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 适度 适切

2024-11-24 00:00:00伊卫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统编本教材在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板块,虽然数量不多,却能在“关键时刻”对课文进行适当的补充、整合、拓展、延伸,成为联结课堂内外知识的重要桥梁之一,有助于学生学好课文。“阅读链接”的篇幅较短,主要涉及到单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和表达策略等方面的内容。教学时应充分把握好教学尺度,既不要熟视无睹,也不要喧宾夺主,而应适时、适度、适切地发挥“阅读链接”的辅助功能,灵活应用,作为推进整体教学目标的有力凭借,引领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把握教学契机,适时嵌入

统编本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容易从字里行间察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借助“阅读链接”板块承载的丰富的阅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教学契机,适时嵌入“阅读链接”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意。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自己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语言质朴、意蕴丰富、构思大气。课文第1----6自然段描写的“摇桂花”的场面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读起来很有同感,但是对文中第7自然段提及的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却不甚明白:桂花不都是很香很香的吗?难道还有浓淡之分?学生质疑之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后习题3中的“阅读链接”——《留予他年说梦痕(片段)》,请学生读一读,明确琦君在片段中表达的两个观点:一是童年难忘,故乡难忘;二是故乡的稻田和木樨已成为故乡的意象,永久镌刻在记忆中。再结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琦君和母亲原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1949年离开家乡后一直没有机会再回过生她养她的故乡,桂花和“稻田”“木樨”一样都成了故乡的意象,同样,在作者和母亲的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它承载着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思念,所以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由此可见,母亲比的不是桂花香气的浓与淡,而是在比感情的深与浓,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的却是故乡和亲人。都说“月是故乡明”,在作者和母亲的心里,桂花还是故乡的最美、最香、最让人回味,作者和母亲思念的不仅是故乡的桂花,还有故乡美好的一切。学生又一次提出质疑:既然是思念家乡,课文结尾为什么不直接点明思念故乡,而是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师生交流后共同梳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这时不仅母亲想家了,作者也想家了,于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桂花来抒发乡愁。因为在作者和母亲心中,桂花就是她们思乡情的依托,桂花的甜香、摇花的欢乐,其实都是源于对故乡的思念。作者是借助一朵朵迷人的桂花,还有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这些具体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场景中,读起来更令人回味无穷。

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嵌入“阅读链接”,给学生释疑解惑,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二、精准教学内容,适度拓展

统编本教材中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范例,“阅读链接”则进行恰当的、有节制的补充延伸,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相同题材的作品在表达方面的共通之处,发现写作的“秘密”。根据“阅读链接”的提示,在精准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既能保证教学内容不偏离主题,又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通过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惨遭侵略者践踏而毁灭的对比,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之情。课后习题5要求学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三首诗,并结合相关资料,体会这些作品与课文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相似之处。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学生已经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阅读链接”中的诗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结合教材中的注释,课后学生都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逐渐揭开了这些诗篇背后的沉重历史背景,了解到闻一多在1925年夏天从美国留学归国后,目睹祖国领土被帝国列强肆意侵占,内心深感悲愤,一气呵成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和平宣言》是著名作家、诗人冯亦同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创作的作品,通过简洁的四言二节拍形式,强烈地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呼唤。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内容,谈谈对《七子之歌(节选)》中的两首诗和《和平宣言(节选)》的理解,并与课文表达的感情相比较,体会这些作品的相似之处:都是抒发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渴望,都是表达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课后请学生自主收集完整版的《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更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和冯亦同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爱国诗篇的理解与感悟,学生自发地收集了《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的完整版本,并观看了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有的学生还阅读了光未然的《黄河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等经典诗作,深刻感受到华夏儿女炽热的爱国之情。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洗礼,更加坚定了保卫祖国的信念与使命感。

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阅读链接”的适时拓展,加强了同类题材的横向联系,形成合力,为学生及时迁移与运用本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整合美学特征,适切引导

文学作品大多含有较高的美学特征,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勾连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挖掘美学元素进行适切引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美。

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描写了作者巴金先生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傍晚时分大榕树的静态美和早上群鸟活动的动态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鸟的天堂”所处位置早已存在,然而这一神奇之地为世人所知却得益于作者笔下那细腻的描绘,如今,那里已蜕变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美景,可见文学的魅力是何等强大!巴金先生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日常景象中捕捉到了美的印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这篇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中的片段节选自巴金的《筑渝道上》,“筑”是贵阳的简称,“渝”是重庆的简称。两个自然段文字描绘的是作者1942年乘坐汽车从贵阳到重庆的旅途中,看到的贵州山间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对生命发出的由衷赞美。第1自然段用排比修辞写出了自然景色带给作者的震撼,第2自然段文字反复强调“生命”一词,情感细腻而热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土地、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教学时,可以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引导学生将课文与节选部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发现文中流露的情感是一致的,表达的都是从常见的景物中悟出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而在写法上有所不同。《鸟的天堂》大多是采用直接描述的方式,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娓娓道来,而《筑渝道上》片段中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用比较工整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见闻,读起来更加具有美感。在理解排比的写法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模仿“阅读链接”中的这两段话来写一写自己印象中最为深刻的美景,迁移“阅读链接”中的排比手法,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将“阅读链接”这一宝贵的资源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运用多种方法适切引导,能使学生进一步体悟到文本言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学生的鉴赏文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

教材中设置的“阅读链接”栏目,短小精悍,在助学系统中成为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资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巧妙运用这个板块,充分发挥出其潜在价值,帮助学生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渠道、提升鉴赏能力,学会语言表达技巧,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乐小学责任编辑: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