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方法探赜

2024-11-27 00:00李文勇
邓小平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发挥历史主动是邓小平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邓小平善于以遵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顺应历史大势,根据时代潮流谋划发展;把握历史现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历史必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他以尊重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满足人民利益,凝聚历史主动的道义力量;激发人民自觉,汇聚历史主动的实践力量;投身人民事业,增聚历史主动的个体力量。他以开展历史实践赢得历史主动:保持斗争意识,清醒把握潜藏的历史风险;敢于斗争,勇于争取伟大的历史胜利;善于斗争,积极推动历史进步。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方法契合了创造历史的客观要求,彰显出积极有为的主体自觉和实践自觉。

〔关键词〕邓小平;历史主动;历史规律;历史主体;历史实践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5-0045-12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胸怀天下经验研究”(22ZDA014)

〔作者〕李文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 250100

历史主动是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基础上体现出来的洞察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气质和实践品格。①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品质。它既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历史和创造历史的精神,又是运用历史规律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②,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种种艰难险阻,信心百倍书写着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增强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坚定了我们党的历史自觉。习近平在2022 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① 发挥历史主动是邓小平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邓小平光辉、战斗、伟大的一生,始终“为争取战略主动”②而积极作为,善于以遵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以尊重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以坚持实践自觉赢得历史主动,以循道、聚力、斗争的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探赜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方法,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掌握历史主动、赢得历史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循道:以遵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

历史是人的历史,决定了历史规律绝非来自上帝或先知的神谕、意志与精神之类的东西,而是隐藏在人们历史实践活动进程中的必然性。由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历史性、现实性与具体性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规律不会以完整的逻辑体系展现出来,而是通过历史发展大势、历史现实条件与历史前途命运等来表现自身。只有自觉遵循和科学把握历史规律,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始终沿着历史正确方向行进,进而掌握历史主动。以遵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是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合规律性表现。

(一)顺应历史大势,根据时代潮流谋划发展

历史大势作为历史规律的时间演绎逻辑,从根本上标识了历史进步的前进方向与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发挥历史主动首要的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否则将面临被历史抛弃的厄运。

邓小平积极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③,以争取历史主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变化,批判“左”的错误思想,敏锐洞察到新的时代特征,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全新阐释:“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④ 这意味着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共存”的历史事实不再看作是彼此展开生死博弈的状态,而是和平共存、比拼发展的未来常态。

尽管对时代主题的把握之于邓小平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具有奠基性意义,但邓小平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去国外访问时受到的强烈震撼无疑为他作出这一历史性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 年6 月,邓小平在听取谷牧一行出访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汇报时,就震惊于中国与西方现代化相比的落后程度竟是如此之大。当他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工厂及其自动化设备生产情况、观看君津钢铁厂车间控制中心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轧制钢板时,更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感到惊讶,以至于他在谈及乘坐日本东京新干线超特快列车的观感时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① 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再来看国内的现状,邓小平充分意识到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他深刻认识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势下,闭关自守只会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②。这种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使得邓小平更加迫切地要求中国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战略机遇,即通过改革来摆脱落后、实现富强,通过对外开放来摆脱危机、赢得转机。从根本上来说,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新主题本质的深刻揭示与准确分析,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提供了科学思想引航,使中华民族以主动昂然的精神面貌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二)把握历史现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尽管历史规律在纵向时间维度上普遍规定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在横向空间维度上会因为实践主体的不同而表现为与特定历史现实条件相契合的形式和内容。发挥历史主动只有自觉立足现实国情,才能充分激发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历史发展进步。

邓小平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一直反复强调,答案从“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③,必须独立思考,坚持独立自主。邓小平话语的背后绝非让我们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而是要我们打破对本本的迷信和盲从,从“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精神窠臼及封闭僵化的思想枷锁中解脱出来,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他看来,“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①,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②的思想传统,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之道。不以“死的本本”剪裁“活的现实”,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邓小平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理论自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深刻领悟,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响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的伟大号召。这是邓小平冲破本本束缚和封闭僵化的教条主义思维而得出的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他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历史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探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历史主动性。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结合中国国情,既要看到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也要注意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制定现代化目标和战略步骤。基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清醒认识,邓小平认为,如果中国要在20 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不能以当时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标准为遵循,应该“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④。邓小平从承载中国传统社会理想追求的“小康”概念中得到启发,强调“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⑤。这一重大命题深刻体现了邓小平通过根植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立足社会现实条件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自觉,赋予和建构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的普遍性展开过程中获得了具体化的自我本质规定,从而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性,这是邓小平以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鲜活证明。

(三)坚信历史必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虽然发挥历史主动表征了实践主体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意志行为自觉,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将会使这个过程充满荆棘,最终结果也会有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焕发历史主动精神,为战胜挑战、克服困难,明确前进方向注入精神动力。

