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讲述与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的故事,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只求实用”的品格。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凸显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其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这篇文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文中,父亲借用花生的品格,向作者和读者传递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落花生》不仅传授了学生关于花生的基本常识,还通过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及特点,认识花生这种植物的相关知识。
4.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旨。
5.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体会做人要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常识导入“花生”
在《落花生》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花生,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生活实践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介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花生,引发其兴趣;其次,利用实物观察、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对花生的种植、生长到收获、食用等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花生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落花生》。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花生吗?谁来说说你对花生的初步印象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花生是一种可以吃的坚果,我家常用它来做糖醋花生。
学生:我还知道花生可以榨油,用花生油炒菜特别香。
教师:很好,大家对花生都不陌生。那有谁见过花生是怎么长的呢?你们能描述一下花生的茎和叶吗?
学生:老师,我见过花生秧,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颜色比较绿。
教师:观察得很仔细。花生的茎叶确实很有特点,它们不仅为花生提供养分,还帮助我们识别花生这种作物。
(多媒体展示花生图片)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吃花生,那大家知道花生都有哪些不同的吃法吗?
学生: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炒着吃,我家有时还会用花生做花生酱。
学生:我还吃过花生糖,香香甜甜的,很好吃。
教师:同学们真棒,知道这么多花生的做法。其实,花生不仅美味,营养价值也非常高。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了解花生的生长,更要学会珍惜食物,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那么在文章中,作者对待花生的态度是什么呢?请看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花生相关信息,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描述、经验分享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花生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二)阅读教材,梳理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及其家人一起种花生、收花生和最后享受花生的故事。文章一开始交代了故事背景,因为“我”和姐弟都喜欢吃花生,因此母亲开垦了后园的空地。然后介绍了一家人享受花生的过程。通过父亲的教导,“我”和姐弟了解了更多花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花生的品质中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教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花生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落花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你们能找出文中关于种花生背景的描述吗?
学生:文章第1自然段描述了种植花生的背景,介绍了母亲种花生的原因——“后园有半亩空地”,“我”和姐弟喜欢吃;花生种植的位置——后园的半亩空地。然后“我”和其家人就一起“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最终收获了花生!
教师:很好!这就是种花生的背景。因为后园有空地,而且孩子们都爱吃花生,所以母亲提议种花生。孩子们经过辛勤劳动,最终有了收获。接下来,我们谈谈品尝花生。谁能找到文中关于品尝花生的内容?
学生:在第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地点“在后园的茅亭里”。
教师:非常棒!品尝花生的位置就是在家里的后园茅亭里,真是个温馨美好的地方啊!现在,我们讨论一下花生的功效。同学们能找到文中提到的花生的好处是什么吗?
学生: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学生: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学生: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教师:同学们找得很全面!花生味道美,可以榨油,而且价格便宜,这些都是花生的功效和好处。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花生传递的品质,父亲通过花生告诉孩子们什么呢?
学生:父亲希望孩子们像花生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教师:正确!这就是父亲利用花生传递的品质——谦逊而实用,更注重内在的价值。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落花生》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涵,引导学生寻找并讨论种植背景、品尝位置、花生功效以及花生传递的品质等关键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有条理地分析和梳理文章内容,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并吸取文中传递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即重视内在品质,做一个有用的人。)
(三)开展课堂讨论,分析文章主旨
《落花生》这篇文章通过花生这一喜闻乐见的食物,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可贵的品质,教导读者向花生学习,学习花生不追求外表而注重内在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展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个话题——“品质”。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伟人”呢?
学生:我认为伟人应该是那种做出很大贡献,让很多人都受益的人,如屠呦呦。
学生:伟人应该有很高的智慧,能够指引我们前进,如毛主席。
教师:说得很好,伟人确实常常有着卓越的贡献和非凡的智慧。那么,你们认为伟人这些品质是不是遥不可及的呢?
学生:我觉得不是,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普通人有着伟大的品质。
教师:哦?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学生:比如我爸爸,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他每天辛勤工作,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我觉得他很伟大。
教师:很好!确实,伟大并不局限于那些举世闻名的人物,很多普通人也在默默奉献中展现出美好的品质。在《落花生》中,作者通过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学生:文章告诉我们,落花生虽然外表不起眼,但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也应该像落花生一样,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
教师:正确!结合我们今天的讨论,你们从《落花生》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哪些关于“品质”的启示呢?
学生:我觉得,要想具备伟大的品质,应该像落花生一样,不追求表面的荣耀,而要脚踏实地,努力追求内在的价值。
学生:我们还应该学会欣赏身边那些普通但伟大的人,因为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教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我们的讨论不仅让大家对伟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发现了身边普通人的伟大之处。记住,《落花生》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做有价值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品质”这一话题。通过讨论“心目中的伟人”引出学生对品质的初步理解,再过渡到“生活中普通且伟大的人”,让学生意识到伟大品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最后,通过联系《落花生》这篇课文,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主旨,即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同时得到关于如何提升自我品质的启示。整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学习优秀的品质。)
(四)作业设计
1.种植花生,感受生命魅力。
作业目标:通过亲手种花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让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体验生命成长的乐趣,从而培养爱护生命的情感;结合《落花生》课文内容,深化学生对花生生长过程的理解。
作业准备:花生种子若干、种植容器(如花盆或塑料杯)、肥沃的土壤、喷壶或浇水工具、记录本和笔。
日常养护与观察:要求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花生的生长情况,包括土壤湿度、种子发芽情况等;提醒学生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浇水造成积水;鼓励学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花生的生长过程,形成观察日记。
交流总结:花生发芽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分享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种植经验和观察心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针对学生的观察日记和种植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思考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如何将在种植活动中培养的爱心和责任感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通过这份实践作业,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花生从种子发芽到生长的过程,还能在种植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爱心,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2.《落花生》学习心得。
▲阅读题目设计:
(1)文章梗概。用100~150字简要概述《落花生》的主要内容;(2)主题探讨。文章中的落花生象征了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用200~300字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3)感受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景,这些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用100~200字写下你的感想。
▲落花生海报设计:
请设计一张与《落花生》主题相关的海报。海报需要包含以下内容:以“落花生”为主题,体现落花生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核心思想。选择合适的图片(可以手绘或者使用电脑绘图),合理运用色彩来增强海报的视觉效果。在海报上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海报的设计理念,可以引用文章中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的创作。发挥你的创意,突出海报的独特性和艺术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花生》通过赞扬花生“不图虚名,只求实用”的品格,向人们传达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一理念。这些精神品质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教育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单位:南安市第一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