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4-11-24 00:00林丹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和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依托。为了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古人谈读书·其二》为例,重点谈谈如何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诵读文言经典,感知文化自信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诵读需要贯穿教学始终。文言文读起来晦涩难懂,却古韵悠扬。所以,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设计梯度性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品味情感。

1.读通文句,夯实基础。

文言文难读、难懂,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为进一步推进朗读教学夯实基础。《古人谈读书·其二》这篇文言文的字音相对简单,学生对于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能基本把握。但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对“漫浪”这个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所以部分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容易读成“浪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漫浪”的字源字理,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漫”指“水流太满溢出来的样子”,“浪”指“水波纹的样子”。因为水流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漫浪”的意思就是“随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2.读准节奏,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读准节奏是理解文意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将长句、难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古人谈读书·其二》一文中“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记亦不能久也。”这一句话较长,也比较难读,同时也是朱熹论证“心到最急”的重要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单独抽出这个句子,将读准字音、理解关键词、读出停顿等目标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3.读出情味,感受意境。

读通文句、读准节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中的情味,感受文言文深远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是反问句,体会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并引导学生朗读时将“也、矣、乎”这三个语气词拉长读音,进一步感受文言文韵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对话古人,竖排去标点读”等形式,激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乐趣,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品悟读书之道,认同文化自信

语言里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人物的形象、作品的情感、深远的道理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2022年版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并指出要“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揣摩语言,品味语言中寄寓的道理和情感。

1.多法导学,感知大意。

理解文言的意思,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道理具有奠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一环节要立足语文要素开展学法指导,先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享批注,有的放矢。以“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联系《古人谈读书·其一》中“吾”也表示“我”,以点带面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异词同义;勾连《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尝”也表示“曾经”,有效释疑解惑,感受汉字的同词同义;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谓”字的含义,体会汉字的同词异义。教师引导学生提炼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使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达到厚积薄发之效。

巧设提问,梳理信息。

提问是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效的提问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课文信息。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朱熹的读书‘三到’指的是什么?”学生提取文章信息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追问:“‘三到’之中可有轻重?”学生结合课文发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教师顺势提问:“‘三到’之中为何‘心到’最急?”教师课件出示梳理提示信息,学生借助关联词“因为……所以……”尝试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白地认知到朱熹论证观点过程中存在的因果逻辑关系。最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作者如何把读书有三到,心到最重要这个观点说清楚?”,引导学生发现朱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进一步发现作者的写作密码。

3.联系生活,品悟道理。

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在教学中要让文言文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真切感悟读书之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明确了文本的逻辑关系,理清了文本的结构。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思考“你读书时有没有心不在此的时候,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体会”。学生结合日常经历,深切感受到读书心不在焉时效果不佳。教师再次启发:“心到了,读书又有怎样的效果?”并请班级的学霸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读书秘籍。教师顺势发问:“朱熹反复强调心到的重要性,其实是要求我们读书时应该怎么做?”学生总结读书时要做到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之后,让同桌交流“读书时除了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还需要调动哪些感觉器官?”教师相机追问原因,促发学生深入思考,更好地探寻读书之法,让学生感受先祖的智慧,受到文化的浸染。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读书时需要做到‘三到’,生活中哪些事情也要做到‘三到’呢?”学生由读书联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让“三到”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内化于心。

三、拓展阅读视域,传承文化自信

文以载道,文言文孕育着悠久的中华文化,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突破单篇教学的限制,贯通古今,对课文进行精心的补充和拓展,使文化的传承更加真实而鲜活。

1.群文阅读,升华主题。

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很丰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基于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更好地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通过对比、辨析,进一步深化主题。在《古人谈读书·其二》的教学中,教师勾连了曾国藩的作品《读书三要》,引导学生发现曾国藩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从更高层次的“志向、见识、恒心”的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之后教师引读司马光、欧阳修等名人的读书感言,让学生深入感悟用心读书的重要性,在迁移运用中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以古度今,积淀文化

经典传千年,文脉承千古。不但古人重视读书,今人也依然沿袭着先祖的读书智慧。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引导学生从视频中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从读书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让书香涵养民族精神力量。之后,教师让学生回归自我,思考“在今后的读书学习中,你会怎么做?”达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读书的意义,让古人读书之道入脑、入心。

文化自信的传承融入文言文教学,对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以“诵读—品悟—拓展”三环联动、层层推进,坚持古为今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中华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