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发生学视角开展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内在逻辑研究,可全景式展现调查研究理论发展是一个动态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历史逻辑出发,探究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如何运用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挖掘调查研究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样态,有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理论逻辑出发,探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百年经验,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群众史观、辩证唯物论融入中国具体实践的发展逻辑,有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实践逻辑出发,基于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能带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成就的方向指引,需要今后增强调查研究的理论认知、主体能力和制度保障,助力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发生学的一般性事实入手,以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经验和成就等为切入点,梳理和总结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历时性、共时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深入把握其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的基本指向,能够为更好回答如何葆有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供理论阐述和思考建议。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发生学;调查研究;内在逻辑
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倾力为人民办实事的优良传统,是力戒形式官僚之歪风的“定心丸”,提升党员干部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保持蓬勃朝气的基本功,其实质就是践行群众路线。尽管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和时代坐标发生重大变化,使调查研究思想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边界也发生较大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和重要地位并未褪色,甚至成为党在新时代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必由路径。没有科学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会获得科学的决策,更不会取得人民满意的伟大成就,甚至因此犯下带来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严重错误。调查研究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并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把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排列在仅次于提升政治能力的位置。现阶段,学界结合党的第三次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要论述展开了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研究,但基于调查研究的研究视角回答这个问题较为稀缺。党的调查研究思想作为历届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其“知识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总是以一些新结构的形成为标志,而发生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关于新结构的构造机制问题”[3]。这意味着做好此问题的理论阐释工作,就要基于发生学视角,深入所处社会历史条件,把握其起源发展、发生动因和深层机理,为今后更好地运用和完善调查研究思想寻求重要依据和理论动力。
一、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筑牢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根基
调查研究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是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得出的结论,即“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4],反之就会酿成党和人民事业蒙受损失的大祸。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调查研究的传家宝,把它作为科学决策的“导航仪”、国家治理的“压舱石”、群众路线的“听诊器”,目的是揭示事情的真相和反映事物的全貌,为解决问题寻求可供参照规律和对策方法。发生学强调研究事物的本质,必须回归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需要到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奋斗实践中研究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样态,反映党是如何依据调查研究的方法把握基本国情,为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
(一)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产生
把调查研究置于革命语境下研究,是为回归到党肩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现场,摸清如何运用调查研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等,从而把握党的调查研究思想孕育产生的来龙去脉。
一是为了认清中国国情,通过调查研究把握阶级关系,提供认清革命问题的直接现实依据。毛泽东同志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着重分析了敌我矛盾问题,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对待革命的政治态度,其中无产阶级应团结广大贫苦农民阶级组建为最可靠的革命同盟,为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前提性依据。针对农民问题关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他亲力调查湖南多地农民运动,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5],批判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和责难农民运动的错误思想行为。
二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阶级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情况,深入农村调查实践,查明农村经济情况,为党在此后的革命乃至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典范与方法遵循。毛泽东同志深入江西农村,撰写了《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寻乌调查》等农村调查研究报告,要求深入调查各阶级的生动情况,采取“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6]等调查研究方法,就农民、农村、阶级斗争等问题提供了详实的、真实的一手资料,从而逐步演化为党的优良工作传统。
三是为了确保党领导广大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要求领导干部亲身从事实际调查,为党此后开展决策工作提供原始依据。正确的调查研究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并非简单的学术结论,而是党的革命调查实践总结。毛泽东同志要求所有决策制定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调查研究,“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研究”[7],为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取得革命胜利提供正确的革命战略和行动策略。也正因为强调调查研究的前提性,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的调查报告中记录了中国佃农的生活困境,并在《东塘等处调查》中指明了调查前后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肯定了实地调研是党能保持正确领导的前提性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拓展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8]依据这一论断,可确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前的调查研究实践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语境下开展的、历经重重的执政考验、艰难地寻求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是为迎接党的八大召开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耗费大量人力和精力,精准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形成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材料。