邓小平16 岁就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受王若飞、赵世炎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的影响,早早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不渝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使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他们崇拜与迷恋西方,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严重丧失。邓小平从多个方面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和驳斥。一是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批判。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占据着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真理制高点。二是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弊病进行批判。由于资本逻辑运行中无度的资本增殖是其至上的目的,因此资本主义永远“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②,而社会主义却能根除这些弊病,因为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③。三是澄清社会主义中国欠发达的历史原因。按照邓小平的看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暂时逊色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固然是现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历史曲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短暂的几十年发展时间内超越西方经过几百年才达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反映了邓小平的坚定理想信念。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一些人流露出 “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迷茫与彷徨,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对此,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以铿锵有力的话语告诉世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⑤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⑥ 苏联解体只是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我们不能因此自乱阵脚、丧失信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是邓小平始终能够在保持历史定力中不断发挥历史主动的重要精神支撑,鼓舞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宏伟目标,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不断把伟大事业向前推进。

二、聚力:以尊重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

发挥历史主动的目的是推动历史进程发生深刻变化与开创事业新局面,但历史的正向发展从来不会是上帝的神奇魔法或英雄的天才操作,而是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实践。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尊重人民就是尊重历史,赢得人民就会赢得历史,团结人民就能创造历史。这是增强历史主动、赢得历史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握历史主动、发挥历史主动的动力源泉。以尊重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是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合目的性表现。

(一)满足人民利益,凝聚历史主动的道义力量

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① 而撬动单个的人预期目的的杠杆,是人的利益。因为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复合存在,决定了其总会产生诸多利益需要,进而推动人进行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因此,发挥历史主动,首要的是站稳人民立场,满足人民根本利益。

邓小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价值的主体,通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把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指出:“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② 邓小平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把对人民的深情挚爱融入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之中。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8 年12 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他强调:“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③ 因此,邓小平强烈批判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④的奇谈怪论,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⑤。邓小平也提醒我们,社会主义消灭贫穷后所实现的富裕状态不是少部分人的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意义上的“均富”,而是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⑥。由此可见,邓小平在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没有将其看作是抽象的理论表达或陷入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幻想,而是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具象化了,在正确把握发展生产力这个满足人民利益最有效、最根本的现实路径的同时,也从原则高度上规定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可见,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合”人民的目的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这是他得以把握历史主动的道义力量,也是他牢牢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历史主动的情感密码。

(二)激发人民自觉,汇聚历史主动的实践力量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广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汲取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民智慧,汇聚推动历史前行的人民力量,才能真正把握历史主动。邓小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主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握历史主动。

一方面,邓小平倡导和践行群众路线,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①,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是顺利推进党的事业的关键所在。这就为战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各种挑战指明了根本力量依靠,找到了把握历史主动的胜利之本。面对当时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思维困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主张。这一伟大构想旨在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驾驭资本的力量,以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正是由于这一伟大构想,人民才敢于突破“左”倾教条主义和僵化思想的束缚去闯、去试、去干,放开手脚干事业,专心致志搞发展,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了蓬勃生机活力,展现出充满无限希望的广阔前景,使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掌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动。

另一方面,邓小平善于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思想营养与前进力量。他肯定人民的创造性,支持和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首创、乡镇企业的人民发明,由衷赞扬改革开放成绩中的集体智慧、群众创造,拒绝过度夸大个人功劳。在审阅党的十四大报告稿时,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② 正是邓小平坚持信任人民、坚决依靠人民,从人民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注重焕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才带领党和国家走出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成了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指导党和人民劈波斩浪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

(三)投身人民事业,增聚历史主动的个体力量

历史主动不仅关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理论自觉,还蕴含着个体的主体自觉,即构成人民群众的个体需要葆有历史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主动融入所处的历史潮流,自觉投入当前的历史实践。

邓小平时刻保持积极投身人民事业的历史主动。邓小平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的解放、自由、幸福而奋斗,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个人建功立业的热情转化成了为实现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了个人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历史作用。他以非凡的胆略智慧、丰富的政治经验、高超的领导艺术,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领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科学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中国富起来;他以深远的历史意识和宏大的格局气魄,“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①,批判了反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维护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明确提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②的主张,精准分析美苏冷战对峙的发展趋势及其主导下的世界局势,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领导中国及时作出正确战略决策,维护和捍卫了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可以说,邓小平深知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他把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融入人民解放事业之中,这也是他发挥历史主动的生动写照。

三、斗争:以开展历史实践赢得历史主动

主观上合规律性,不等于“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③,不等于客观上就会出现合目的性的历史结果。只有开展历史实践,保持坚定的斗争意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实现我们希冀的价值理想,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以开展历史实践赢得历史主动,是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实践自觉性表现。

(一)保持斗争意识,清醒把控潜藏的历史风险

发挥历史主动内在要求的历史实践,首先表现为保持清醒自觉的精神状态,有前瞻性地主动把控历史风险。只有树立斗争意识,辨清斗争对象,明晰斗争方向,才能确保实践活动始终处于历史必然性的正常状态和合理范围内。

邓小平既有坚定的斗争意志,也有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尽管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但邓小平始终保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清醒态度,告诫我们改革开放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到处充满了暗礁险滩。在他看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也是革命导师不曾说过、前人不曾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曾干过的伟大革命。要在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中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②。对外开放虽有助于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③,“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④。

