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人才支撑

2024-11-25 00:00:00刘宇
行政与法 2024年11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北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正视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现实,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同时,就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聚集人才等做出全面部署,为东北各省在今后的工作中协调好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完善教育体系,培养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素质人才和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中起关键作用的也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要利用东北地区教育基础好,高校众多等教育资源上的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做好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一是加强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东北地区教育体系相对完善,教育资源较为丰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东北地区大学程度文化人口数量逐年提高。但这种数量上的增长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原因在于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很多高学历人口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领域人才匮乏,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因此,要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和质量。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结构,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齐头并进,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扩大重点专业硕士、博士招生规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交流合作,提高科研人员科技创新能力。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各领域专家前来讲学授课,培育优秀的高校师资队伍。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研发中心,走环境友好、资源集约、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之路,让企业成为技术型人才与科技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另外,企业也要加强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共同培养企业需要、市场紧缺、掌握核心技术、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端人才,形成“产学研”合作全链条。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的有力手段,它能够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给予从业者相应的技能与知识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力资本结构适应经济结构变动。同时,也能够让从业者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大力发展开展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和加大投入,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优势,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开展覆盖面广、时间灵活、内容务实、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加快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建设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使人才资源的总体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二、打造平台、提高待遇,聚集人才

东北地区人口外流固然有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且发展速度缓慢,导致人口、人才向经济活跃程度高的地区流动。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端技术人才是外流人口的主体,这造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的不足和人口整体素质的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打造科技园区、创新基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配套保障制度等措施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用政策吸引人才,用产业聚集人才,用服务留住人才。

一是制定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各地区应根据本地资源禀赋情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紧抓住东北振兴的政策契机,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环境建设,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打造宜居城市,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兴建各类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各领域人才提供实现价值、发挥能力的平台。

二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在各类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的当下,应加快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对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允许他们以技术、专利参股入股,参与到企业或项目的经营和开发中,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其知识和技术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对具有重大科技创新的人才提供可观的奖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是完善配套保障制度。要加强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人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全面加强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社会保障,创造适合人才能够长远发展的制度环境,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吸引更多人才来东北就业创业,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对领域专家、高端人才相关政府部门在职称评聘方面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专项资金,特事特办为其单独购买高端的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同时在子女入托入学、解决配偶工作问题方面提供便利,以完善的保障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留住人才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均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且人口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东北各省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已经连续多年人口处于负增长的状态。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势必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增加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从而给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幼有所养、老有所依。

一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优生优育是我国人口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各级政府务必重视此项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开展优生咨询,实行婚前检查等扎实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大优质托育服务供给,科学布局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创新托幼一体化模式,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维护女职工劳动就业合法权益,规范招录招聘行为,禁止就业性别歧视,推动女性在社会上的平等就业。对因生育而失业的妇女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帮助她们生育后重新就业。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提升适龄生育人口的生育意愿,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是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投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构建起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个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逐步加大养老保障的力度,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最终实现社会养老保障的全覆盖。要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既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收费低廉的普惠型养老机构,体现养老事业“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的基本导向,又要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建设涵盖健康管理、康复医疗、文化娱乐的高端医养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多样养老需求,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挖掘老年人的人力资本,鼓励身体健康、具有丰富行业技术或管理经验的老年人再就业继续服务社会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作者简介:刘宇,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材研发中心编辑。

(责任编辑:刘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