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是指将不同学科之间的核心素养要素打通,以融合教学的关键点,尝试单一学科知识覆盖多门类学科素养的培养。在跨学科教学设计中,重点在于剖析学科之间的联系。本教学设计以小学音乐学科为范本,探究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融合教学。基于两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其关键点就在于美育,美育并不单指音乐、美术这两门学科,而是以艺术学科为统筹,实现欣赏美、创造美、理解美、认知美、品德美、行为美的精神与习惯培养。音乐是用歌唱、歌词、曲谱等形式完成美育,而美术则是用画作、观察、色彩、构图表现、创造等完成美育。利用音乐欣赏课的曲调感知、歌词内容感悟,结合画作艺术创作,画作想象激发,让音乐表达的内容更加具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感知音乐表达的精神、情感、内容,从而实现以音乐为载体、美术为途径、实践为结果的跨学科教学。
一、选择课时
第一课时: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简谱)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动画片《小猫钓鱼》主题歌。
欣赏:(见图1)
二、课时内容分析
“劳动最光荣”这一课时,教材本身就已经集音乐与劳动于一体,实现了跨学科教材内容的设置,内容以描述小动物的行为和习惯,把“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包含在其中。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欣赏课时),因此,强调的就是熟悉音乐的曲调、能够简单歌唱,重点在于通过音乐的学习,把热爱劳动、独立自主、收获劳动成果等教育内涵表达透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发掘学生劳动美、感知美、音乐表达美、美术创造美的潜力。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较弱,直白的教师引导,学生没有共情点,劳动是为何?劳动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学生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课堂应当注重学生对音乐欣赏课时内容的理解,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应用其中,这也是本教学设计的跨学科为什么选择美术,通过美术画作感知教材内容,用美术创作感受劳动之美,用画作的形式来丰富课堂学习的途径,把更开放的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实现多门类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跨学科融合理念分析
美术是用颜色、构图、内容来表达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想象到的,有研究者表示美术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课文范本的理解与感受,能够实现抽象化的内容到具象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本节音乐欣赏课,其主题就是“劳动”,但是劳动的教育意义却在“鸡鸣、喜鹊筑巢、蜜蜂采蜜”这些行为之中,从音乐的角度而言,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只有曲调表达的情感、歌词内容的解释,而结合美术后,学生能够从创造、画作的角度去感知这些动物在辛勤劳作过程中的内涵价值,他们带着思考与想象去感知这些动物劳作的情形。在欢快的音乐曲调与演唱中,他们用多彩多色的画笔描绘着劳动的快乐。
跨学科的融合,实现了两个角度的音乐感受,学生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欢乐的歌唱中、在欢乐的美术创作中,一遍遍地轻声哼唱,一遍遍地描绘太阳初升雄鸡打鸣,一遍遍地用自己的创作与感想去表达劳动的喜悦、劳动的色彩。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学生在本次欣赏课时能够收获音乐学科的听曲、赏词、唱歌,美术学科的画作、色彩、感受、表达,劳动的习惯、价值、技能、内涵。在音乐歌曲的主题学习中,利用美术的感知,实现了劳动价值与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能够从音乐的曲调中感知歌曲的情感基调,从歌曲的歌词中感知音乐内容、从歌曲的简单跟唱中明晰劳动的快乐。
2.通过美术的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用画笔发现美、感知劳动美、创造劳动美的能力,使其在画作、构图、色彩使用上有更饱含情感的特点。
3.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在音乐与美术的基本学科能力培养下,塑造学生的劳动品质,使其收获劳动技能。
4.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美术学习兴趣。
五、教学具体设计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猫钓鱼》的微视频动画,简单地了解歌曲的背景。在播放动画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积极性变高。
2.动画播放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动画片中有一首欢快的主题歌曲,你们还记得吗?”最后教师轻声哼唱,示意学生回答。
3.简单互动完成后,板书“劳动最光荣”,随后提问:“同学们,劳动最光荣,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听到过很多次了,劳动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有没有同学知道呢?”
4.这个问题比较有跨度性,以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应该不能完全回答上来,而此问题的抛出只是给学生铺垫“劳动”的主题。
5.教师展示课件,并通过动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认真感受歌曲的曲调特点。“同学们,劳动是创造我们生活的基础,哪怕是小动物,它们每天也必须劳动,让我们听一听这首歌曲中,哪些动物有劳动行为呢?”