思想战线的“精神污染”⑤问题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风险。改革开放在激发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同时,“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⑥也会对部分人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⑦。

腐败和经济犯罪问题是改革开放的第二个风险。当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资本实际上获得了合理存在的政治认可,而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本能冲动会越出“经济界限”而寻求与政治权力的合谋,在资本的诱惑下,“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⑧,不坚决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党和国家很有可能陷入危机。

“左”和右的影响是改革开放的第三个风险。邓小平一直警示我们要注意防范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宗派主义、命令主义、分散主义等执政风险。他结合改革开放实践,认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①。因为“左”还是跳不出教条主义的怪圈,把改革开放当成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右则是向资产阶级自由化妥协,因此要积极防“左”反右。基于对改革开放风险的清醒把控,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时刻保持斗争意识,不为“老路”“歧路”的干扰所惑, 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 这是他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保障。

(二)敢于斗争,勇于争取伟大的历史胜利

无论是推动历史发生深刻改变还是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都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因此,发挥历史主动内在要求的历史实践,也表现为坚持敢于斗争,不惧风险挑战,不畏矛盾冲突,坚守原则底线,自觉捍卫核心利益。

邓小平既有敢于斗争的勇气,也有积极争取胜利的信心与决心。长达70 多年艰辛坎坷而又灿烂辉煌的革命生涯塑造了邓小平无畏挑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崇高革命风范。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各种错误思潮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邓小平精准辨别其实质就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否定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战线上“对于那种要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党的领导、搞自由化的倾向,要进行正确的有力的批评和必要的斗争”②。对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少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党内贪腐有所增多的执政风险,邓小平要求全党坚决同官僚主义、腐败问题作长期的、坚决的斗争,这样才能确保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复杂的斗争中不迷失方向。鉴于美苏争霸大搞权力争夺的霸权游戏已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和中国安全,邓小平明确指出:“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始终是作为一项严重的任务摆到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日程上面就是了。”③ 20 世纪90 年代,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政治围堵、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压来制裁中国的行径,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指出:“我们别的本事没有,但抵抗制裁是够格的”,“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④ 这一讲话体现了邓小平不怕压、不惧打、不服硬的斗争勇气和坚决同霸权主义作斗争的决心。邓小平直面风险、无惧考验、无畏强敌的斗争态度,深刻彰显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斗争的傲人风骨。正因如此,他在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始终掌握着历史主动。

(三)善于斗争,积极推动历史进步

发挥历史主动内在要求的历史实践,还表现为善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指通过斗争方法与斗争艺术的运用,将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在危机中把握机遇,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或减弱历史被动的负面影响,始终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推动历史发展进步。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具备高超的斗争方法和斗争艺术,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危机为机遇。改革开放之初,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困难重重,但邓小平从中看到的是希望,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一直保持着必胜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邓小平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斗争策略, 通过“ 实验”“ 试错” 来获得改革开放的真知。他既主张改革开放“ 胆子要大”,“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①,不能搞争论,应该先争取时间干,“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②;也强调“步子要稳”,不能冒进、知错故犯,“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③。他虽然支持和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成立经济特区的试验,但并没有盲目地全面铺开,而是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城市改革之中,并陆续在沿海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省会和边境城市推动对外开放。“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④,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在解决港澳台问题上,邓小平既坚持事关国家主权的问题绝不让步、国家核心利益不能被损害的斗争原则,又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尊重各方利益关切,认真考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谈判协商,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到了祖国怀抱,为解决台湾问题积累了重要斗争经验。当时中国置身美苏争霸的权力角逐游戏,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局势走向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极大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智慧。对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锚定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定位,高举维护世界和平旗帜,作出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睿智地提出“不结盟”政策,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为中国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得益于邓小平善于斗争的实践智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一步步化危为机、化险为夷中经受住了时代考验、捕捉到了战略机遇,显示出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主动精神风貌。

四、余论

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方法体现了增强历史主动的基本尺度:以遵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体现了合规律性尺度;以尊重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体现了合目的性尺度;以开展历史实践赢得历史主动,体现了实践自觉性尺度。三者各有侧重且辩证统一,形成了发挥历史主动的逻辑内环,具象化、立体化呈现了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方法魅力和实践伟力。由此观之,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方法,契合了创造历史的客观要求,彰显出积极有为的主体自觉和实践自觉,已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实践检验,其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精髓仍具有跨越历史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才能进一步掌握和赢得历史主动。

邓小平始终以遵循历史规律发挥历史主动,启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武装,科学把握其主要内容,学懂弄通悟透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明晰其深刻道理、深厚学理、深入哲理,才能掌握历史主动;邓小平以尊重历史主体发挥历史主动,启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人民至上,既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也要善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们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不断在焕发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中把握历史主动;邓小平以开展历史实践发挥历史主动,启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深刻认识新征程上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斗争定力,秉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争意志,注重斗争方法、讲究斗争艺术、讲求斗争策略,才能真正赢得历史主动。总而言之,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的思想方法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

(责任编辑 梁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