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演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质量。问题导向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探索和讨论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更牢固的认知结构。本文以“平均数”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课前设计系列问题,课中设计引导问题,课后设计回顾问题
(一)课前设计系列问题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点之前,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课前设计的问题,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就开始思考即将学习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
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导学案,展示若干简单问题:(1)平均数是什么数?(2)为什么有平均数?(3)平均数是怎么来的?(4)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5)平均数和准确数有什么不同?(6)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7)平均数有什么意义?(8)平均数为什么比较公平?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数学教材或网络资源学习平均数的定义,或者尝试通过实际操作(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亲手计算平均数。一些学生还会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平均温度,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学生可以将仍旧不懂的问题标记出来,等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可以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中设计引导问题
通过引导问题,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引导问题的解答通常会鼓励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和合作来寻找答案,这种过程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并将学习内容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通过主动探索、提问、讨论、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次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张亮做了5次一分钟跳绳自测(见表1),表中哪个数据能代表张亮一分钟跳绳的一般水平?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同学们,从表1中你能看出哪个数值代表张亮一分钟跳绳的一般水平吗?
学生A:我觉得应该是119个,因为这是最高的成绩。
教师:很好,最高的成绩显示了张亮的最高水平,但如果他只有一次这么好的表现,那能代表他的一般水平吗?
学生B:那可能不行。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所有的测试?
教师:非常好的观点。那么,如果我们要考虑所有的测试,你会怎么做?
学生C:我们可以把所有次数加起来,然后分成几份。
教师:精确地说,我们可以把所有次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测试的次数。这样就可以得到张亮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这在数学上叫作什么?
学生D:哦,这就是平均数!
教师:对,这就是平均数。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也就是一般水平。那么,根据张亮的数据,他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次数是多少呢?
……
(三)课后设计回顾问题
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学生通过回答课后问题能够复习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有助于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课后问题能帮助学生回顾和反思在课堂上的理解和认知,提升自我检查和自我纠错的能力。教师设计适当的课后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最重要的是,课后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加强了学习的连续性,确保学习不局限于课堂。
教师课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请你回顾课前自己产生的问题,哪些问题你现在可以得到答案了?学生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时会深化他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些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或记忆不清晰,从而识别出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复习的地方。学生如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解答他们的问题,课下可以进一步探索,这样不仅复习了课程内容,还扩展了相关知识。由此可见,课后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复习、自我测试和反思,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重点提炼核心问题,展示知识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要想让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作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以确保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际的应用价值。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从易到难递进,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不是一开始就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且问题设计要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而不只是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另外,问题需要直接针对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预定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提供与问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或者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如收集数据、计算平均数等,包含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和拓宽思路。
仍以上述问题为例:张亮做了5次一分钟跳绳自测,表1中哪个数据能够代表张亮一分钟跳绳的一般水平?说说你的理由。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可能会通过各种策略推断哪个数据能代表张亮一分钟跳绳的一般水平。
学生A:我认为119个是张亮的一般水平,因为它是第一个数,看起来挺高的。
学生B:我们不能只看第一个数,而是需要考虑所有的数据取平均值,这样才能知道张亮的一般水平。
学生C:对,平均数可以减少偶然高分或低分的影响。我们把所有次数加起来,然后除以5,这样得到的数才能代表他的一般水平。
学生D:我同意。但我们也需要检查这些数是否有异常值,这样可能会影响平均数的代表性。
学生E:看起来所有的数都差不多,没有异常的高或低。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计算平均数了。
学生B:好的,我们将所有次数加起来是570。现在除以5,得到114。这个数应该能代表张亮的一般水平。
学生A:为什么不用最高分或最低分呢?
学生C:因为最高分或最低分可能只是偶然的,它们可能不会经常出现。平均数考虑了所有的尝试,所以它更加接近真实水平。
学生D: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张亮一分钟跳绳的一般水平是114个。
在上述学生的讨论中,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记忆概念,还通过讨论和应用来深化理解。通过让学生评估不同数值的代表性,激发了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而学生通过集体智慧共同加深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这种共建知识的过程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建议,这也是沟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驳和辩论的过程能使学生学会如何以理性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建议。通过具体问题,如张亮的一分钟跳绳成绩,学生能够看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理解数学的实用性。问题导向学习能帮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作为工具的本质。学生在讨论中提到的高分和低分的影响以及平均值的稳定性也展示了统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使用平均数,学生能够理解统计不仅是数字,还是解读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三、借助追问引起质疑,促进学生思维转化,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适当地追问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调整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通过追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构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平均数”的认知。且问题互动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能够感到自己是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而互动性的问题和追问能即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上述讨论中,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没人选择110或者113这两个数字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具体如下。
教师:我看到大家一致同意114个是张亮一分钟跳绳的一般水平。为什么没人选择110或者113这两个数字呢?谁能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A:我觉得110个太低了。它只出现了一次,而且是所有数中最小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最小的数就忽略了其他更高的成绩。
学生B:我同意。而且113个也只出现了一次。如果我们选择113或110,那就像是说张亮大多数时间的表现都只有那么点成绩,但他有更好的成绩。
教师:那选择一个数作为代表有什么标准呢?
学生C:我认为代表数应该接近所有数的中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该是平均的。
学生D:对,就像是我们找一块能代表整个蛋糕味道的一小块,我们不会只吃边边角角对吧,我们要找最中间的那一块。
教师:有意思的比喻,那你们觉得平均数和这块蛋糕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E:平均数就像是找到了那个中间的味道,它能告诉我们整个蛋糕是什么味道的。
学生F:我觉得,平均数像是把所有的跳绳次数混合在一起后的结果。就像把蛋糕混合在一起,然后尝一小块就知道整个的味道。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理解了平均数代表整体的意义。这样我们就不会只关注个别的数,而是要考虑所有的数据。这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张亮的表现。
通过追问,教师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这一统计概念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综上所述,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挑战学生的思维,并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总的来说,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并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和盛园区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