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在反思“中心城市暴动”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反对机械模仿苏联建设经验中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实现了“解放思想”,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序幕;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全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坚持自我革命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我革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5-0012-11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课题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23YBM29)
〔作者〕许浩,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湘潭411201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解放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①。习近平强调:“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①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始终勇于守正创新,不仅善于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而且善于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不断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进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
一、在反教条主义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结合,在反对教条主义中实现了理论突围和思想解放,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革命道路上来看,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打破了俄国革命“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暴动”的革命道路,即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然后从城市到农村,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列宁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突出贡献,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在中国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高举革命的旗帜,先后组织多次武装起义,1927 年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广州起义中,起义军一度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但最终因敌众我寡而告失败;海陆丰起义、琼崖起义、湘南起义等皆因敌强我弱、客观条件不成熟而失败。“左”倾错误思想在中央占统治地位期间,“城市中心论”更是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由此证明,面对敌人在中心城市的强大武装,想要通过“中心城市暴动”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把共产国际指示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绝对化,照搬照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导致中国革命一度陷入危险的境地。
从当时的中国国情来看,由于中国农村生产力落后,交通极不便利,反动势力主要盘踞在城市,中国的工人阶级则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力量相对弱小,在城市进行革命必然会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力量才有可能积聚和发展起来,才能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得革命胜利。因此,毛泽东一再强调:“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①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走一条有别于俄国革命道路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革命的胜利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②“谁能说在民族战争条件下,又当帝国主义阵营分裂之时,中国以极大部分的乡村, 不能支持长期战争去反对城市敌人呢? 毫无疑义是能够的。”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④的革命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选择上进行思想解放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道路基础。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这对于一个先进的政党、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来说至关重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事业上才能取得胜利。在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后,延安整风运动则进一步冲破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牢笼,在党内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⑤延安整风运动围绕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原理,怎样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对待党的历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等展开了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历史已经证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我们党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障碍,并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
二、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我们党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认识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学习别国的长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专门模仿;一种是有独创精神,学习与独创结合”①。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郑重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突破了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迷信。1956 年,毛泽东在充分听取中央34 个部门工作汇报的基础上写就了《论十大关系》一文。他在文章的开篇就提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②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八大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坚持党中央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肯定了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可以说,这些理论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禁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思想牢笼。1956 年2 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斯大林,与此同时东欧还出现了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 年下半年,我国国内出现了不同范围内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相对紧张的状况,各地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比如,从1956 年10 月到1957 年夏,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收入减少、公社干部作风不民主、社员入社生产资料处理不当等问题,发生了农民闹退社以及要求分社等问题。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退社情况也时有发生。这让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基本矛盾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一些干部习惯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思维方式,往往把群众对政府的批评意见和少数闹事行为一律视为阶级斗争。1957 年2 月27 日,毛泽东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后改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为题,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那些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③。而且正是由于矛盾的存在,推动着我们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一重要论断冲破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僵化认识,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也遭遇了曲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探索中,毛泽东在对国际局势作了乐观估计之后提出15 年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1958 年5 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①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违背了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出现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暴露,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探索中的曲折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系统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镜鉴。
三、在破除系列思想禁锢中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总会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时代问题和思想论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姓“资”姓“社”的思想争论、姓“公”姓“私”的所有制形式争议、发展速度和发展观念的思想迷信,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破除的思想难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伟大事业,全党必须破除思想束缚,冲破思想禁锢,在解放思想中推进伟大事业,在开拓创新中实现宏伟目标。
面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邓小平强调必须“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②。1977 年2 月7 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这篇社论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社论发表后,邓小平就同王震谈道,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③ 1977 年4 月10 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④ 此外,广大人民群众也对“两个凡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怀疑和批判。而这种怀疑和批判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理论大突破,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思想障碍。
关于姓“资”姓“社”的思想争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陷入低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姓“资”姓“社”的问题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1992 年,88 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南方谈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 邓小平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②等重要论断。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信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大步向前,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日渐壮大的私营经济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国营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姓“资”姓“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作为姓“资”姓“社”争论的延续,社会上又出现了关于所有制形式姓“公”姓“私”的争论,成为继续深化改革道路上困扰人民思想的主要阻碍。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回答了人民的疑惑,破除了思想上的困扰,无疑是一次更为深刻的思想解放。然而,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新的管党治党难题不断出现。对此,江泽民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时代课题,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执政党建设理论,这无疑是一次党建理论的思想解放。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结构转型加快,但是矛盾也逐步凸显出来。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这是时代给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课题。基于这一发展难题,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同志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打破了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与误导,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我国新世纪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破除了“唯经济增长论”,是一次在发展观上的思想解放。
四、在“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但是,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巨大挑战和风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新老社会问题相互交织。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① 思想解放是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前提。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到底居于何种地位的时代问题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由于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我们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甚至一度将传统文化视为发展现代化的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的发展阶段,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②。新时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课题,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基于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了明确界定。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发展依然是重大的时代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至关重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形态是在赓续古老文明基础上的文明更新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的现代化。这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立进一步推动了全党的思想解放,突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资本主义率先掀起现代化的浪潮,并首先规定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西方现代化在输出的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现代化陷阱”,致使一些国家深陷现代化发展的泥淖而无法摆脱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跨越了西方现代化输出的一系列“陷阱”。中国式现代化建基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始终致力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同时也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其本质就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中国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五、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解放历史进程的经验启示
善于总结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①“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②,“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③。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对新时代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具有鲜明的时代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④ 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生动彰显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不断破除思想的束缚和禁锢。
从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来看,实事求是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就是从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突破了“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和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在思想上实现了大解放,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思想命题,在新时代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面向未来,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务必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在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才能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与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想问题、作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继续推进思想解放、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与基础。
(二)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①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原则,在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代表和军事顾问曾在一段时期掌握军事指挥权,在没有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情况下作出军事决策,致使中国革命一度陷入困境,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损失。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②,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亟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③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新方针,尤其强调要注意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实际上就是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就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又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伟大创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局面。
面向未来,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务必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场、兼收并蓄的态度、积极扬弃的方法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
(三)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必须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① 实现思想解放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自我革命。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净化,才能从旧有的思维定势、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这需要思想上的自我革新,需要精神上的自我改造。因而,坚持自我革命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根本路径。
延安整风就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体现。尽管1935 年的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但是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后在严峻的革命战争环境中,我们党一直未对党内的几次错误路线进行全面总结,以致党的指导思想还不够统一。这让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必须在全党范围开展一次整风运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我们党从一九四二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② 经过延安整风这场党内集中教育的思想革命,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作为根本工作路线。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延安整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践行“两个务必”思想的整风整党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成长成熟。通过整风、整党,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保证了党组织的纯洁性,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力推进了以除旧布新为特征的各项建设事业。从粉碎“四人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掀开了自我革命的新篇章。我们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樊笼,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思想僵化、“左”倾思想严重等问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强力推进反腐败斗争, 毫不松懈地纠治“ 四风”, 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打虎”“拍蝇”“猎狐”高压态势始终不减,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政治生态不断得到净化。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再到当前的党纪学习教育,我们党在深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在思想上正本清源。
面向未来,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务必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的根本路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①,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责任编辑 付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