毛泽东同志听取了国务院各部门的工业生产与经济工作的报告并亲自到机械工业厂矿交流谈话,综合运用经验总结、工作汇报、现场调研、文献搜集等调查手段要求,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他要求各省市开展有批评、有议论、有主张的经济工作调查研究,并在对策建议中展开对中央与地方工作缺点的批评指正,从而为抓取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矛盾、确定工作重点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面对急躁情绪和调查研究方法单一带给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毛泽东同志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和运用。为纠正党内改变一穷二白的经济状态的急躁情绪,毛泽东同志带头组织和领导其他领导人推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如刘少奇同志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掌握了调整农村政策和农民生产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周恩来同志为认清如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到河北的伯延公社展开集体食堂调研,为作出解散集体食堂的决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是为反对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党要求领导干部实地深入群众生活,开展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邓小平同志认为四个现代化离不开正确的领导和实干,“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9],只有跟群众意见与经验联系一起的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真正的正确领导。
四是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党要求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深入到城市、农村、工厂等地开展调查研究,为党的事业提供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江泽民同志回顾了党的奋斗历史,把调查研究摆放在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位置,认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10],要求领导干部要亲自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胡锦涛同志要求深入调查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深入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完善政策措施”[11]。
(三)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系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迎来了近代以来最有信心、最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在复兴语境下推进调查研究的常态化,为新时代奋斗实践提供回答“怎样认识和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的方法论,推动了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系统发展。
一是为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需求,党要求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调查研究,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掌握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延续担当地方领导时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作风和经验,审议通过的“八项规定”将调查研究摆在首位,把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调查研究作为考察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为了从实际出发,全面掌握事物的真实性。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12]。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汲取民智民意,到群众艰苦的地方走访交流,如到湖南十八洞村调研,向实践和人民寻求治国理政的“答案”,从而为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奠定了实践依据。
二是为形成科学有效的治国理政方案,要运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研究方法,把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透彻。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使调研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13],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形成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举措的科学总结,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就是典型例证①,由此增添了调查研究思想的新内涵。
三是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使党的各项工作政策与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和人民意愿,需要提高自身调查研究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倾听基层干群的意见建议,“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14],从而把理论修养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在调查研究中增强自身领悟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
二、理论逻辑: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精神实质
调查研究是党由弱小到强大、由小党到百年大党的重要法宝,在党的自身建设及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梳理党践行调查研究“行走中”的实践历程,就是总结百年调查研究思想“定在中”的精神实质。把握党通过调查研究服务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成逻辑,所展现的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群众史观、辩证唯物论融入中国具体实践的发展逻辑,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价值取向、重要原则、制度保障和科学方法,其理论魅力在于充分挖掘与运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禀赋。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始终运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原理遵循,提供了正确的立场、缜密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为党运用调查研究方法提供了引领指导。
从政治立场来讲,马克思主义运用阶级学说指导调查研究务必体现人民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规定了广大人民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主体力量和利益维护对象,共产党人并没有自身的私人利益,代表和服务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调查研究是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有力抓手,在长期奋斗的任何环节都镌刻了“人民”烙印。这体现在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与人民同吃住、刘少奇同志回乡与人民同睡门板与吃糠粑、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坐热炕,始终与人民打成一片,在坚持为民调研、调研为民的立场中熔铸了调查研究的人民底色。
从科学观点来讲,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论赋予调查研究的科学观察视角。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事物发展与历史演进的本质规定,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5],确定了调查研究对象、路径和方法。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强调“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所以要求“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16],为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局势认识与规律判断的基本原理。
从指导方法来讲,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给调查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的基本规律的重要学说,包括了认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量变与质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提供了在调查研究实践中认清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方法指引。如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开展了多次土地政策调整,在调查研究实践中把握如何让农民更好地经营农业生产,采取了革命时期小农经济的“私有私营”、建设时期的“公有公营”、改革开放以来实施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双向经营”,由无到有、从有向好。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始终坚守的重要原则
