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意识,探寻小说教学策略

2024-11-24 00:00张晋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0期

所谓文体,就是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体裁。《文心雕龙·定势》中言:“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教学取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选择适合于这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2022年版课标对不同学段的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见表1):

一、教材中的小说编排体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统编本教材的编写体系是有关联性和延续性的。要想用好教材,就要从整体着眼,了解全套教材的结构体系,了解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以及能力训练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纵向梳理,了解小说编排体系

具体到小说文体,教材第三学段是这样编排的(见表2):

横向分析,把握单元内在关联

我们研读教材,要立足于单元内容与语文要素,把握单元内部每篇课文、每个板块的内在关联,了解单元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来说:

(1)前后关联,明确单元核心目标。

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既普及了小说文体的三要素常识,又指明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三要素所指出的阅读小说的策略方法就成为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2)左右比照,明晰习题进阶序列。

我们来对比一下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桥》和《穷人》的课后题:

①异中比同,找准语文要素的训练重点。

小说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的系统围绕小说这一文体关注阅读策略,都是围绕“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语文要素从多维度来设计的。

②同中比异,分晰语文要素的逐步进阶。

两篇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所不同,《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老支书的形象,此类描写方法学生之前多次接触过;《穷人》则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桑娜和渔夫的形象,这种方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样既从多个角度提示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又体现了人物描写方法从熟悉到陌生的进阶性。

(3)整体贯通,明白阅读指向表达。

单元导语中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为“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这是建立在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基础之上的,本单元教材为学生创编故事提供了三组素材,并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提出了三点要求,体现了阅读和习作之间的内在关联。读小说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编故事需要围绕主要人物构思完整的、能吸引人的情节,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阅读是把小说读“薄”,习作是把故事写“厚”。学生的经历由阅读到表达,既加深对小说文体特点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运用。

二、小说文体的教学取向

小说描写的生活多元而广阔,让儿童从自身的生活圈子中跳脱出来,在小说里面感受更加丰富的世界,让他们的人生体验更加多元。

1.选取适宜方法,把握小说内容

在进行小说教学的时候,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在把握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色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桥》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把每个情节的内容先概括出来,然后再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就“立”不起来的。一篇或者一部小说读完,最后留在读者心田的,一定是某e5fYs6e/7uR10D7/yWaMV5sjTQTChA7hYSKCQBeIUUY=个或者几个特点鲜明的人物。

如《桥》这篇小说,我们不仅要把描写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找出来,而且要知道这样的语言、神态、动作是在何时何境、在何种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把老支书的表现放在一个背景之下去深刻体会,深层次感受老支书的形象是党性和人性的融合体,人物形象才会更饱满更鲜明。

学习《穷人》一课,对于桑娜人物形象的把握,一定要进入她的内心世界。桑娜内心为什么挣扎、犹豫?实际上她的内心是很坚定的——要把这两个孩子抱过去;但她在犹豫——在为她的丈夫着想。当我们真正走进人物内心的时候,你就不会简单地说她有同情心,而是能看到桑娜身上闪耀着高尚纯洁的母性光辉和善良纯洁的人性之美。

3.关注语言表达,学习布局谋篇

如何不断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创作小说,就是不断设置悬念;阅读小说,就是逐层解谜。读者的心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波澜起伏。《穷人》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能否同意桑娜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定?从而吸引读者不断往下读。

如何开头与结尾?如《桥》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结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读者内心受到震撼。

如何取个新颖的题目?《桥》为何用“桥”命题,而不用“老支书”或“一位老汉”呢?因为“桥”是有象征意义的: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之桥,是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之桥……

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金色的鱼钩》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刻画老班长的形象。

三、小说教学策略的把握

明白了小说文体的教学取向,下面谈谈教学策略的把握。

1.依照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目的是让学生有小说文体的意识,学会小说类文本的一般阅读方法;知道小说是虚构的故事;明白读小说,就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学会品味小说语言。

2.搭建学习支架,进行有效设计

“能够与学习者原有经验建立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支架的搭建,就是为了能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1)梳理情节结构,品读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和灵魂,人物形象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丰满。如《桥》这篇课文,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找出描写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情节说说自己的理解。如何把散点的刻画人物的语句放在故事情节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品读?简明清晰的表格支架能指引学生的思维从点状走向系统。(见表3)

(2)利用要素表格,理解环境作用。

《桥》一课,如果仅关注环境描写,学生的感受就会停留在灾情危急的层面上,而不能从环境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这样的表格支架,把“环境、人物、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可以借助支架,立足整体,深入文本,体会环境描写在渲染紧张气、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深层次地读懂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习支架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多点信息的联系,使他们的思维由点状思维上升到立体思维,从而促进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

(3)提炼学习方法,打通课内外壁垒。

统编本教材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形成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学生通过精读品析课《桥》《穷人》学方法,通过略读实践课《金色的鱼钩》练方法,最后通过“快乐读书吧”用方法。我们也可以说是“三位一得”,教会一篇,认识一类。

(4)逆用学习支架,打通读写壁垒。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得“意”得“情”,更要得“言”得“法”,从而打通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壁垒。阅读教学时把文章梳理成表格便于学生理解。习作教学中,可以逆用表格支架来编写习作提纲,实现阅读和习作之间的有效融通。

依据习作教材中提供的“开满丁香花的校园”“淘气包张明”“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这组素材,运用表格支架,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编写习作提纲。(见表4)

表格支架既有情节的构思,又有刻画人物方法的选择,还有环境描写的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学习支架的巧妙利用,打通了读写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读与写的相互滋养,最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加强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方法策略研究,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小说单元教学,就是教给学生一把阅读小说的钥匙,由此带动对系列小说作品的阅读,让学生举一反三,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巩固、完善在学习中学到的方法,从而逐渐形成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晋城市教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郭艳红