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在小学语文德育中,教师利用《童年的水墨画》作为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融合教育目标。首先,这一组诗通过直率明朗的感情表达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有助于塑造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次,诗中对于乡村景象的细腻描绘,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探讨和诗中情境的映射,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的理解。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他们日后成为具有民族根基和文化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通过对诗中情节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和领悟诚实、友好、团结、勤劳等传统美德,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积极的塑造。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在对诗歌内容的深入解读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和创新性表达,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表明他们在基础的读写能力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可以进行正常的语文学习活动。然而,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发现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文章主旨以及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或者不能准确捕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加强对语言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1.情境导入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为学生营造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随后,展示几幅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水墨画,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画作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看到了哪些元素?
2.知识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水墨画的历史和特点,强调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墨画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3.引出课题
教师以“水墨画”为引子,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童年的水墨画》,并告诉学生,这不仅是三首诗,更是三幅美丽的画面,每首诗都描绘了一个童年时期与水墨画相关的场景。
(二)新课呈现:品读诗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初读感知
随着轻柔的古典音乐缓缓流淌,学生静静地打开课本,映入眼帘的是三篇诗歌。我轻声地对学生说:“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诗歌的韵律。”
学生纷纷开始朗读,我则巡视。我注意到,小明在读“浪花”这个词时有些犹豫,我及时上前指导他发音,并鼓励他大胆朗读。
在初读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了一定的感知,但还不够深入。于是,我决定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指导。
2.朗读指导
我走到讲台前,开始范读课文。我特意放慢了语速,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范读结束后,我让学生跟读、齐读。在跟读过程中,我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在齐读时,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读出诗歌的韵味。
经过几次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朗读得更加流畅、有感情。我趁机表扬了他们,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朗读状态。
3.分组探究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我决定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探究一首小诗。我分别为每个小组提供了探究任务,强调要从诗歌中找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哲理。
第一组的任务是探究《溪边》中的自然美景与童年时光的交织。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描绘自然美景的词语和句子,并思考这些自然美景与童年时光的关系。
第二组的任务是探究《江上》中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思念之情的词语和句子,并思考这种思念之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三组的任务是探究《林中》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热爱和敬畏之心的词语和句子,并思考这种情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元素相契合。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展开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学生表示已经找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并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我趁机让他们上台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4.交流分享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探究成果。我首先请第一组的代表上台分享《溪边》的探究成果。
“我们小组认为,《溪边》中的自然美景与童年时光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代表小明自信地说,“诗歌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等句子则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纯真和无忧无虑。这种美好和纯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思想。”
我点头表示赞同,并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像诗人一样珍惜并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呢?”学生纷纷表示要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等。
接着,我请第二组的代表上台分享《江上》的探究成果。代表小红深情地说:“我们小组认为,《江上》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亲情至上’的思想。”
我再次点头表示赞同,并引导其他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呢?”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家族优良传统等。
最后,我请第三组的代表上台分享《林中》篇的探究成果。代表小亮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小组认为,《林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等句子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森林画卷。”
(三)拓展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1.情感体验
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童年的水墨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意境之后,我引导他们开始进入情感体验的环节。我轻声说:“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品味了诗歌中的美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我一起回到你们的童年时光。”
我播放了一段轻柔的音乐,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开始缓缓描述:“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溪边玩耍,溪水清澈见底,你们赤脚嬉戏,笑声回荡在山谷之间……”
学生渐渐沉浸在我描述的画面中,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鼓励他们:“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回想你们的童年时光,思考你与自然、家乡、亲人之间的关系。你们是否也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过无尽的快乐?是否也曾在离家远行时深深思念过亲人和家乡?”
学生开始陷入沉思,他们纷纷举手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我鼓励他们用诗歌或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的学生写下了自己小时候在河边捉鱼的趣事,有的学生则回忆起了和爷爷奶奶在老家度过的美好时光。
我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学生的分享,他们的文字中充满了对自然、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与怀念。我深深感受到,这种情感体验不仅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家国情怀”等思想。
2.情感升华
在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情感体验后,我引导他们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我说:“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了自然、家乡和亲人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力量。那么,你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价值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纷纷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还是我们生活的根基和精神的支柱。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我举例:“比如,在《溪边》中,我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珍惜身边的一切呢?又应该如何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要感恩父母的辛勤付出、关心家人的生活;要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
我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并鼓励他们将这些美德和道德观念付诸实践。我告诉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我们要将这些美德和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3.德育渗透
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开始进行德育渗透。我结合课文内容和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感恩、尊重、爱护等美德和道德观念。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德和道德观念,我还结合课文中的经典名句或哲理段落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
通过这些深入剖析和讲解,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传统文化元素,也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些美德和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
(四)总结提升:回顾与反思
1.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2.课后反思
教师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作者单位:皋兰县教育局)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