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2024-11-24 00:00曹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2022年版明确了“文化自信”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重。但由于这一类课文所描绘的事件、刻画的人物及其背后所渗透出来的文化元素、价值追求,对于当下生活中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障碍,导致教学这一类课文时出现了两个鲜明的问题倾向:其一,过于依赖资料,而对内在的文化内容,学生理解并不透彻,对革命文化题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理解得不到位,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形成有效对话,无法走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二,过于看重语文要素,与2022年版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核)的定位不相符,导致语文要素的落实和转化也成为一种空谈。教师应该密切关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其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彰显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

一、合理补充资料,拉近生本距离

首先,针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困惑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由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远离学生当下生活,彼时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尤其是人物的思维模式,与当下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文本与学生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精准洞察学生理解课文可能出现的障碍,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资料,填补学生把握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中心主题所需要的资料,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悟情感。

五年级略读课文《小岛》一文主要展现了驻守小岛的战士们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但学生对于小岛的情况可谓一无所知,尤其对当地的生活条件完全不理解。教师需要结合作者采访材料,及时拓展男孩的地理位置,借助图片等资源让学生直观了解因为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导致的生活艰辛。由此,教师可以组织联系自己当下的幸福生活,在充分对比之下,对边防战士的生活形成敬佩和景仰之情。教师对资料的拓展,消除了学生理解的障碍,并让学生在与自身对比的过程中,读懂、理解了这篇课文的深刻含义。

其次,针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关键点,教师可借助资料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任何一篇文本都是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因此,红色革命题材课文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了具体的人或事,但其育人价值同样反映了背后的历史背景。教师只有通过资料的呈现和拓展,才能让学生站立在文本的视角,理解人物的言行、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还以《小岛》一文为例,将军为什么最后要向着小岛敬礼呢?很多学生面对将军敬礼的举动,难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将军为什么要对这样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岛,怀有如此敬畏之心呢?为什么所有的战士们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还要坚守在小岛上呢?”教师可以为学生相机拓展中国近代史上多次被割地赔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入理解哪怕是一寸土地,都是国家尊严的象征,进而明晰驻守小岛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聚焦情节发展的高潮处和关键点,通过拓展资料,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埋下爱国的种子,并进一步解构了文本中所蕴藏的育人价值,提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价值。

二、抓住表达细节,感悟丰富情感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围绕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的过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描述的事件在当下社会不可能发生,同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个性特点,还是身份地位,或者是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都是当下学生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所以基于阅读层面的对话也就成为一种摆设,学生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对国家、民族、革命的博大胸怀,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聚焦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性的语言文字,更好地把握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内容,体悟其中所蕴藏的情感。

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编选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借助毛岸英同志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事件及其安葬等问题,展现了毛主席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遵循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紧扣细节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首先,课文的第一部分,毛主席刚刚听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揭示毛主席内心的悲痛,而是对人物展开了一系列的描写:“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尝试从人物的这些细节入手,相机推测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如从“没说一句话”,可以想象毛主席强忍着,将失子之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从“按照紧锁的眉头”,感受毛主席回忆岸英每次逢凶化吉而这次却惨遭不幸的震惊,用无可奈何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悲痛……借助这样的品味与洞察,学生从描写人物细节的语言文字,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落实了语文要素,并提升了自身的能力。

其次,课文第二部分,当毛主席面对如何安葬毛岸英时,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展现其博大的伟人胸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物在具体事件下的语言正是其内心真实想法和活动的体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紧扣“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感受毛主席站在千千万万志愿军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紧扣“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体会毛主席内心人人平等的思想;从“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体悟主席内心博大的伟人胸怀。

三、开展实践活动,引领深度阅读

教材编选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旨在借助其丰富而深厚的育人资源,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受到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的浸润。教师应搭建活动平台,引领学生的深度阅读。

首先,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实践性活动,调动学生的认知基础,将知识迁移并运用到课程之中,让学生在融会贯通下达成学习的目的。六年级上册编选了经典的革命文化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整个故事分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敌上山”“峰顶歼敌”“英勇跳崖”等不同的板块,展现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样一个气吞山河的故事,教师切不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情节发展的表层意思上,而要借助学习活动,让学生与故事中的角色展开对话。基于此,教师开展了“视频拍摄”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紧扣相关情节和文本语言,分别以导演和演员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去,承担不同的职责。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将课文的片段视为“剧本”,在深度品味和研读后,付诸于尝试性排演过程中,同时形成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最后通过正式的表演和拍摄,将五位壮士的英雄壮举真正展现出来。

其次,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与当下的生活进行关联。对于文本的阅读,只有真正与当下的生活融合起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才能彰显出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比如教学了《军神》一文后,很多学生都被这个做手术不用麻醉药的刘伯承所折服,对其强大的意志力敬佩不已。但如果教师将教学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敬佩”,学生就会一“读”了之,充其量形成阶段性的情感激荡,但很快就会恢复平静。这样的阅读并没有对学生生命成长形成有效的触动。事实上,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有很多像刘伯承将军这样的人,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自主畅聊,融通生活”的活动板块,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所阅读到的其他相关故事,紧扣奋斗、艰苦等关键性词语,在了解这些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之后,选择一个自己最敬佩的人,尝试为他制作一张“功勋卡”,了解其生平经历,收集其感人事迹,洞察其革命精神,将其作为指导自己常态生活和学习的标尺,彰显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人物的榜样力量,让红色文化永不过时。

2022年版课标以“立德树人”为发展素养的基本导向,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处理好红色文化、语言文字、情感体悟等的联系,搭建实践性平台,通过资料的补充,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从而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浸润到学生的意识深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