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错题成因分析与纠错对策

2024-11-24 00:00曹文渊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9期

一、小学数学错题成因分析

(一)粗心、马虎

在做数学题时,学生粗心大意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审题到做题直到完成最后的运算都不仔细,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数值和符号。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注意到具体的内容,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做错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做题时心不在焉。二是粗心大意。举个例子,某所大学举办一场演说竞赛,共有23名男生、33名女生参加,问参加竞赛的男生少于女生多少。学生回答:33-22=11,这是因为学生粗心大意,没有注意到数字,造成了答案的错误,这种错误的发生率很高。这样的错误还有很多,如把除法里的除号抄成了减号。

(二)思维定式影响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与观察时,始终把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待,无法发掘它们之间的内部关系,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受到思维定式的制约。例如,某家百货要做一组鞋的宣传活动,男鞋103双,比女鞋多50双,请问女鞋的数量是多少双?针对该问题,学生回答:103+50=153双。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限制,学生往往看到“多”字就会想着增加,而不去考虑问题中所包含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了答案的错误。

(三)感知错误

小学生正处于由表象思考向抽象思考转变的阶段,很容易出现遗漏、操作次序不正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并且在解决问题时会因为计算能力不足而导致出错。例如,学生在做四则运算题时,部分题目会有特殊数字:20×5÷20×5=?没有把四则运算次序背下来的学生,很可能会被这两组“20×5”的数字给骗了,而把它们当成20×5÷20×5=100÷100=1。另外,在单位转换中也很普遍,如学生看到1.5个小时,就会受到“百进一”的影响,以为是1个小时50分钟。

(四)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态度对学生上课的听课情况和答题认真度有很大影响,假如学生不重视学习,粗心大意,或是敷衍了事,都会造成作业的错误。比如,教师在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时,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运算程序是对的,但最后结果错了,或是把试题的要求给弄错了等。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使得作业的准确率降低。对此,数学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五)基础掌握不牢

小学是打好根基的重要阶段,同时,数学的学习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系统的基石,若是学生根基不稳,后面的功课就很难学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最基本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概念和规则,才能轻松地学习。然而,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概念很难懂,于是就忽视了这方面的知识,从而造成了数学概念混淆的情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使得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容易犯错误。

二、小学数学错题纠正对策

(一)认真推敲关键词,调整解题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不会仔细地阅读一些特定的数学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字词,他们不会仔细思考,很多情况下都是根据个人经验或者记忆进行分析,这就导致了理解上的失误,将思维引入歧路,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误。有些学生连问题都没看清楚,更没有仔细地思考,根本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只是以一种不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比如: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而冰变成水体积会变小。这是一道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分数应用题。这类问题,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当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时,他们会认为,当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变小,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这里的重点在于,在两种情形下,以“1”为单位的水与冰的关系并不相同。“水凝结成冰后,体积增大了多少”就是以“1”为单位来计算的。“冰变成水后,它的体积就会变小,这就是将它看成是一个单位。”“1”的数量是不同的,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精确的把握,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解答。

答案是这样的:水的体积为1,而冰的体积为1+■=1.1,所以,当冰块变成水时,它的体积就会变小。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和探索问题时,需要字斟句酌地进行研究,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对用来说明问题的关键词,更要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斟酌,做到精确的领会。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抓住重点,进行理性思考,最后顺利求解。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关联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引导其推断数学知识的进程,从而使得数学推断变得更加深入。

(二)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盲目解题

素质教育一再强调,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好知识。小学数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解答时,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去解答,让他们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但一旦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的问题,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了。所以,教师要刻意地强化对这一领域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到的知识相结合,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混乱,如房屋的高写成3分米,桌子的高写成80米,产生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1厘米、1分米、1米等单位长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一些学生熟知的东西来解释,让他们树立起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概念,如1厘米大约是成年人的指甲宽,1分米大约是成年人的手掌宽,1米就相当于成人的腿到腰的高度。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学校门口那棵树大概有20多米高,一支铅笔长约20厘米。教师常常拿学生熟知的东西举例,多次之后,学生就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中的问题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审题

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认真学习的心态,在数学学习中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表面上的理解,在研究问题时也是随意的,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逻辑上也不够严谨,当碰到比较棘手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不去思考如何分析,而是采取敷衍的方式,从而在解题中出现了错误。举个例子:400÷25×4=?当学生看到这道题时,从直觉出发立刻就会想到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首先计算25×4=100,然后用400÷100=4,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果4。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计算上的失误,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抱着一种认真的学习心态,仅仅追求简单的形式,而忽略了基本的操作规律,其结论自然是错的。在教学中,作者多次强调“所有的操作法则都有它的应用领域”。在这道题的求解中,学生只考虑了一种情况(利用简单的办法可以将计算的步骤简单化),而忽略了另外一种情况(操作的先后次序),因此产生了计算失误。这道题正确的做法应是先进行除法后乘,也就是:400÷25×4=16×4=64。

再如:爸爸有80元,爸爸的钱是儿子拥有钱的4倍少4元,请问,儿子有多少钱?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望文生义,没有认真地解读和剖析就盲目地做了回答。由于题目中出现了“少4元”,所以就草草地进行计算:(80-4)÷4=76÷4=19(元),该计算结果显然是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线段图(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线段图可以看出,儿子货币数量的4倍是80+4=84。因此,应该用(80+4)÷4=84÷4=21(元)。

数学是一个很有逻辑的科目。在做数学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地去看、去分析,并且要主动地去思考,将题目中各个数量的逻辑关系都整理出来,然后严格推断,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而不是依靠自己的直觉,盲目、错误地回答问题。

(四)夯实数学基础,厘清知识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通过细致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但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他们的解题水平不高。在学习中,有些学生对数学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愿意进行精确探究,表面上好像已经明白了,实际上只懂了一点点。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类似的概念搞混,造成推断和判断上的错误,从而阻碍对数学的深入研究。比如,有一道数学题:一盒铅笔的进价为5元,卖6元,这1元就是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立刻想起一盒铅笔售价5元,卖出去就能赚6元。错误地认为6元就是盈利,所以利润就是6÷5×100%=1.2×100%=120%。那么,学生会认为一盒铅笔的利润率是120%,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回答,所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产生这种错误是因为对利润和利润率的认识不清。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利润=收入-成本,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办法,首先要算出获得的利润,然后用利润除以货物的成本,然后把它乘上100%就是利润率。也就是(6-5)÷5×100%=0.2×100%=20%,因此,利润率为20%。

在数学教材中,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通过严格的论证得出的。有关的数学概念阐述严密,运算方法具有很好的逻辑性,而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这种知识结构的特征,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的心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概念的含义进行深入理解,理出它们的关系与差异,打牢学生数学知识的根基,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对错误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这些信息中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进行改正,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要把握机会,注意抓取学生产生的错误,并且要善于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将这些错误转化为新的教育资源,以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为重点,培养学生科学、严密的解题思维,使学生在遇到任何数学问题时都能学会思考,敢于迎难而上,能迅速地将其破解,从而建立数学学习自信。

(作者单位:灵台县什字中心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