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创设

2024-11-24 00:00安霞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9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课程内容整合中的第二层次,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引领,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培养。教师在《将相和》教学中应用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够使学生在全面把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养成辨是非、辨善恶、辨美丑的态度、立场以及负责任、有条理、重证据的表达习惯,充分发挥出学科育人优势。

一、阅读任务群,梳理基本观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学习任务群,首先要将重点放在阅读上,引领学生依托任务梳理课程基本观点,了解课程内容,把握课程重点。

(一)打基础,了解基本内容

阅读教学初期阶段,为了使学生了解基本内容,教师可依托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指明基础阅读方向,梳理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基本观点。《将相和》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包含三个小故事。因此,教师可结合故事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展开阅读。

初期阶段的文本探索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并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我设计指向阅读的学习任务群,即:

1.阅读课文,明确题目中“将”“相”所指的人。

2.从整体看课文,明确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用四个字分别总结这几个小故事。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以上学习任务群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基于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第一项任务,知道课文题目中的“将”指的廉颇,“相”指的蔺相如。第二项任务的探索中,需要学生对课文所讲的三个小故事有全面的认识。在该阶段的任务探索中,我十分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提到课文中的几个小故事时,我邀请了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有一位学生在提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表示:“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发现秦王不会守诺言,所以又用计谋将和氏璧带了回去。”这句话便简单地说明了故事的大体内容。在听完学生所说的话之后,我接着表示:“那你能用四个字来表示这个故事吗?”对于该问题,学生轻松给出了“完璧归赵”四个字,并表示自己之前就读过这个故事。学生围绕任务展开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以及师生互动的过程,先后明确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在接下来的“讲故事”环节,我选择了几个学生讲述故事,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了解。

(二)促提升,把握课程重点

为确保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课程重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与探究,在通读全文以及任务探索中提升学习效果。所以,在《将相和》的学习任务群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内容的指向性,引领学生进一步梳理课程观点,找准重点知识,并主动展开探究。

在接下来的阅读文本的探索中,我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文本基本观点的梳理以及重点内容的把握上,并基于该目标设计学习任务群:

1.阅读课文,总结秦国与赵国的关系。

2.课文一开始就说“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请总结秦国没有攻打赵国的原因。

3.总结廉颇和蔺相如的为人。

从学习任务群内容来看,该阶段属提升阶段,重点在于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学生在思考辨析中寻找完成任务的“关键点”,继而把握课程重点内容。通过探索任务的过程,学生首先明确了秦国和赵国是敌对的关系,但是秦国最强,经常进攻别的国家。在得出这一结论后,学生会自然展开对第二项任务的探究,从原文入手,寻找秦国没有攻打赵国的原因。第三项任务则需要总结三个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所做的事情,继而了解他们的为人。在学生完成任务探索之后,我先是表示:“哪位学生来说说第一项任务。”于是,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考虑到这项任务相对较简单,我选择了一位平常缺乏积极性的学生,并在她正确表达完之后给予了认可。之后,我接着提出:“那么,谁来说一说第二项任务呢?”这时,我选择了举手最快的一位学生。他自信地站起来回答:“秦国不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廉颇和蔺相如。”我追问:“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于是,学生读到原文中的一些句子来说明。第三项任务的表达中,我用了点名的方式,并在这位学生给出“廉颇是一个勇猛善战又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是一个有胆有谋又顾全大局的人”的答案之后,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使学生基于此任务探索与表达过程,把握了课程的重点,明确课文的主要观点:正因为赵国有廉颇和蔺相如,才让秦王忌惮,不敢贸然进攻。也只有将相和,才能守护好赵国。

二、辨析任务群,获悉态度立场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需要调动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学生基于自主性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产生个性化的认知。教师依托学习任务群可引领学生展开辨析,获悉学生的态度与立场。

(一)辨是非,体现自我认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任务群能够为学生展开自主性辨析与思考提供方向,体现学生自我认知。《将相和》中包含的三个小故事中存在一定是非观念,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师可借助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提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机会。

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辨性感悟,我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决定引领学生对特定内容展开思考与辨析。为此,我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安排了以下思辨性学习任务群:

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重新拿回和氏璧,“理直气壮”地表示秦王若强逼,他便撞柱的行为正确吗?

