共同提升。例如,基于在线协作培训平台建立名师工作室,可开展协作互助学习、实践、研讨与反思等,萃取最佳实践案例,并向同伴推广实践经验,推动优质案例的共建共享,共同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等。
(3)基于工作场景的嵌入式培训模式。编辑的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是在无数次的选题策划、编校活动、实践应用等工作场景中积累的。从新手到专家,编辑需要在工作场景中通过观察学习、实践应用、实践知识提炼、理论知识升华等过程提升职业核心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发展职业关键能力。实践工作场景涵盖从培训过程到实践操作、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经验获得到实践知识萃取和理论知识升华等阶段,需要数字化技术提供服务支撑和评估支持。如典型案例研习、专题研讨活动、典型案例创建等。该培训模式遵循编辑的学习规律,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做中学”“学中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编辑专业素养和关键能力。
5 结 语
作为社会文化的“把关人”和知识的共同创造者,编辑及其业务工作向来被视为“幕后英雄”“为他人做嫁衣”,其社会价值和时代贡献常常为行业外人士所忽视。站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决定》指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此,聚焦国家、社会、行业发展需要,锚定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努力提升数字技术能力、岗位技能、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复合能力,培养价值观念、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业务素养、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于一体的综合素养,健全新时代编辑队伍培养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要义。论文由此提出一个核心、三维关键知识能力、若干素养的层次结构的编辑“能力-素养”模型,探究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高素质专业化编辑队伍建设路径,以期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注 释
[1]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2-10-24].https://www.nppa.gov.cn/nppa/_upload/files/2021/12/76aed0b1a2a60056.pdf
[2]张靖雨.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及其必要性[J].科技传播,2020(5):37-38,134
[3]张立科,赖青.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主题教育的思想引领和实践启迪[J].中国编辑,2023(8):9-15
[4]夏国强,赵玉山.新形势下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J].中国编辑,2021(1):86-91
[5]陈汉轮,毛红霞.我国编辑继续教育政策演变、突破与建议[J].中国出版,2022(6):51-54
[6][10]王友富.论数字时代编辑的专业素养:从《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研究》的出版谈起[J].出版科学,2008(6):54-56
[7]吴红岩,李文东,谢义忠,等.图书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6(1):17-19
[8]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4):586-595
[9]于洪飞.科技期刊学的编辑能力理论[J].编辑学报,2011,23(3):194-197
[1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OL].[2024-01-1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3970.htm
[1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5-10
[13]仲卫功,黎雪.编辑素质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J].编辑学报,2002(4):301-302
[14]张之晔,张品纯,李伟.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又红又专[J].编辑学报,2021,33(3):237-241
[15]卢俊,张永美.编辑的本质:从手工业到智能时代编辑能力的迭代[J].编辑之友,2019(11):80-87
[16]徐诗荣.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能力的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1(2):29-31
[17][29][30]王友富.新时代编辑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初探[J].中国编辑,2023(6):55-59
[18]栾学东,赵玉山.论融媒时代编辑素养的提升[J].中国编辑,2019(8):53-56
[19]张琴,付一静.自媒体时代编辑的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编辑,2018(3):46-50
[20]帅群,曹耐.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长核心素养质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2):212-219
[21]李海峰.论外语图书编辑核心素养之养成[J].出版广角,2021(3):55-57
[22]施清波.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探析[J].中国编辑,2019(4):48-50
[23]孟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据新闻编辑能力重构[J].编辑之友,2017(12):74-78
[24]严学军.编辑能力刍议[J].出版科学,2017,25(2):47-51
[25]陈石平,陈雯兰.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科技期刊编辑能力评价模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08-211
[26]于洪飞.科技期刊学的编辑能力理论[J].编辑学报,2011,23(3):194-197
[27]黄雅意,黄锋,辛亮.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核心素养的自我修炼[J].编辑学报,2023,35(5):584-586
[28]戴杰,赵跃峰,杨海挺,等.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J].科技与出版,2018(10):25-30
[31]冯晓英,何春,宋佳欣,等.“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规律与原则: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系统性文献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6):37-51
[32]祝智庭,林梓柔,魏非,闫寒冰.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平台化、生态化、实践化[J].中国电化教育,
2023(1):8-15
[33]McCall M W,Lombardo M M,Morrison A M. The Lessons of Experience:How Successful Executives Develop on the Job[M].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8:98-104
(收稿日期:2024-05-28;修回日期: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