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育人之道和教育家精神

2024-11-24 00:00:00康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正因为有了千年前周游列国的孔子,才有了千年后周游世界的《论语》。距离孔子一千多年的朱熹,花费几十年写成了《论语集注》,是阅读让孔子与朱熹穿越时空相遇了,时光流逝,因阅读发生的相遇从未停止。我在《论语》中聆听2500多年前孔子与弟子的精彩对话,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而感动,加深了我对“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无止境

“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不厌”等很多语录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等记述中看到,孔子一生经常处于清贫、饥饿之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这位超然脱俗的圣贤始终把学习当作乐事。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艰巨使命,在这个知识飞速更新的今天,新时代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二、坚定教育理想信念,立德树人

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总是习惯性地找借口,逃离努力,习惯性地告诉自己,这是我无法完成的。在寻求成功的道路上,人们所犯下的通病就是“画地为牢”。

只有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教师的理想信念应该包括政治信念、社会信念、道德信念,不可缺少的还有教育信念。能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对教育的地位、功能,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执着坚持。

三、传承孔子育人之道,深耕杏坛

《论语》里绽放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和“寓教于乐”的思想光芒。“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思想。颜渊就曾感慨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很好地将“乐学”运用于教育实践,有没有以学生的兴趣为本,有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没有先学后教的过程,有没有激励性评价措施?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明智”,课文《古人谈读书》第一则出自《论语》。我们进行了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既贯彻了课标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一理念,又落实了“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语文要素。围绕“时空书旅——悦读悦心,好书推荐”班级沙龙大情境展开,每一个任务之中又蕴含着小情境。《论语》中的“锦囊妙计”就是针对了第一则《论语》的学习内容。第一课时的第三个小任务“拜读锦囊——《论语》论意”的第二环节是“时光猜语”,学习目标是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尝试梳理要点。为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这样来设计:逐一出示孔子由少年到晚年的五个小故事,让学生猜测句子,汇报句子大意,并将要点总结张贴到黑板上,练习利用关键词梳理信息、提取要点的方法。五个小故事对应要学习的五句话,学生既巧妙地理解了句意,还体会到孔子的学习思想。这样的设计真正凸显了立德树人理念。

四、弘扬孔子教育思想,践行教育家精神

孔子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受教群体上——有教无类。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与精神,可谓是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典型代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让我的人生更加丰盈,视野更加开阔,人类文明正是在阅读中生生不息,教育家精神也正是这样在一代代中传承。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明睿小学)

责任编辑 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