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单篇课文教学探究

2024-11-24 00:00:00朱晓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使课堂教学不再盲目,有了追寻的方向。《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介绍,阐述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教学中,教师要以2022年版课标理念为指引,找准课堂教学与课标要求的契合点,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聚焦课标和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2022年版课标在“语言运用”“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等方面都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教材每个单元双线目标的编排为单元及单篇课文的阅读学习提供了方向。三年级下册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着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教师要聚焦单元双线目标和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品析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培养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3.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及信息技术融合,全面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4.读写结合,表达与交流,在绘画与语言文字的融合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本课教学中,教师基于2022年版课标理念及单元双线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真正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跨学科学习,丰富学习体验

2022年版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场域,围绕学科学习……在综合运用多学科……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题本身就隐含着美术方面的话题,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跨界美术学科来引领学生感受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把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引入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初读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体会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除了历史悠久,画上的人物众多,热闹的街市以外,还有哪些原因让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呢?”然后教师把浙美版美术教材中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及文字说明展示给学生看:画作采用长卷形式,长528.7厘米,宽25.2厘米,这种画在中外绘画史上都是很少见的;另外在绘画技法上画家主要采用了散点透视构图法,大到广阔的原野,小到舟车上的铆钉,市招上的文字等都清晰可见,这是一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构图法;三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朱砂、青黛颜料,使画作可以历经千百年而不会变色。对学生来说,欣赏名画既可以就画论画,还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欣赏。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大致了解了《清明上河图》后,教师可以把我国著名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清明上河图》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随着歌曲一边欣赏名画,一边感受汴京街市的繁华景象。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清明上河图》的3D动态立体视频展示给学生看,视频制作中3D技术成功“复活”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使画面显得更加鲜活。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与感受,丰富学生认知,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实施跨学科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在《清明上河图》教学中,教师把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及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整合在一起,开拓了学生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验更加深刻,为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三、品析语言文字,引导想象表达

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想象表达,发表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在表达上最具特色的是第3、第4自然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品读这两段话,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个句子来写的。当学生找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以后,再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热闹的街市(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然后,教师聚焦“神态各异”一词,让学生说说作者描写了哪些人物的神态(骑马、挑担、赶毛驴、推独轮车、悠闲溜达的人物等)。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把人物写活了,让学生重点抓住“眼看、一下子、连忙、拽住”等词语感受。课文中“连忙回过头来……”这句话后面是个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那个站在桥栏边赏风景的人回过头来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会说些什么。课文第4自然段是围绕着开头一句话进行描写的,教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在画上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以“最有意思的是的情景”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的理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中,作者在表达上极具特色,教师在带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话训练,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的迁移运用,习得“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方法”,获得对这幅画艺术价值的真正理解,实现学生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双重提升。

四、理解传统文化,丰富语言实践

2022年版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文化自信”中指出:“……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教师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中,要在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出积极的语言实践情境,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如今仍然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里的一名讲解员,你会怎样向中外游客介绍这幅画呢?”学生依据自己的学兴趣爱好把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加上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与感悟,运用围绕一个意思来表达的方式向大家做具体清楚的介绍。这样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用性表达与能力。另外关于这幅画还有着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借此机会,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这样说:“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画家张择端为什么会选择画这样一幅画?你能通过这幅画感受到作者的心声吗?希望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查找一些书籍画作方面的资料,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清明上河图》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了解我国其他名画的兴趣,更好地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及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学生搭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对审美体验感受得更加直接,语言实践指向更加明确,用学习语文的方式来理解文化、传承文化,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教学中,教师要以2022年版课标理念为指引,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学到文化、从语言文字到想象表达、从语文到学习交流与表达等方面真正通过学习有所收获,有所提升,真正把课标理念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