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逻辑、核心要义及价值旨趣

2024-11-27 00:00杨灿林伯海
邓小平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其出场逻辑而言,它来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先进特质,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探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镜鉴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突破超越。就其核心要义而言,这条道路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共通性,又有基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实际的特殊性,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统筹协调、命运与共等核心理念和独特意蕴。就其价值旨趣而言,它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5-0001-11

〔基金项目〕202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22&ZD009)

〔作者〕杨 灿,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1756

林伯海,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 61175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①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重维度,从道路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道路决定命运,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质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它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共通性,又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面现代化之路。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逻辑、核心要义及价值旨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蕴涵、更有力地消除各种西方中心论的杂音、更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行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挑战。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逻辑

问题是时代的呼唤。“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性问题。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人民一扫精神上的迷茫,在精神面貌上、道路选择上由被动走向主动,中国前行有了指路明灯。

(一)理论逻辑:源起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先进特质

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专门著书立说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但是他们关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括肯定现代化的进步意义、否定资本现代性以及建构新现代化方案三重视域。首先,马克思肯定现代市场、现代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强调现代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现代社会运行的意义。其次,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不断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认为资本逻辑是异化劳动和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现代性的重要表征。最后,马克思在批判资本逻辑的同时,指出了现代文明转型的进路,并提出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即在批判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受本国国情影响进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其选择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东方落后国家由于自身社会结构和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将目光投向俄国以及东方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他们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境况,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①。

列宁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思想,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思想和工业现代化思想。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列宁从俄国农村发展实际出发,提出走合作化道路,推进农业机械化,同时允许农民自由贸易,扩大商品流通,在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工业现代化方面,列宁强调通过实现“电气化”来建立起苏联的大工业基础。他指出:“经济方面,只有当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大工业机器的一切脉络真正布满无产阶级的俄国时,才算有了保证,而这就意味着电气化。”① 列宁主张通过“电气化”为实现跨越式的工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以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前瞻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过程中具有天然的“在场”权和话语权,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学理依据。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走上自主现代化的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代化思想的理论指引。

(二)历史逻辑: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如何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等一系列问题的正确回答。

“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把“工业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然而,“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③。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④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1979 年3 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⑤命题,1984 年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⑥ 至此,小康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2002 年11 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⑦的奋斗目标。2006 年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⑧的时代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四个现代化”“小康式现代化”等“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的丰富与创新。在2021 年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主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百余年来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创造,其历史逻辑内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探索中。这既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具有内生性和自主性的特征,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认知具有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从历史维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性逻辑,是深入把握和科学认识其价值蕴涵的基础与前提。

(三)文化逻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

道不孤起,渊源有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与文化基因。比如,“小康式现代化”源自《礼记》中的“小康”思想,“共同富裕式现代化”则源自并超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再比如,中国古代典籍中蕴涵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等和合性思想。在这种“和合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阳光大道。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大同理想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哀公》) 的民本理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要特征。此外,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

就二者关系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和现实关联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注入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蕴,涵养其文化内涵,提炼其精神标识。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赓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在思想和文化的范围里,现代决不可与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①。只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中华传统文明才能成长为中华现代文明。

(四)比较逻辑:镜鉴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突破超越

尽管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中互有关联,但各国现代化进程往往并不同步。20 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就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并开启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② 但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可见,与西方现代化进程相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起步晚、基础弱的生存困境。然而,先发性并不意味着唯一性、主导性和优越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选择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后面进行现代化建设,而是另辟蹊径,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合理镜鉴,也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突破超越。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顺应全球潮流,跻身现代化赛道,兼采众长,积极汲取各国现代化宝贵经验。比如,重视工业化、城市化,大力发展经济,重视人才,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本国国情自主选择的道路,这条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③。中国所追求的正是既能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又能把现代化过程中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限度的道路,这条道路以和平发展作为自己的内生逻辑,是对西方“国强必霸”逻辑和“零和博弈”思维的突破与超越。这一道路的成功开辟意味着一种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出场。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践的再版,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版。全面理解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既要看到这一道路与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共同性,更要看到这一道路所具有的特殊性。虽然马克思告诫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① 然而,基于价值理念的差异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