毛泽东同志“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17]的论断,包括两层意思:调查研究不是目的,而是党精准施策的有力手段;只有调查研究坚持到彻底摸清事情真相,才能产生正确的结论。这同时要求秉持一定的原则,以保证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与执行的全过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精髓在中国大地的具体写照,是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所坚守的一条底线和红线,自然包括调查研究实践在内,需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8]的指导原则。
从把实际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来看,党开展调查研究需要深入群众、抵达基层,抓住事物的根本,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揭示社会主要矛盾,把握革命、建设和改革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赢得历史主动。如毛泽东同志基于革命时期阶级分析和革命斗争形势情况,提出了跟“城市中心论”截然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使革命形势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来看,调查研究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深入到事情的具体环节,运用科学原理把握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掌握事物全貌和事情真相。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强调问题的点与面有机统一、调查与研究有机统一,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和全面摸清实际情况的能力深度考验。如任弼时同志深入延安地区调查,发现人员复杂的背后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机关和制度规范,系统运行不同频共振,充斥懒惰拖沓的游击作风,立即成立中央办公厅,下设管辖部门,迅速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有序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深入各领域调查,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联系经济、民生、生态等各领域的具体实际,作出了关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部署。
从真理的判定标准来看,不仅要坚持社会实践作为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标准,更要坚持以人民的口碑作为评价各项政策决策标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9]的论断,指明了党瞄准什么样的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来开展调查研究,最终指向了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进一步说,调查研究做得好不好,最终取决于人民对党的工作作出的裁决和评判。只有将是否始终反映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标准,才能精准判定有没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三)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始终贯穿的关键要素
毛泽东同志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0]这意味着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是影响调查研究实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对他把“有没有正确的调查”作为具有发言权前提条件的呼应。调查研究能力是通过做正确的调查体现出来的结果,需要立足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从深入群众的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正确认识调查研究能力的观念来看,一切领导活动都离不开调查与研究两个紧密关联的环节,所制定的正确决策往往是同时反映实际情况与发展规律的样板方案。这要求党员干部在深入实际中搜集大量调查材料,基于事情原委由浅到深地分析研究成果,包括充分结合讨论意见完善研究不够透彻的调研成果、根据成熟调研成果及时作出决策部署、及时评估跟踪与优化已落地落实的行动举措。因而,考核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要看其是否能真实反映和回应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以解决问题的效果作为调查研究实践的成效评定标准。
从调查研究的本质是走群众路线来看,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是在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办实事中得以实现的,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理论指导,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愿当人民的小学生,向人民拜师学艺,在了解和满足人民需求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增强制定更加符合人民意愿和客观规律的决策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不仅体现在如何具体解决大多普通群众民生保障的服务能力,更在于汇集脚踏实地的实干者、锐意进取的搏击者、博学多才的佼佼者的先进智慧,为党提供更加“接地气”的第一手资料。如安徽凤阳小岗村经验为全国从大包干到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带头模范,浙江诸暨枫桥镇的“枫桥经验”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实践典范。党的强大领导力是依靠过硬调查研究能力,要充分体现人民属性、凝聚人民力量中实现的实力与结果,无论是依靠“小米加步枪”获得全国解放,还是人民互助扫除疫情阴霾,都是依靠过硬的调查研究能力,作为把“人民之智”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治理“中国之智”这一“案例库”的江河大海。
从提升调查研究能力的制度规范来看,制度规范作为确保百年调查研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融合其他学科方法,为调查研究建立一条创新方法为机制,为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成长提供制度化的规范参照。若一个组织没有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制度规范,就会导致这群人没有相应的制度参照去分析和督促组织成员认清社会现实,更不用说去做出如何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行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种社会现状的运动。”[21]就以党在革命时期的革命运动为例,之所以取得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成就,其中的成功秘诀就是通过将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化,有针对性地避免军队不实事求是对待革命形势而任凭主观行事的情况出现。如党中央自“九月来信”以来开启了调查研究工作的制度化进程,除了要求红四军政治部制定和分发社会经济调查表、指导各部队负责调查统计外,还要求纵队政治部“督促指导各级工作人员,做实际社会调查工作,并督促其做统计,汇交军政治部做成总统计,支队政治委员指挥官兵做社会调查报告上级机关;大队政治委员指挥官兵做社会调查,报告上级机关”[22],极大地规范和协调了军队调查研究实践的秩序和力量。
三、实践逻辑: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坚定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落实方向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取得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成就的历史,记录了党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带领人民在栉风沐雨中取得百年奋斗成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把调查研究作为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环节,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3],甚至在庆祝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用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九个必须”的经验总结回答“党为什么能”的重大问题,把实事求是作为其中最根本的经验,也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的重要密钥。这意味着调查研究是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又反过来提振了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奋斗信心,对今后的奋斗实践指明了落实调查研究思想的行动方向。
(一)从认知维度把握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理论地位