6.学生认真聆听歌曲,并在结束后回答歌曲中描述了哪些动物的劳动。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公鸡打鸣、鸟儿梳妆、喜鹊筑巢、蜜蜂采蜜。
7.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歌曲是不是有一种欢快的感觉呢?这些动物在清晨的一天,就开始了劳动,但是劳动的时候他们是快乐的,有人能回答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8.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思考继续认真聆听歌曲。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轻语引导,构建学生的音乐感想。如“你看啊,太阳升起来了;小鸟儿醒得早早的,可能是去捉虫儿了,喜鹊也开始忙起来了,他们在筑巢,东一支树枝西一支树枝地叼着;蜜蜂是最忙碌的,每一朵花儿都不愿意错过”。
(二)用美术表达歌曲内容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在刚才的音乐聆听和感受中,能够看见哪些场景呢?你能用你的画笔描绘出来吗?接下来三个人一个小组,一个人负责图画设计,一个人负责画图,一个人负责上色,我们来比比看,谁能把歌曲的内容画得更好。
2.教师组织学生使用画笔开展艺术创作,在小组创作完成后,要求部分小组对图画创作的内容和色彩使用的目的进行交流。
3.教师引导:没错,每一个小组的画作都很好,你们从画作中能够想象到更多的场景,这些是歌曲中不曾表达出来的。例如,小鸟儿叼着虫、农民伯伯耕种。在你们的画中都集中体现了劳动的场景。
(三)跟唱与学习理解歌曲
1.教师引导: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图画创作,你们描述了劳动场景,劳动的快乐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你能唱出来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唱吧?
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跟随课件的歌唱技巧,保持着欢快的情绪与节奏,让学生慢慢熟悉曲调。
3.教师引导:同学们,跟唱了这么多次,你们有谁愿意来表演一下吗?
教师鼓励学生演唱,树立课堂展现自我的勇气,并通过简单的表演活动来调剂学习与思考的紧绷感。
4.教师:“这首歌曲很欢快,后半段的歌曲内容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勇敢回答。
5.教师板书:劳动、收获、快乐。
6.教师引导:对的,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勤劳的蜜蜂,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如穿衣服、洗脸、刷牙、打扫卫生等。
7.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幅关于劳动的艺术作品,作品内容包括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教师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简单地欣赏与思考画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四)课时游戏——创作“劳动美”画作
1.教师引导:劳动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每一个劳动的人或者动物都是美的。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关于劳动的美,你们能够感受到吗?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劳动最光荣》以及人们劳动的短视频,加深学生对劳动的体会与感受。
3.接下来组织学生开展课时游戏,创作“劳动美”画作,依然是三个人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的人员工作安排依旧。“同学们,劳动之美有很多表现的特点,你们可以放开想象去创造,也可以结合你们的所见所闻去创作。”
4.对小组的艺术作品进行课堂展示,要求学生匿名投票。投票获得前三名的小队可以获得小红花奖励,并能够上台分享创作经验。
5.教师引导:劳动是光荣的,能够独立完成劳动的学生也是值得表扬的,我相信你们也如这首歌曲一样,能够像小动物们一样勤劳,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茁壮成长。
(五)实践活动——我也会劳动
1.最后一次开展歌曲的聆听与跟唱,让学生尽快掌握这首歌曲的曲调以及演唱的方法。
2.教师引导:老师编排了一个关于劳动的歌舞,现在就教给大家吧,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3.自编歌曲,并播放音视频舞蹈,让学生能够跟着歌曲跳起来。
我是小小劳动家
(副歌)
我是小小劳动家,勤劳双手创造美,
扫地擦窗不嫌累,种花浇水乐无边。
(第一节)
清晨起床不偷懒,整理床铺我先行,
书桌整齐心情好,学习进步,笑开颜。
(第二节)
放学回家忙不停,帮妈妈洗菜做饭,
饭后洗碗我来做,家庭和谐乐融融。
(副歌)
我是小小劳动家,勤劳双手创造美,
扫地擦窗不嫌累,种花浇水乐无边。
(桥段)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
我是小小劳动家,幸福生活我创造。
(副歌)
我是小小劳动家,勤劳双手创造美,
扫地擦窗不嫌累,种花浇水乐无边。
(六)课时总结
在学生歌舞中,本节欣赏课时将迎来结束。在课时结束前,教师还需要重点针对歌曲的内容和演唱再进行一次提点。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劳动最光荣》,是因为劳动给我们带来了收获的喜悦,劳动让我们成长,我们也要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同学,接下来,我们一起合唱一次《劳动最光荣》吧。
(作者单位: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