(一)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理论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出一条现代化新路,谱写了中华民族探索国家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和拓展我国的现代化宏伟事业,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自在自为走向自觉自信的关键因素。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团结和调动推进现代化宏伟事业的一切力量;三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当前,面对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和困难考验,我们必须自觉坚持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先进政治品格,从而增强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平稳发展,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正如《决定》中所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②

(二)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立场

基于基本国情和制度设计的差异性,西方现代化道路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以来,一些西方学者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危机与困境,比如德国学者哈特穆特·罗萨提出了西方社会加速异化、不受掌控的观点①;大卫·哈维等西方左翼学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西方现代化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理念,认为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以“物”的现代化为价值原点、崇奉“资本逻辑”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理念②。实际上,在资产阶级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殖民主义、虚假民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现实实践正在偏离“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在全球交往活动中把非资本主义国家看作客体, 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

与受资本逻辑支配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人民至上,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有效避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只见物不见人”的单向度发展模式,成功塑造了既见物、又见人的文明实践形态,真正体现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和谐统一。从价值目标而言,这条道路的发展目标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上达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演进轨迹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从本质要求而言,这条道路坚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其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规制和驾驭资本,力求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破解超大规模国家治理的难题,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三)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突出表征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鲜明体现,其中,“守正”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就“守正”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具体实践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动摇,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精华。例如,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协和万邦”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始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不忘本来”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动能。就“创新”层面而言,道路的价值性与生命力在于不断总结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具体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①。同时,还要不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同时又坚持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对抗冲突,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历史不断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基于中国的自身国情、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坚持守正与创新的内在统一,从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而不偏、行稳致远。

(四)统筹协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智慧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间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较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当下我国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但又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更多的风险挑战。因此,出于对国内外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考虑,中国式现代化选择走谋篇布局、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了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既推进重点,又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此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根本上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新形态。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稳中求进原则,正确看待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决定》中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③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集团对抗明显升级,国际环境复杂严峻。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本国传统文化、历史实践和现代化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发展与安全被视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只有维护好国家的安全,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只有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更有力的动力支撑。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稳中求进原则,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推动我国社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五)命运与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其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的全球理念。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及其引发的经济摩擦、文化冲突、地缘战争等现象层出不穷,战争问题、温室效应、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全球治理风险和挑战复杂交织。作为爱好和平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基因和思想精髓,从人类根本利益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立足全球化时代人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在事实,秉持全人类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共存意识,坚持不同文明形式多元发展的共生原则,倡导推动共在共存共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正如《决定》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平发展作为自己的内生逻辑,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综上,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核心要义的五维探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这条道路的内在意蕴,更加透彻地了解这条道路的独特优势。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② 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版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旨趣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领域。我们在21 世纪中叶要建成的是全面的现代化,而不是哪一个领域的局部现代化,这无疑将给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话语体系提供广阔空间。此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逻辑,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价值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余年探索和实践的产物,是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结晶。这一道路在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中国发展实力的综合提升,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② 经过不懈奋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现代化新路的广阔前景。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要求,也是当前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迫切需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基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要求以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打破和有力地回击了一度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等错误论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课题和理论支撑。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是打破西方知识话语体系垄断,解构西方“话语中心主义”的现实所指。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价值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范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西方中心论”即在全球交往活动中把非西方国家看作客体,主张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重要的积极变量,为发展中国家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探寻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中国经验。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论”的舆论陷阱,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强必霸论”声称一个国家强大之后,就必然会追求世界霸主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以“国强必霸”的论调诋毁中国现代化成就,故意歪曲中国的世界贡献。然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际行动驳斥了“国强必霸”等陈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践行科学社会主义,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以其内在的协调意蕴和命运与共的时代情怀为破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此外,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竭诚邀请各国搭上“东方快车”,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不仅意味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本土意识觉醒,而且开启了文明共存互鉴、命运荣辱与共的文明交往新道路和新范式。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时代光辉的生动彰显,也是中华文明内蕴的独特价值优势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强烈历史担当和卓越实践智慧的现实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深深扎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建设现实实践,彰显了独特的核心要义及价值旨趣。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迈步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进过程中持续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在守正创新、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指引下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 付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