调查研究是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转化而来的领导工作方法,经过深入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了其是做好党的各项工作的传家宝。从思想认知层面把握党注重调查研究的重要地位,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先决条件。这要求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前提性、工具性和规律性,真正意识到何时高度重视和深入调查研究,何时就能赢得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何时忽视或草率调查研究,何时就会造成党和人民事业蒙受损失。
从调查研究的基础属性来看,要让党员干部从党取得的丰功伟绩回头看党如何应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羁绊及脱离群众与实际的被动局面,如何长期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具体历史事实讲清党运用“走马看花”的方式掌握群众普遍反映的意见和现象,自觉学习党的领导人亲自“下马看花”洞察典型现象的“内部构造”与亮点经验的借鉴之处,深刻领会调查研究真正起到帮助作科学决策作用的原理。如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非偶然,习近平总书记实地深入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调查工作足迹,把调查研究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他带领党中央制定应对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系列战略提供了现实依据。
从调查研究的工具属性来看,要让党员干部认识到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民支持和人民情怀,调查研究的意义在于让党与人民始终走在一边,警惕丢失调查研究方法带来的脱离群众的危险、失去继续建功立业力量的可能。调查研究不是仅依靠党员干部独立完成的任务,也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因而,只有让党员干部重视自我革命,祛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歪风邪气,才能清空思想杂质,尽心尽力地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鱼水情感,全面掌握人民需求心愿和创造智慧,迈开步子、走出院子、体察基层、与民为友,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砥砺奋进。
从调查研究的必然属性来看,要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马克思主义“行”,归根结底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其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在读原著、品原理中把握科学真理的精神实质,结合国内外正反执政经验教训的案例,领悟毛泽东同志为何把实事求是的态度定义为党性的表现,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表现。引导党员干部回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经历的曲折与艰辛过程,需要引导其看到党所制定的战略决策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之对应所在历史阶段取得的成绩情况,从而直观体悟坚定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顺利开展调查研究并解决问题的必然条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用实事求是原则开展“三大改造”的调查研究工作,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从方法维度落实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具体能力
调查研究是让党保持强大领导力的可靠依据,具体执行是需要依靠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求,完成伟大自我革命并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多伟大成就的过程。2023年3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围绕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等多个方面的重要部署,无不是百年来党依据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经验总结,在历史与实践的检验中伟大成就离不开调查研究主体的能动创造性,指引了今后增强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具体方法。
从践行群众路线的能力来看,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调查研究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好坏最终是由广大人民做出评判和回应。如新时代人民的幸福感愈加强烈,真切为“厉害了,我的国”感到自豪,得益于党和国家通过调查研究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愿望摆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葆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率先垂范,带领全党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请教人民过程中拓展精准施策的视野开阔性和针对性。
从运用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能力来看,要让党员干部意识到调查研究只是手段,为了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既要视察基层的“门面”和“窗口”,又要细致入微地察看“后院”和“角落”,把事情真相了然于胸,为交流探讨、制定决策提供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依据。让党员干部在具体调查研究时刻铭记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让其看到党把伟大成就与困难挑战统一起来看,又要引导其汇报工作做到报喜又报忧,把调查研究过程的情况摸透摸实。
从善用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看,要让党员干部认识到党和人民事业走向兴旺发达,不是在为了调查而调查中获得的,而是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过程中取得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也是考察党员干部能否悉心发掘人民群众热衷关切的热点、难点和堵点,以此成为调查研究的焦点和痛点的能力所在。要提升党员干部迅速找准靶心的能力,既要让其学习党的历史学习教育,把握不同发展主题和国家课题,提出应运而生的创新理论,如列举具体事例,帮助党员干部回味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怎么对待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通过走访全国各地,基于党政军民学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要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博采众长,提升摸清情况的方向性和敏感性,做到“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善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胸中有数,有的放矢”[24]。
(三)从保障维度确立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制度规范
调查研究制度化的初衷和目的是刹住走过场调查、拍脑袋决策、搞文山会海的不正之风,从制度规范上督促党员干部养成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为。党取得令人惊叹的历史性成就并非偶然,而是依据时代变化不断适应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开展调查研究各类制度机制。要考虑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制度规范的问题,从毛泽东同志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去调研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调查研究工作要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25],单从党的重要领导人的重要部署就能反映出党把调查研究制度作为到党的领导层面的重要制度,调查研究的制度化是党的长期课题。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高度,针对如何对待民意、如何凝聚民力、如何改善民生等重要课题,对加强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及论证决策作出制度规范,为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执政科学性提供了制度保障。