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2024-11-24 00:00:00皮儒乾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作业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占据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其育人功能凸显。因此,学校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2022年版课标颁布后的难点所在,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各学科应开展跨学科主题学

习活动,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探索。

一、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内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为培养跨学科素养而整合两种及以上学科内容开展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安排,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下的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两种及以上的学科知识,对真实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解决问题。它具有内容的整合性、形式的丰富性、功能的多样性等特点。对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跨学科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跨学科作业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对其现状调查发现,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1.跨学科作业设计缺失。

笔者在作业实践调研中发现,八成以上的教师从未布置过跨学科作业。各学科作业以基础性作业偏多,实践型、创新型作业不足;作业难易程度搭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生字词抄写遍数过多;习作范文提供过多;阅读训练数量过多;作业设计的难易题比例不合理……这些不利于学生发展性学习,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跨学科作业设计盲目。

通过课题问卷及文本分析,笔者发现进行过跨学科作业设计和布置的教师中,只有5%的教师能够通过整体分析学习单元目标-整体设定教学评价-整体设定教学活动-整体设定作业-合理设定学科作业的路径进行教学整体规划,其他的都是为跨而跨。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对其他学科的课标及学生在这些学科最近发展区了解不足,不能精确设定作业目标。因此,在设计跨学科作业设计时只是把各学科涉及内容归整于一张作业练习单,缺乏整体思考,不能较好的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3.跨学科作业内容、形式单一。

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时,不能从学生实际能力、兴趣、教材整合、课程标准的落实三方面整体考虑,更多的是直接照搬某资料或练习书,以相对枯燥的字词过关游戏、配套作业和教学经验为主。缺乏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作业,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减负增效,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

“双减”背景下,合理设计跨学科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依据2022年版课标,要从学生实际状况,综合考虑单元育人功能、教学目标、作业目标、作业科学性、作业难度、作业选择性、作业时间、作业类型、作业结构等要素,进行作业设计。

1.基于课标、教材与学情,提炼跨学科单元育人目标、作业目标和整合性输出活动。

跨学科作业目标应包含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知各学科课标,以课标为指导,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科素养。认真研读语篇,明晰主题意义,科学设定单元育人目标、作业目标。以语文学科为本位,综合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设计输出性活动。

以三年级跨学科作业:“跟着节日去探究——端午节”为例。确定单元育人目标:用多种方式了解端午节知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炼跨学科作业目标:语文学科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劳动学科的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素养;艺术学科的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粽子”作为切入点,按照“学习—实践—创新”三步走,由易到难,整合性输出将任务进行分解。

任务一,竞赛活动,学习知识

学生课前小组合作搜集端午节相关知识,由各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班上举行抢答竞赛。

任务二,亲自体验,实践感受

将语文课和劳动课相结合,学生参加包粽子、品尝粽子的实践活动。布置写包粽子的日记作业;制作香囊、端午彩蛋;调动感官观察、记录艾草的特点。

任务三,书画展示,创新发展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海报、图画等形式,分析、比较端午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异同,为探究其他传统节日做好兴趣引领。

这样的作业紧扣相应学科课标要求,既紧扣教材,又超越教材。学生通过资料收集、探究、演绎观察和记录,产生新的智慧,进而树立文化自信。

2.以学生为主体、生活为载体,丰富作业形式。

跨学科作业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作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运用多学科知识在情境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跨学科作业形式。

以四年级上册七单元“家国情怀”为例,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国家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可让学生体悟家国情怀,涵养爱国情愫。

基于此,可以围绕生活情景进行多学科融合,设计以下跨学科作业。设计性作业:设计一首诗,总结自己身边或了解到的值得歌咏的精神;研究性作业:综合数学知识,学生以学校操场为实验地,为家乡需要修建一座医院;体验性作业:宅出劳动好少年,每一位学生通过“录像(图片)+文本”形式,分享劳动过程;设计性作业:趣绘感动瞬间,链接美育懂启发感恩,用笔和纸画下感动的瞬间。

3.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2022年版课标指出: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作业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真实多维的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深层分析问题,理解知识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例如,语文跨学科作业三年级下册“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可以借助问题进行设计。

任务一,分组查找资料,确定实验项目(准备写哪个实验?)

小组交流,对课前每位小组成员找到的实验进行合理性讨论,最终从四个实验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可操作性确定一个实验项目。

任务二,研读单元课文,确定实验步骤(习作怎样写?)

以“神奇的变化 有趣的发现”为主题,科学课上认真探索,课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再研读本单元的《蜜蜂》一课,设计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记录图表,形成实验记录。关联《花钟》、《小虾》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

任务三,设立科学实验角(探秘不同实验的特点是什么?)

实践延伸:整合、分享班级所有小实验。

这份作业蕴含了综合化、情境化的问题,力求实现:关注学生最想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步骤;实验场景真实呈现,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灵活把控,运用单元写作特点之多种方式表达,鼓励学生按照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让学生在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中认识科学现象,提升科学素养,获得科学知识。

4.开发跨学科单元作业评价。

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中,还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作业评价主体创新。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家、校和社区等。其次,还可以综合运用具有激励功能的评价。一是星级评价,实现分层评价,促进学生最近区发展;二是寄语式评价,评价学生作业里的优点、进步点,重视学生作业的个性和特色,帮助学生确定其努力的方向;三是展示式评价,成果交流或作品展示让学生相互欣赏,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是一件获得他人认可的幸福事,促进学生向前发展。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当代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是高度吻合的。跨学科作业设计,让作业的设计得到了优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研究跨学科作业设计,推动其创造性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

责任编辑: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