2.“渑池之会”中,秦王让赵王鼓瑟,你怎样看待这个行为?

3.“负荆请罪”中,廉颇三番两次为难蔺相如,你觉得廉颇算得上坏人吗?

以上学习任务群的探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重视学生间的互动和讨论。依托学习任务群,各小组一边积极展开自主性思考,一边开始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他人看法进行评析。此阶段,也有学生提到了如果不是蔺相如识大局,就会将相不和,就可能直接导致赵国灭亡,认为廉颇虽然认错态度好,但前期的行为肯定是错误的。经过这样一个小组思辨与讨论的过程,大家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认知,也在倾听他人表达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态度与立场。

(二)析善恶,形成正确观念

小学生已经能够明晰基本的善恶,为进一步引领学生于思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依托学习任务群驱动学生辨善恶。《将相和》中出现诸多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辨析,可促使学生在善恶思辨中形成正确观念。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辨析,并通过理性思考形成正确观念。所以,在该阶段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我将其放在学生对善与恶的思考上,遂安排以下学习任务群:

1.联系故事背景,讨论秦王攻打各国这件事情的对错。

2.分别站在秦王、赵王、各国人民的角度思考战争的意味。

3.从善恶的角度分析战争的意义。

任务探索阶段,我安排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新的任务。任务内容大多是对课程内容的延伸,极具思辨性。此阶段,为发挥教师的引领优势,我开始参与到各小组中进行调动。在与小组内学生辨析第二项任务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秦王是想统一各国,但依靠的是自己强大的国力和战争手段,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对的。有学生提到赵国弱小,主要是想守住自己的国家,如果发生战争,很大可能会败给秦国。有学生表示对于各国人民来讲,不管哪一国战败,最后受伤害的都是人民。我听完后进行总结:“所以说挑起战争的做法是不对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如果要从善恶的角度来说战争,大家有什么看法?”我顺其自然地将思辨点延伸到第三项任务中后,学生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认为不得以参与的战争是为了守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可以看作“善”,而主动挑起战争的行为可以看作“恶”。基于此思辨性任务的探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三、表达任务群,培养理性思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维,进行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设计表达性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展开理性思考。

(一)重证据,进行条理表达

依托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进行思辨后的表达时,教师要强调证据,让学生给出具体的依据,再进行有条理的表达。所以,教师在设置《将相和》的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表达自身的阅读感悟。

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后进行有条理、有证据的表达,我安排了有着较强表达性的学习任务群,供学生在思辨、推断中寻找证据,养成理想思维与理性表达的习惯。学习任务群如下:

1.“完璧归赵”的最后,秦王“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这是为什么?

2.“渑池之会”中,秦王为什么会答应给赵王击缶?

3.“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会一再退让?

此阶段的任务探索中,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在任务探索与思辨中形成“重证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之后,我便邀请学生对自身任务探索情况进行表述。比如,有学生在提到第二项任务时,进行了有条理的表达:“第一,秦王先让赵王鼓瑟,所以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是正常的要求;第二,蔺相如离秦王只有五步远,并表示秦王不答应,就跟他拼了;第三,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该生还找到了原文中对这些内容的描述,给出了直观、有力的证据。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负责任,进行理性表述

阅读表达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表达要负责任,所以要进行理性的梳理,阐明自己的态度。为充分发挥出任务引领优势,教师可立足《将相和》课程内容,设计相适应的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理性思考、理性表述,并由此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的表述,不仅是对自己言语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提高他人对自己观点认可度的必要条件。为此,我立足课程知识,对部分内容进行延伸,安排了以下学习任务群:

1.“完璧归赵”中,如果秦王不在意和氏璧被撞坏,蔺相如会真的带着和氏璧撞柱吗?

2.“渑池之会”中,如果秦王坚决不给赵王击缶,蔺相如会真的对秦王下手吗?

3.“负荆请罪”中,如果廉颇没能听到蔺相如所说的话,继续我行我素,变本加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以上三项学习任务群都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寻找可行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该阶段我将学生分为双人小组,安排大家展开思考与表述,分别有条理、有证据、有中心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能够在学生学习中起到驱动作用,引领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思考,综合提高学习效果。为推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践行,教师应聚焦课程内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展开思辨与探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