针对调查研究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考虑设立针对调查研究的制度体系,包括避免职责不清而明确专职调查研究员和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责任、避免运行方向偏离而规范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程序、防止作风独断的情况而把调查研究纳入考核范围、杜绝不正之风而建立调查研究监督制度等内容,使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更加趋于制度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当然,今后还要参照现有制度建立的规范和惯例,不断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配套制度机制,保障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的过程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如党把时间充裕作为提升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关键,从毛泽东同志要求领导干部每年花费一个季度时间搞调查研究到邓小平同志要求能做工作的领导都要做调研,再到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等制度文件规定省部级领导、市(地)县级领导每年调查研究时间分别不少于一个月、两个月;党始终把党员干部的联系群众作为提升调查研究能力的关键,从革命时期深入农村和边区展开调查研究的惯例到21世纪以来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为增强党员干部关心群众、重视基层调研提供了良好氛围,帮助其在日用而不觉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党为保证党员干部的决策论证科学化,制定了一系列调研论证制度,党中央要求未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集体讨论中任一环节都是不能满足制定决策的条件,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分别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两个词对应调查与研究这两个环节;陈云同志认为要用九成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一成的时间作集体讨论工作。
结 语
学习党的历史意义在于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学史明理的行家里手,总是把大历史观“善用之”,要求我们“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26]。研析党的百年调查研究思想就是认识党的百年奋斗规律的重要窗口。若从党的奋斗实践能够厘清调查研究思想如何生成,则可认清调查研究思想在历史逻辑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能”,在理论逻辑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行”,在实践逻辑上突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调查研究思想的三个逻辑与之异曲同工之处:基于调查研究思想如何孕育产生、拓展推广和系统发展,需要从历史出发,考虑如何证明调查研究是党长期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立足调查研究是主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纽带,认识调查研究思想背后的原理支撑、重要原则和主体表现,需要从理论出发,考虑如何呈现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桥梁作用;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求实的学问与艺术,强调的是发言权和决策权的前提是看是否有正确的调查,考察人们是否达到知行合一及坚持到底的意志力,需要从实践出发,考虑如何建立延续和健全调查研究的行动机制。
党注重调查研究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所反映的是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逻辑统一,对于我们把握党的调查研究思想的精神实质与发展方向具有方法论意义,启发我们看到调查研究的发展始终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相伴而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作用下,使调查研究成为厘清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精准把握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成功密钥,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6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3]汪晓云.人文科学发生学:意义、方法与问题[N].光明日报,2005-01-11(08).
[4][12]本书编写组.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5,113.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90.
[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9.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4.
[11]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0.
[1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0.
[14]本书编写组.认真学习焦裕禄精神 笃行“三严三实”要求: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8.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1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79.
[17]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箴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
[18]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
[19]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8.
[22]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349-354.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1.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3.
[2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8.
The Genetic Logic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u Tingyu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sis can be used to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logic, to explore the heirloom of the CPC’s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practice of its century-old struggle presents the theoretical appearance of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highlights the CPC’s ability to “be able”.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logic,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entury-old experience of the CPC in conducting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shows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integrating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mass view of history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nto China’s specific practice, and highlights why Marxism is endowed with “being available”. From the logic of practice,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the CPC tha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can bring about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cognition, subject capacity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so as to help show 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ith “being good”. 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facts of genesis, the CPC’s century-long struggle for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 and other period of entry into the CPC, sorting out and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PC’s thought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erms of ephemerality, co-temporality and development, and grasping in-depth the basic direction of its triple logic of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reserve the CPC’s advancement and purity, and to continue to vigorously pursue the wind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tic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ternal logic
(责任编辑: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