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艺术课程链:乡镇随班就读儿童劳动素养的本土化

2024-11-24 00:00宋小千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9期

泥土是乡镇儿童生活中最喜爱也最常见的“伙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游戏资源。泥土作为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物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表现性及多变性,既能刺激学生手部触觉的感受,又能促进他们大小肌肉的协调发展,还能使手部精细动作得到训练。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基于此,我们从乡镇随班就读儿童的发展需求出发,尝试以民间乡土泥塑艺术资源为载体,通过构建泥塑艺术课程链,多途径引导乡镇随班就读儿童艺术体验和劳动实践,使学生在获得劳动技能的同时,深入挖掘乡镇随班就读儿童泥塑创作潜能;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他们手臂、手肘大动作和手腕、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儿童劳动素养的养成体系

劳动素养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劳动素养由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五项核心要素构成(见图1),五者层层推进,包含知、情、意、行等各个维度。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认为儿童劳动素养是指儿童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的公益劳动等体验活动中,经过训练和实践获得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智力、劳动权利、劳动视野等行为与修养的综合体现。

二、乡镇随班就读儿童劳动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教育形式。学校要针对随读生的特殊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让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劳动素养对随班就读儿童有效融入社会而言非常关键。特殊儿童接受以适应生活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对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在动作、感知觉、沟通和交往等方面的功能性障碍,能够真正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信,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并终身受益。

三、基于劳动素养培养的泥塑艺术课程链本土化构建思路

泥塑课程是通过手指活动来完成作品,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可以培养儿童对形的感受力与敏锐度;通过泥塑,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还可以促进儿童注意力、创造力、意志力等方面的提升。泥塑课程能促进儿童平衡觉、运动觉、感知力以及内在心理的发展。

泥塑课程是我校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儿童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把“金钥匙”。针对随班就读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加之我校所处地带,泥土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我校教师以民间乡土泥塑艺术资源,以学校特色课为基础场地,按照低、中、高年级随班就读学生年龄、障碍程度及类别特点,设计开发不同梯度的适宜性泥塑艺术课程,形成泥塑艺术课程链,将泥塑与本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对乡镇随班就读儿童劳动素养的培养。

(一)泥塑课程目标

1.低年级课程内容

由于低年级的随班就读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都处于初始萌芽阶段,其动手能力也在初步发展之中。我们认为形象的图片、录像、玩具、人物、场景都是他们制作的好素材,所以,该学段的泥塑课程以游戏或活动为主,引导他们尝试用团、搓、压、切等方法简单地表现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让他们在玩中认识制作泥塑的各种材料及工具,如泥土的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及性质等,体验泥塑的简单制作方法,锻炼手指协调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奠定基础。

2.中年级课程内容

中年级的随班就读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部分儿童还能将形象的图片、画面和简单的泥塑技法相结合,制作出符合工艺要求的作品。为此,该阶段的泥塑课程以欣赏优秀的泥塑作品为主,使学生能初步欣赏、感受自己或他人的作品美;重点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工具(小木刀、木片、木锥、圆棒等),学习用盘条、捏拉、拼接等基本造型方法表现物品的简单造型。这一阶段适当地增加了学生对优秀泥塑作品的欣赏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高年级课程内容

高年级随班就读儿童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泥土的特性及制作泥塑的工具、方法,所以该阶段的泥塑课程是以学生熟练运用制作泥塑所需要的专用工具及对泥塑作品细节的刻画为主,旨在加强学生的手指精细运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

(二)泥塑课程设置

本课程旨在让不同学段随班就读儿童掌握泥塑基本技巧,锻炼他们的手指精细运用能力及劳动能力(如表1)。

四、以泥塑课程提升乡镇随班就读儿童劳动素养的路径

(一)以美术课程为主渠道,构建五步教学模式,培养儿童的劳动素养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以泥塑艺术课程链为载体,将美术课程与民间乡土泥塑资源、劳动实践相融合,通过构建“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练习讲座辅导—评讲小结提炼”五步教学模式,引导随班就读儿童全身心投入泥塑及创造对象的体验,充分激发其创造出蕴含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使其对泥土产生浓厚的情感,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其核心素养,促进随班就读美术多元化教学。

以“品《西游记》”一课教学为例,我们以当地“五色土”为原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独立完成的方式,运用夸张的造型、奇异的装饰,制作《西游记》中的不同人物,让学生掌握“郝氏泥塑”的制作技法,同时通过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播放“郝氏泥塑”中“搓印摔拉、捏粘挤划”的泥塑八法,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创作想法。接着通过观察《西游记》中的人物动态,用捏、摆泥及欣赏人物泥塑作品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条、泥片、泥块等捏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美好瞬间,适当地夸张表现人物的动态,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造型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人物动态的观察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创作任务:用五色土塑造一个《西游记》中的人物,要求稳定地表现动态,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作品表面不必光滑,宜尽量保留手捏的率真质感,可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也可几人合作完成一组人物群像。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活动中随班就读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五色土在自己灵巧的手中绽放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二)依托学校工作坊,丰富泥塑学习渠道,发展儿童劳动素养

我们成立了“泥忆”工作坊,利用每周的两节拓展课时间,根据随班就读儿童年龄、障碍程度及类别特点,将其分成若干个社团小组,并以主题式的学习方式教学生认识泥土的特质、性能,讲解泥塑作品的制作方法技巧,通过丰富多彩的泥塑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当泥土被赋予灵魂,生命与生活便破土而出。随班就读儿童运用乡泥塑型与创作,既是对泗阳泥塑的传承,又结合现代艺术进行创新,让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与结合,形成最美印记。例如,在以“燕归来,春正酣”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中,我们就地取材,以黄泥为原料,运用泥土的不同形态设计了三个系列的泥塑活动——春韵百流、春泥和村居泥塑,引导随班就读儿童运用泥土的不同形态进行创作。其中,“春韵百流”泥塑活动是用流体画等新兴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泥塑创作,这是乡泥与现代艺术的巧妙融合;“春泥”泥塑活动,旨在让随班就读儿童通过收集黄泥、筛选、调和等一系列过程,用大自然天然的颜料绘出泗阳建筑、景物等作品;“村居泥塑”活动,结合《村居》这首古诗的学习,引导随班就读儿童用泥塑制作纸鸢,用泥塑刻画家乡记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泥土创作,将家乡的黄土变成了有想法、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劳动素养得到了充分培养。

(三)开展亲子泥塑活动,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首先,我们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及家长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泥塑活动对于随班就读儿童成长的众多益处,也邀请了一些有优秀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激发家长参与泥塑课程学习的欲望。其次,我们设计了“亲子泥塑”活动的表格,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记录自己的泥塑成长足迹,旨在让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亲子泥塑比赛,是我校每年“体育艺术节”活动的重头戏,要求每个班级选出随班就读儿童代表,以亲子共同制作的形式展示泥塑成果,感受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有效促进了家长和儿童劳动素养的共同提升。如今,大部分随班就读儿童的家长都积极投身于学校泥塑课程的建设和亲子活动中,他们与孩子共同创作,互动交流,同时更加了解学校对特殊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政策。

五、结语

爱玩泥巴是儿童的天性。学校根据乡镇随班就读儿童的个体差异与康复需求,利用民间泥塑艺术资源,开发乡镇泥塑校本课程,构建泥塑艺术课程链,有利于促进乡镇随班就读儿童手臂、手肘粗大动作和手腕、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改善他们在动作、感知觉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促进其潜能开发,弥补其身心缺陷,在泥塑艺术劳动体验中提升乡镇随班就读儿童的劳动素养,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基。

(作者单位:泗洪县特殊教育学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