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中的真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教材的精读课文后面都设有“课后习题”板块,表述简洁清晰,指向明确,为教师概括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撑。笔者以五年级的课后习题为例,谈谈创设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游览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玩乐是儿童的天性,在游玩中学习,学生会感到分外有趣。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模拟的旅游景点,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真实地参与到相关场景的学习中,增加了趣味性,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介绍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大榕树上群鸟活动的场景,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让人惊叹,课后习题2要求学生说出两次看到的情景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语段。根据这一要求,可以设计导游角色,创设游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请学生上网查找关于“鸟的天堂”的资料,搜集图片,设想自己是一位小导游,带着团队一起去旅游,准备向游客介绍哪个时间段的大榕树景色。作业布置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因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导游知道书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道更多关于“鸟的天堂”的知识。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发现了很多可以用来讲解的资料,如课文中的“鸟的天堂”实际上是一株榕树,生长在广东省江门新会的一座小岛上,树龄已经有500多年,这株榕树长得非常茂盛,树冠巨大,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树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白鹭、灰鹭等鸟儿,现在已经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三四月份是鸟儿归巢繁衍的时期,这时候是游览的最佳时间。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了解到了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作者巴金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第5~8自然段着重描写了“鸟的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属于静态描写;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第12~13自然段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景象,属于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在强烈的对比中写出了大榕树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美。课堂上请学生介绍“鸟的天堂”时,大多学生都认为带着游客从早晨看到傍晚是最佳的游览方式,这样既可以看到早上鸟儿醒来后的活泼场面,又可以感受到傍晚时分的静谧氛围。于是出示鸟儿在枝头飞来飞去的画面,学生就用由慢到快的语速朗读第12自然段,以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场面;把“静寂”读得轻一些,把“忽然”读得略高一点来突出看到鸟儿的惊喜,在读第3、4句时加入拍手和数鸟儿的手势,语气变得轻快起来,语调高低起伏,突出鸟儿的自由和欢乐。朗读第13自然段时,语速要变得更快,突显自己对鸟儿的赞美之情。再出示大榕树的画面,学生就用平缓的语调朗读第5~7自然段,速度稍慢,以表现出宁静祥和的气氛;读第8自然段中的“那么多”时就拉长字音,突出绿叶的多,读“堆”的时候读出重音,突出绿叶的层层叠叠,“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读出高昂的语调,突显自己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
通过创设游览情境,学生在担任的导游角色中开动脑筋,努力挖掘相关知识,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些美丽的景点之中,向游客介绍美丽景色。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他们在完成课后习题时更加投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二、创设拍摄情境,提升理解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创设拍摄情境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拍摄场景,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程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从“我”的视角描述了母亲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掏钱给“我”买书的情景,画面感非常强烈,课后习题2给出两个句子,要求学生说出采用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在完成这个课后习题时,可以用导演的角色创设拍摄情境,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课堂上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梳理课文中可以拍摄的场景:假如把这篇课文拍成一个短视频,你将选择哪些场景?想要表现哪些细节?引导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场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由组长汇总,如:拍“我”非常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又考虑到家境困难而矛盾万分的样子;拍母亲工作的厂房;拍“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母亲身边的场景;拍“我”和母亲、女工的对话,母亲把钱塞给“我”,“我”攥着钱跑出去的场景等。将拍摄相同场景的学生组成拍摄小组,一起讨论:结合自己所选的场景,怎么拍才能表现出“慈母情深”的主题?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师生共同归纳拍摄要点:拍摄的情节要符合课文内容,不能随意更改;要通过镜头凸显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反应人物的心情;要加入一些旁白,让观众明白意思。然后由组长分派导演、演员等角色,分别进行试演。比如拍摄的内容是“我”走近母亲的场景,导演说戏:拍摄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体会到“我”的震惊、心疼,主要采用镜头追着“我”走的形式拍摄,文中的三个“我的母亲”可以采用旁白的形式体现,突出“我”的情感变化。演员演戏:由三名学生分别饰演“我”、母亲和老头,其他学生作旁白,有感情地朗读第19自然段。最后由观众评戏,从学生表演的情景、方式、语言等方面谈谈观后感。在所有小组演完以后,教师播放《朗读者》节目中对《慈母情深》作者梁晓声的采访片段,让学生再次体会母亲任劳任怨支持“我”读书的无私与伟大。
课堂上的情境创设以说戏、演戏、评戏为主,由于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课后很多学生都把演戏的过程用手机拍摄了下来,上传到班级微信群里,让同学和家长一起观看、点评,这样,学生对课后习题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三、创设辩论情境,培养理性思维
辩论是一种口头交流形式,辩论双方为了获取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必须广泛搜集资料,并组织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创设辩论情境,有利于学生厘清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立场,提高思辨能力。
五年级下册《景阳冈》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节选部分反映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如果说故事内容本身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关键匙,那么抓住关键信息来辩证地进行人物分析毫无疑问是深层的思维训练。2022年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因此,课后习题4列举了人们对武松的两种不同的评价,要求学生说说对此的看法和理由。根据这一要求,可以设计辩手角色,创设辩论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属于褒义观点,他明知山中有老虎,却无惧无畏,而且最终打死了老虎,这是他勇敢的一面;“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属于贬义观点,他不听店家劝阻,有些固执,而且看到官府的榜文后,不肯返回,说明他很要面子。在学完课文以后,组织学生以此题展开辩论比赛,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发表观点。如有的学生说:“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武松决定要上冈时所说的、所想的,都体现了他倔强的个性,他徒手打虎时的气势真是威风勇猛,让我感受到他的确有豪迈的气概。”有的学生说:“店家实事求是告知情况,可是武松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偏要上冈,看到官府榜文后心里有所担忧,但也不肯回去,可以看出武松好面子、不听劝。”还有学生说:“虽然现在老虎是保护动物,不能打,但当时这只‘吊睛白额大虫’已经伤了二三十条性命,武松把它打死正是为民除害,值得称赞。”
这道课后习题的目的并不是要探讨两种观点的对错,而是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相应的理由。采用辩论情境进行学习,营造出交流氛围,学生就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解读人物。
课后习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抓手之一,根据习题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乐意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在真实的语文活动中,获得更深的学习体会和主动的精神建构,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永安洲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